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赣剧的曲牌

(2014-10-31 13:24:34)
标签:

文化

饶河调

赣剧mp3

弋阳腔

鄱阳赣剧

分类: 江西赣剧

我国戏曲由宋元南戏过渡到明代传奇阶段,最早出现在江西的声腔,就是弋阳腔。与它先后诞生的还有海盐、余姚、昆山诸腔,号称明代四大声腔。

 赣剧是江西的主要剧种,起源于明代的弋阳腔,流行于江西东北一带,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 

  江西弋阳腔,继承着南戏的优秀传统,沿着民间戏曲的发展道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自成一派。其曲调多半是出于宋人词曲和里巷歌谣,用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本无宫调,亦罕节奏,顺口而歌。

  它的曲牌,来源于两个方面:出自南戏的曲牌有[鹧鸪天]、[皂罗袍]、[泣颜回]、[驻云飞]、[香罗带]、[红衲袄]、[山坡羊]、[步步娇]等;出自北曲的有[新水令]、[端正好]、[点绛唇]、[寄生草]、[朝天子]、[醉太平]、[快活林]、[清江引]等。它们虽为套曲,但可随心入腔。

  它的剧目多脱胎于目连戏文,复受话本、小说的影响,并集以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其题材内容,从而创造了一种连台大戏的演出方法。大戏剧目有:《目连传》、《东游记》、《西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封神榜》和《许真君》等十二本,每本可以连续演出七天。
  赣剧弋阳腔则是明代弋阳腔留在赣东北地区的嫡派后裔。

  赣剧的前身饶河班和广信班,都以演唱乱弹腔为主。饶河班以景德镇、波阳、乐平为中心,保存了部分高腔剧目,艺术风格古朴、粗犷;广信班以贵溪、玉山为中心,无高腔,其乱弹唱腔则较婉转流利。1950年两派相合,改名为赣剧。1951年,首次进入南昌,1953年成立江西省赣剧团。

  赣剧剧目分戈阳、青阳、乱弹三类。戈阳腔剧目有所谓“十八本”之说,即《青梅会》、《古城会》、《风波亭》、《定天山》、《金貂记》、《龙凤剑》、《珍珠记》、《卖水记》、《长城记》、《八义记》、《十义记》、《鹦鹉记》、《清凤亭》、《洛阳桥》、《三元记》、《白蛇记》、《摇钱树》和《乌盆记》,到1949年,只能上演四本正戏和部分单折;青阳腔剧目,多数出自明代传奇,保存较完整的大小剧目80余出,如《吐绒记》、《百花记》、《三跳涧》、《香球记》、《双杯记》、《五桂记》等;乱弹剧目有清道光年间38种,称为“老路戏”,其中有《三官堂》、《四国齐》、《禹门关》等二凡戏和《祭风台》、《花田错》、《芦花河》等西皮戏以及西皮二凡戏《二皇图》、《蓝田带》、《龙凤阁》等,另有二凡拨子戏《万里侯》、《打金冠》等,以后又不断从徽剧、婺剧、文南词中移植了一些剧目,大多只有提纲无准词,称为“水路戏”。解放后,赣剧整理改编的剧目有:戈阳腔《珍珠记》、《尉迟恭》、《张三借靴》、《送衣哭城》、《西域行》、《还魂记》;青阳腔《双拜月》、《百花赠剑》、《西厢记》;弹腔《梁祝姻缘》、《借女冲喜》、《白蛇传》、《装疯骂殿》、《孟姜女》;昆腔戏《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创作的现代戏有《一群穆桂英》、《红色宣传员》、《奇袭边平》、《盗种》、《铁肩红心》、《祭碑出征》等。

  赣剧的表演风格古朴厚实,亲切逼真。口白以中州韵为基础。行当分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称为“九角头”。赣剧的腔调计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词]、[秦腔]、[老拨子]、[浙调]、[浦江调]、[昆曲]、[梆子]等。

  赣剧的著名演员有严有源、杨桂仙、潘凤霞、卓福生、童庆初、肖桂香、陈桂英、祝月仙、胡瑞华、段日丽、万良福、涂玲慧、陈俐等。

    古称“江右上县”的高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高安采茶戏则是这块古老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坛老酒,喷发着醉人的醇香。高安的农民或在蚕桑耕种之中,或在收获喜庆之际,有感而发,信口引吭,一人呼,众者和,管弦助兴,铙钹取闹,傩面雉首,相聚而乐,于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便在农民们不经意的嬉闹中诞生了。

    赣剧是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发端于明代的弋阳腔,起源于江西省东北地区。明、清两代,以唱高腔为主,后来融合昆曲、乱弹诸腔于一体;赣剧的前身饶河班和广信班,都以演唱乱弹腔为主。其中饶河班以景德镇、波阳、乐平为中心,保存了部分的高腔剧目,艺术风格也比较古朴、粗犷;广信班则是以贵溪、玉山为中心,没有高腔,它的乱弹唱腔则相比较而言较为婉转流利,旧时也统一称作“江西班”。1950年时,合并饶河、广信两个分支,正式改名为赣剧。 

    早在南宋末年,江西省的东北地区就传进了南戏,弋阳腔是当时流传于弋阳县的一支,在与当地的方言土语相结合后孳生出来的一种新的地方腔调。这种声腔在当时的南戏的“四大声腔”中,其影响之大,流行范围之广,当推首位。明朝嘉庆三十八年(1959年)以前,海盐、余姚两腔仅流行于江浙一带,昆山腔也仅仅“止于吴中”之时,江西的弋阳腔早已进入了南、北两京的大城市,并流传到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山西等地区,深受当地的乡村农民和手工业者们的喜爱,在当时甚至公侯缙绅及豪家富户也极为崇尚,一时间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后来昆山腔蓬勃兴起,作为正统雅音而受到文人们的重视,余姚、海盐两腔也无法与之匹敌而逐渐衰微,惟有弋阳腔继续与昆山腔并驾齐驱。 

    清末民初时,弋阳腔在江西省的东北地区分别被称为饶河戏和广信班。其中,饶河戏流行于旧时的饶州府的波阳、乐平、余干、万年、浮梁、德兴等县;广信班则流行于旧时的广信府的上饶、玉山、广丰、铅山、横峰、弋阳、贵溪、余江等县(台上各县,现今分别属上饶地区和景德镇市)。早在广信班正式形成以前,广信府的本地戏班大多集中在玉山和贵溪两县,因而称为玉山班和贵溪班。当时,由广信府进入浙江、福建等地演出的戏班,又被称为江西班或江西戏。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时才正式定名为赣剧。现仍分为饶河、广信(亦称信河)两路。

  赣剧更多相关内容请加 QQ: 91377068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