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其诗歌创作中善于运用象征的,将平淡无奇的小事,或是某一刻的内心感受,用富含哲理与思想的语言串联起一首诗歌。
弗罗斯特的名篇《没有走的路》,就是这样一首富含哲理蕴味的诗歌,用质朴的语言,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分岔路入手,借此来象征人生面临的一系列艰难选择,并指出一经选择后就没有了回头路。
一、人生的路
诗人在诗歌开篇就指出了“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作为一名过客的“我”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也许第二条路看起来更具有魅力,因为它芳草清新(Perhaps
having the better
claim)。但是即便是少有践踏的第二条路,走了过去,还是一样会将芳草踏平的。正值风华正茂的“我”以为在选择了第二条路之后,还会有时间回过头来走另一条路,但殊不知,这道路一经选择就无法更改。若干年后的“我”回想起来不禁唏嘘自己的选择,正是自己的选择,决定了后来一切的不同(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这里的路,就是人生道路的象征,不仅要我们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且是一条漫漫长路,一旦选择了就不能回头。有的人会跟随大众,选择那条被无数人踏平的路,但也有人不甘随波逐流,想要独辟蹊径,选择了鲜有人迹的路,这是一种冒险,也是一种莫大的勇气。有时,一个抉择可以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和幸福与否。但是一个人,选择哪一条道路并没有对错,选择第一条路不会因为保守不突破而一生无为,大胆创新的人选择第二条道路也不会因此收获不一样的胜利与成就。对于每个人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或是说属于自己的那条路,才是最好的选择,一旦选择了,但就只有到人生的终点——死亡,才知道自己的结局。
诗歌中还有一个意象,便是“金黄的树林”。诗人将人生比作是一年四季,而“金黄的树林”指的正是秋季,象征人一生当中的中年时期。正处于这一时期的诗人,40岁,一个青黄交接的年纪,一个青春不再而苍老一步一步逼近的年纪,在对自己人生的半辈子摸索中,诗人来到了他人生的节点,一个需要他做出抉择的时候——是选择继续创作还是放弃?做出任何一个选择都会给诗人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结果,他选择了创作,尽管两条道路同样宜人,但是另一条道路更吸引他。
而诗歌中的“灌木丛”(undergrowth)、“草多”(grassy)也具有象征意义,它们则象征着人生道路中的不确定因素,它们既是风景,却也是会影响你前行的挫折与困难,或是助你一臂之力的能量与动力。而长满“灌木丛”的路和“草深”的路同样象征着难以预测、前途未知的人生征程。
二、弗罗斯特的路
解读一首诗歌,不得不将其与诗人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
这首诗歌创作于1913年,诗人弗罗斯特即将年满四十岁,而他依旧在诗坛上默默无闻,而他希望自己能够改变美国文学的现状。诗人面临着一个决定自己人生的重要选择,他选择了全身心地投入诗歌创作。《没有走的路》正是诗人当时面对抉择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诗中选用大量的象征主义词汇,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了诗人内心的彷徨,以诗人自己折射出了诗歌的主旨,人在世上行走,随时都在面临选择,前面的路是怎样的,茫然无知,但是不得不做出选择。
诗人选择The Road Not
Taken(没有走的路)作为标题,“没有走的路”,诗人首先强调的是自己的“未选之路”,从而折射出另一条路,即“已选之路”的存在。从而引出了“选择”这一中心话题。诗人选择这个标题,同样具有它的象征意义:
其一是指诗人在经过思索和推敲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在自己即将年满四十之际选择诗歌创作之路,而放弃了另一条“未选之路”(从事其他职业);
其二是指诗人在下定决心走诗歌创作道路之后又面临了创作风格上的选择(是选择因循守旧,还是选择标新立异)时放弃了另一条“未选之路”(因循守旧)。
摒弃了传统创作风格的弗罗斯特,另辟蹊径,虽然艰难但是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而他的选择也让他获得了成功,从当初的无名小卒变为如今的文坛领袖。
或许你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但它也是风景最美的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