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宁《我的前
公爵夫人》中公爵夫人的死因探讨
“戏剧独白诗是用诗的形式叙写戏剧性场面的一种全新诗歌体裁,以假设的第一人称口吻叙述。这种诗讲究用口语,使读者觉得真人真话,生动传神”。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伟大诗人罗伯特·布朗宁,使这一诗歌形式不断发展成熟,臻于完美。他的《我的前公爵夫人》通过主人公独白,生动逼真地刻画人物形象,深入剖析揭示人物特性,堪称戏剧独白诗创作的典范。
《我的前公爵夫人》以意大利历史上一个叫做斐拉拉的城邦国家为背景。诗中的公爵夫人14岁嫁给斐拉拉公爵,17岁神秘死去,许多人怀疑她是被毒死的。而研究过勃朗宁的《我的前公爵夫人》的学者中,大部分人都认为该诗主要是揭露公爵的冷酷无情,同时赞扬公爵夫人的向往自由和开朗自然的性格。
勃朗宁确实在诗中刻画了一个封建体制下披着高贵外衣的虚伪的独裁者形象。他把年轻貌美的妻子当做他的宠物甚至是私人财产,诗篇第八行“the depth and passion of its earnest
glance”这里的定语its是用于描写物体的人称代词,而公爵把它用来描述他前公爵夫人的画像,可见她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她的一切举止都应该遵从他,她的美好没有他的允许不能轻易向他人展露。但是这对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少女来说是难以做到的,于是“一切微笑都从此制止”。她的美丽被永久的封存在画像中,只在公爵允许的情况下向外人展示。诗篇的最后,公爵为了得到伯爵小姐丰厚的嫁妆而以婚姻为借口做起了另一笔交易,同时向前来的使者展示自己的艺术收藏品——“海神尼普顿在驯服海马,这是件珍贵的收藏,是克劳斯为我特制的青铜铸像。”种种迹象表明了公爵对财富和权力的贪婪欲望。这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是十分普遍的,男子争名逐利,他们是权力的象征,而女子只是附属品,依附于他们的丈夫而生,所以她们要对丈夫极尽可能的尊敬和顺从。诗中的公爵夫人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
诚然公爵夫人美好而平易近人,但她忘记了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自她被冠以公爵夫人的名头起,她便不仅仅是一个人,她代表着统治阶级,更直接地代表着她的丈夫。她被赋予尊贵和荣耀的同时就必须履行她的职责。“她那颗心——怎么说好呢?——要取悦容易得很,也太容易感动。她看到什么都喜欢,而她的目光又偏爱到处观看。”从这里可以看出,年轻活泼的公爵夫人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且她对遇到的任何人都极其友好,无论他们属于哪个阶层。这是一位天真的贵夫人,但对于严格的等级制度及她作为贵夫人应遵循的规则看来一无所知。这些性格特点如果是在现代,会被认为是可爱。但是她生活的时代是文艺复兴时期。在一个城邦国家中,公爵就是所有的法律和正义,而他的臣民必须受规则约束。从公爵和公爵的时代角度去看,她太过天真,而且看上去在如何表现得像个仕女方面缺少起码的教养,更别提像个公爵夫人了。就像是我们中国的皇后,她需要通过严格的礼仪教导,待人处世要温和却又让人心生敬畏。公爵夫人很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她太过平易近人,让家中的仆人都对她心生爱慕——“过分殷勤的傻子在园中攀折给她的一枝樱桃,或她骑着绕行花圃的白骡”。这在那个时期,被称作轻浮也不为过,而公爵需要的是个美丽优雅,举着得体的公爵夫人。与此同时,她也没有把她的丈夫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她感激人,好的!但她的感激(我说不上怎么搞的)仿佛把我赐她的九百年门第与任何人的赠品并列。”这是让贵为公爵的丈夫最不能容忍的,更何况这位公爵对他的妻子没有爱,只是将妻子当做私人物品。所以,最终这位美丽的公爵夫人“英年早逝”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年轻美丽的少女在成为尊贵的公爵夫人后,依然如同出嫁前一样,没有做出丝毫改变,破灭了公爵希望像海神尼普顿驯服海马一样拥有一个顺从的妻子的渴求,所以她被“淘汰了”,淘汰她的不仅仅是公爵,更是当时的社会。她没有遵从封建等级制度的规则,所以她输了,这在现在看来当然是荒谬至极,让人不胜惋惜公爵夫人这样一位独特的女子,但这在当时社会,可以说是必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