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吴道子一生刻意求新,勇于探索,新技法层出不穷,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与风格特色。元代汤垕在《画鉴》中评价他:“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可见他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对画技均有所创新,均有不同的技法表现。归纳起来,吴道子绘画的技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http://mmbiz.qpic.cn/mmbiz/Micnnsr4RNWLYbZ7IYPwNL7pdiaP0xMxkQHVQFLpVeWjgROsFupdMshsRQecPnBxsr2WS34EIh6SEl8QI1mrTbCw/640
一是在线条的运用上,由“密体”转变成“疏体”,更利于刻画人物,表达强烈的主观情感,成为其独到的符号语言。吴道子早年用线,为细密紧窄,连绵古拙的“密体”。《广川画跋》语“如铜丝萦盘”,线条在画面的组织往往追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艺术效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流传到现在的粉本《八十七神仙图卷》,画面人物众多,游行自在,衣袖宽松、裙带飘举,线条细劲纤长、疏密得当,极具运动感与飘逸感。杜甫曾在洛阳玄元庙看到吴道子奉命作的壁画,写下了《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赞诗:“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既赞吴道子画技,又描写了壁画满壁风动的气势场面与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其中“妙绝动宫墙”一句,更成为了后世对吴道子艺术风格与魅力的经典评语之一。令人诧异的是,杜甫这首论画诗中的描述,如“千官列雁行”、“旌旆尽飞扬”等句,竟与《八十七神仙图卷》画面内容相吻合,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其画正如段成式所说的道子画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特征,应皆来源于画中人物动态与衣纹的处理善取动势,因而产生当风飞扬的视觉效果。到了中年进入成熟期后,技法则有所改变。正如吴道子自言:“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人皆谨予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后世把他的这种技法与张僧繇的技法并称为“疏体”,以区别于顾恺之、陆探微紧劲连绵较为古拙的“密体”。吴道子开创了“疏体”的兰叶描,或称莼菜描,“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圆间折算,方圆凹凸”,他用自己独创的线条语言描绘出来的佛像式样,被称作“吴家样”,同时也打破了人物画长期沿袭的顾、陆的铁线描法,将中国画的线描技法创新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http://mmbiz.qpic.cn/mmbiz/Micnnsr4RNWLYbZ7IYPwNL7pdiaP0xMxkQgED0olbb41SjoPDfo7eVfDJ6CRqPicoKZ2jRpSHgu3ZGlICkicY7q9ng/640
二是在笔墨的表现上,吴道子开草书入画之先河,并臻出神入化之境。他早年曾学书于张旭和贺知章,张旭是“挥毫落纸如云烟”的狂草大师,贺知章是“壁上笔纵龙虎腾”的浪漫诗人兼书法家。吴道子深悟此二人草书笔法的真谛,将之运用于绘画之中,使线条更富有变化,不仅变得遒劲有力,而且还带有运动感和节奏感,还可以粗细互变,甚至点画之间时见缺落,有笔不周而意周之妙。他所创造的“莼菜条”式的线条又是常有立体感的线条,可以表现“高侧深斜,卷褶飘举之势”,其用笔起伏多变,状势雄峻而疏放,更能表现内在的精神力量。尽管按照荆浩的“六要”标准,吴道子被批评为“有笔无墨”,“无墨”指缺乏丰富的墨色变化;但又在《笔法记》中他指出:“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笔胜于象”显然源于书法,带有写意因素,因为书法点画用笔之美,可以超越文字的结体,这是书法的魅力所在,也是吴道子绘画的魅力所在。
http://mmbiz.qpic.cn/mmbiz/Micnnsr4RNWLYbZ7IYPwNL7pdiaP0xMxkQHQd1GAmhqxTkxMRO1at7tib3MuYajw30ZsBEQPpzey8vcBxINMq6lTQ/640
三是在色彩的调配上,早期作画色彩壮丽绚烂,后期则“浅深晕成”“敷粉简淡”。吴道子与其“疏体”相适应,采用淡着色作画,增强了表现效果。他的人物画线条已然独具特色,所画人物衣褶飘举,具有天衣飞扬、满墙风动之势,再于焦墨之中略施淡彩,则更显意态,这种画技风格世称“吴装”。这与北齐著名画家曹仲达所画中国佛像的“曹装”风格截然不同:吴之画,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画,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世以“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两句话来概括他们画技画风的不同特点。色不碍墨,这种淡彩敷法对当时以重彩为主流的人物画而言,是种创新。
http://mmbiz.qpic.cn/mmbiz/Micnnsr4RNWLYbZ7IYPwNL7pdiaP0xMxkQHMSyXHBN5fcBj98cl5RtdtWEChe1PtiayAPVe5dNiaxHxtbDPgSVOYxw/640
四是在气氛渲染方面,吴道子善于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围绕主要描写对象而附设一些其他物象予以衬托,以增强环境气氛的感染力。他在景云寺所画的《地狱变相》,图画中“了无刀林、沸镬、牛头、阿房之像,而变相阴惨、使观者腋汗毛耸,不寒而栗”。据《唐朝名画录》记载:“吴生画此寺地狱变相时,京都屠沽渔罟之辈,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率相修善。”一幅画被渲染得如此阴森恐怖,以至令人“惧罪改业”“率相修善”,竟能产生如此巨大的震慑力和社会作用,充分体现了其绘画的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充分发挥了绘画“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其画技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可见,环境气氛的描绘对烘托主题的重要意义。在创作中应向大师学习,画面可适当安排一些细节、场面、背景或其他物象,来有力地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主体,以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http://mmbiz.qpic.cn/mmbiz/Micnnsr4RNWLYbZ7IYPwNL7pdiaP0xMxkQPzQ8pLdp9117NeOzS2NKic63wuDicIiaohDbOQmOfFKP6AiaerFdn1JT6A/640
吴道子的绘画技艺在当时的盛唐已备受推崇,弟子众多,皆学有所长,更为后世景仰。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曾高度赞扬:“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古往今来,学其画艺者一代接着一代。五代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王瓘、高文进、武宗元等都是吴道子的传派。宋代大画家李公麟由于人物画学得太像吴道子,曾苦恼多年,无法摆脱,最终还是顺其自然继承与发扬了吴道子的白画技法,成就了白描宗师的历史地位。此外,性格高傲、人称“米颠”的北宋书画家米芾,曾提出“不使一笔入吴生”,实际上是将吴道子的技法融会贯通为其山水画所用,坚持创新,终于开创出“米氏云山”的一片新天地。由此可见,吴道子对后世的影响是何等深远。
http://mmbiz.qpic.cn/mmbiz/Micnnsr4RNWLYbZ7IYPwNL7pdiaP0xMxkQUjN43InjIqXbV0xRJd51Px396ibb0TDGmUXUwKx7LrFFhMGdSOUZNlA/640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