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器乐走进音乐课堂
(2023-10-21 12:13:10)分类: 其它 |
让器乐走进音乐课堂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器乐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器乐演奏对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对于音乐课的兴趣都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器乐教育还能够提升学生对于音乐表达以及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发挥器乐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客观需求,也是提升学生音乐学习效果的必然需要。
一、器乐演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教学对于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器乐教学是小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音乐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简单的器乐演奏,可以逐步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器乐作为一种音乐教学的辅助工具,在唱歌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节奏和音乐,学生手中有了器乐,可以多一个音乐实践的机会。特别对于嗓音条件不好的学生,想上音乐课但又怕上音乐课的学生,可以借助器乐演奏来树立信心,使他们在演奏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利用器乐为歌曲进行伴奏,让学生自由愉快的进行音乐实践,自觉主动地感受音乐获得信心,提高音乐学习兴趣。就如尹老师讲授的音乐课《打秋千》,这首歌旋律欢快活泼,是一首两声部合唱曲,歌曲的第二声部具有伴唱性质,旋律比较简单,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二声部演唱,学生可能会觉得比较枯燥无味,但是老师在这里加入了口风琴,用口风琴为歌曲伴奏,这样既能提高歌曲演唱的准确度,也让歌曲的表现形式多样化,音乐表现出来的效果也非常完美。
二、器乐演奏能提高教学课堂的辅助作用。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小学生在唱歌课中音唱不准是很常见的问题。但当器乐走进音乐课堂就可以很好的辅助学生有效准确的演唱歌曲。与此同时也能当作一种伴奏乐器。比如在学习歌曲《打秋千》第二声部时,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也为了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两个声部的旋律,更好的完成歌曲的合唱。老师让学生先用口风琴将第二声部的旋律吹出来,从而熟悉二声部的旋律,再让学生将二声部的歌词唱出来,遇到音不准的情况时单独练习。用器乐演奏来提高歌曲演唱的速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演唱第二声部。这样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也愿意尝试学习一首新歌,他们不会再因为唱不准旋律而害怕开口唱歌,能把器乐当成自己的小老师,遇到唱不准的音时,只要你能把它吹出来就可以唱出来了,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也会喜欢上音乐课。
三、器乐演奏能增强音乐教学的课堂氛围。
音乐课通常被称为“唱歌课”,一般会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教会学生唱几首歌曲就行了。不免会发现学生喜爱音乐的不少,但真正喜欢上音乐课的学生却不多。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并且相对讲不是很稳定,有趣的东西才会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乐曲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器乐进课堂,通过对器乐的特点和基本演奏方法进行讲解试练。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以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在器乐的练习过程中,可以采取合奏的方法进行教学,合奏有助于训练学生之间的合奏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集体精神以及互相协调的能力。器乐进课堂后,学生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我愿学习,我爱学习”的气氛。通过学习器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了音乐教学的课堂氛围。
四、器乐演奏有助于激活音乐课堂活力
将器乐引入音乐课堂,动听的旋律响起可以让学生和整个课堂都充满活力,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教材之外的东西,感受音乐文化的特色。比如《打秋千》这首歌曲,老师将口风琴引入课堂,让原本比较难演唱的二声部歌曲简单化了,学生通过演奏第二声部的旋律来熟悉低声部,从而正确的演唱第二声部,让原本比较难学的内容变得简单了,也增加了歌曲的多样化,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将全班同学分成了三小组,高声部演唱组、低声部演唱组、口风琴伴奏组来充分表现这首歌曲,有效地激活了音乐课堂的活力。
器乐教学走进音乐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活力,还可以给学生艺术的熏陶,让学生快乐的学习音乐,感知音乐的美妙,在音乐中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