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人物分析
(2018-02-09 12:30:42)| 分类: 初一未发表 |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书之帽,一边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清楚其出身、师承、能耐、性情,一边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个世界穿越,描绘四个世界的风貌。八至十二回写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的故事,交代了去西天取经的原由。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全书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描写各色神话人物、八十一难、七十二变、各种神魔的本领的充满魔幻色彩,奠定的本书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基调。
孙悟空,可谓是中国人的男神。他又名孙行者、悟空,被花果山的猴子尊称为美猴王,玉帝封其为“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一只灵石孕育的美猴王,没有父母,他纵身一跳,在花果山上发现了一个“水帘洞”,领着群猴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由生活。为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独自漂洋过海,学会了说人话、行人礼,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老祖为师,学习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孙悟空先后大闹地府与天宫,后被天宫封为弼马温。因感觉职位太低返到花果山自己起了个十分霸气的名字“齐天大圣”。然后,逼迫天庭承认“齐天大圣”这个名号,后来,玉帝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承认。他大闹天宫,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偷吃蟠桃和太上老君的金丹,十万天兵天将其围剿,后来被二郎神困住,又被太上老君用金刚琢打倒,后被太上老君放到炼丹炉中,没想到这七七四十九天,他炼就火眼金睛,金刚之躯。之后大闹天宫,后来在与如来的战斗中失败,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
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了符咒,才救下孙悟空。孙悟空感激不已,经观音点化,拜唐僧为师,法号行者,去往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魔,屡建奇功,然而却三番五次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最终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最终被封为“斗战胜佛”。在中国民间他成为了机智与勇敢的化身,中国人将他奉为神仙。孙悟空坚持自己心中正义、嫉恶如仇,勇往直前,机智灵活,执著略带倔强,最喜好当官,是心灵的化身,智勇双全。
孙悟空具有鲜明的爱憎。他仇恨一切妖怪、杀害人民的妖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浓厚的感情。正如车迟国的众僧所说的:“良之心,铲锄人间不平之事,扶危,恤孤念寡”。他为车迟国的五百名无辜和尚解除了灾难;在比丘国,他降服了白鹿精,救出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性命;在隐雾山打死了豹子精。孙悟空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绝的才能和清醒的头脑。他在菩提祖师那里学习了七十二变和筋斗云这样高超本领,还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了火眼金睛,在龙王那里取了如意金箍棒,于是,他具有了降妖伏魔的神通。他不因为自己神通广大就放松警惕,或不动脑筋,相反他能够在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发现疑点,寻根究底,揭穿妖怪的伪装。他善于观察了解,经常找土地查询情况,或用火眼金睛观察动静,或变成小蜜蜂到敌人内部去探听虚实。他还善于运用各种巧妙的战术来战胜妖魔,钻进妖怪肚皮,变成妖怪的亲友,或夺取他们的法宝。孙悟空的形象,凝结着古代人民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智慧,至今对人们仍有着教育意义。他对唐僧总是委曲求全,哪怕是自己受尽委屈,对取经的事仍然竭忠尽力,对唐僧也一如既往地爱护关心。对猪八戒,他虽然不时挖苦讽刺,有时也捉弄一番,却是善意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取经队伍团结。可是,他对害人的妖精,却毫不留情。三打白骨精时,尽管唐僧念紧箍咒使他头痛难忍,甚至将它驱赶回花果山,仍然动摇不了他除恶务尽的决心。孙悟空这一形象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团结斗争、争取自身解放的坚决决心。在困难面前,他机智勇敢,顽强斗争,善于应付各种妖魔鬼怪。西天取经路上,他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离了他是万万不行的。
唐僧是一个执着追求,毅力顽强的一位取经人。在观音菩萨在寻求取经人时就表现的一个特点,当唐僧决定做取经人的时候就不会因为艰险而停下来,更不会因为七情六欲而半途而废。神都有七情六欲,何况是人呢?一个成功的取经人的成功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得到经文,作为一个僧人来说,他的追求是取得金身成佛,达到最高境界,所以他的追求是执着的,永不言弃的。在十三回中唐僧初遇猛虎咆哮,长蛇盘绕。唐僧在这时候不但没有屈身放弃,反而毅然的继续前进,他不曾想过前面的路有多艰难有多危险,他的毅力并非所有人都能与之相比,对于他来说去西天取经,得真经就是他人生最大的追求,也正是有这种信念才使得他磨练了这种意志。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否要成功的前提是拥有信念,而成功的基础就是因为拥有信念所以具有坚强毅力,这是一个所谓成功的人来说是一定要具有这个基本条件。因此来说不管唐僧到西天是否取得真经,他都可以说是一位成功的人,因为在这过程中虽然他只是一个和尚,他也是值得被人学习、被人赞扬、被人当作榜样。
沙僧本是天上的卷帘大将,后来被贬到了流沙河,之后受观音菩萨的点化成了唐僧的第三个徒弟。唐僧的三个徒弟中,沙僧是他们之中品性最好的,而且还任劳任怨,是一个比较朴实的人。卷帘大将是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职位。在小说中根据吴承恩的畅想,这是因为在凌霄殿上有门帘需要卷起、放下。沙僧作为卷帘大将的任务就是给玉帝卷帘子。虽然他是玉帝的奴隶,但他不像孙悟空那般傲气张扬,不爱听其他人的话;也不像猪八戒,毛病太多,贪吃贪睡,还好色,干一些脏活累活儿就要抱怨。沙僧沉静而不求回报,淡泊名利却坚韧不拔,维系着取经队伍的和睦,服务着取经团队。
猪八戒确实是不像孙悟空和沙僧,在他的性格里有着很多“人”的生活欲望。他不仅贪色,还贪吃。比如在《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中有一段猪八戒吃人参果的生动描写:“他三人将三个果各各受用,那八戒食量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轱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什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甚么味道?”行者道:“悟净,不要睬他!你倒先吃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像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道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啊,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从这里我们看到八戒果然是个“猪”,不论食物的好坏和软硬,都一个劲儿地吃,从来不嚼一嚼,品一品,“猪八戒吃人参果”便有此而来。这也是猪本性的一种展现,饿了就说饿了,想吃就吃,从不掩饰什么,也从来不做作。有一段八戒吃饭的生动描写:那呆子一则有些急吞,二来有些饿了,那里等唐僧经完,拿过红漆木碗,把一碗白米饭,扑的丢下口去,就了了。旁边小的道:“这位老爷忒没算计,不笼馒头,怎的把饭笼了,却不污了衣服?”八戒道:“不曾笼,吃了。”小的道:“你不曾举口,怎么就吃了?”八戒道:“儿子们便说谎!分明吃了;不信,再吃与你看。”那小的们又端了碗,盛一碗递与八戒。呆子幌一幌,又丢下口去就了了。众童仆见了道:“爷爷呀!你是磨砖砌的喉咙,着实又光又溜!”那唐僧一卷经还未完,他已五六碗过手了。由此可见,八戒食量大得惊人,但他绝不是“饭桶”,也没有只吃不干。猪八戒在西天取经路上,正如他跟孙悟空说的“就你给师傅做徒弟,我们做长工”,而猪八戒的的确确是取经队伍中的“长工”。猪八戒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呆头呆脑。一路走来,孙悟空老是拿他开心,开口“呆子”,闭口“夯货”,时常孙悟空将他哄得团团转,八戒却明知山有虎,却向虎山行。然而他也是想证明自己不呆,如第三十八回,孙悟空说井底有宝贝,哄八戒下井驮乌鸡国王的尸首,八戒驮出尸首后,便让唐僧念紧箍咒,说孙悟空能医活他,唐僧果然念起紧箍咒,八戒笑道:“哥呀!哥那!你只晓得捉弄我,不晓得我也捉弄你捉弄。”八戒爱编谎言,自以为自己聪明,胜券在握,但殊不知他的言行、行动笨拙,性格憨直,不知不觉把心里的秘密抖露出来,往往弄巧成拙,吃亏的是自己。八戒不管是在高家庄任劳任怨,勤谨辛劳,还是在取经路上他甘愿做“长工”,反映出他的秉性质朴、憨直。可能很多人都认为,只有些软弱的人才会藏私房钱,然而猪八戒却偏偏私下存起钱来。在第九十一回中,唐僧师徒四人来到金平府,三只犀牛精抓走唐僧,八戒一听是犀牛精,便说:“若是犀牛,且拿住他,锯下角来,倒值好几两银子哩。”而最可笑的是他化缘化到点银子,攒到一起,悄悄求了个银匠,煎成一块,呈马鞍型,塞在耳朵眼里留做私房钱。再说八戒善于砍柴,挑担子,烧火,做饭。但他也有偷懒的时候。天下无一人不知道,他很贪吃,然而想吃又不自己去动手,经常不劳而获。比如偷人参果,他用激将法让孙悟空去拿人参果,孙悟空又那么好强,只能去偷。这么看来,猪八戒摸清了每个人的性格,耍小聪明还是有一手的。一路走来,每次都是孙悟空被师父念紧箍咒,而八戒一次也没有遭此惩罚。种种表现,足以见他憨厚、直率而又圆滑。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拿起金箍棒,打倒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希望。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一种向上的精气神,代表了当时人民能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心。那些取经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或是自然灾难的威胁,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
这师徒四个人性格截然不同,能力也相差很大,但是他们会合作、互相信任、取长补短,所以克服了一个有一个困难。唐僧也不胆小,然而他的缺点之一就是优柔寡断。之所以说他不胆小,是因为他总是能够坚强的面对最坏的局面;之所以说他不果断,是因为他常常在困难面前缺乏信心,只能眼睁睁地让最坏的局面出现。他在面临风险时是极其谨慎的,他总是希望做到万无一失,因此他往往很难放手一搏。看到这种情况,观世音菩萨就为唐僧准备了一个的搭档,那就是被压在五指山下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孙悟空虽然勇敢,但他十分急躁,还很顾忌面子,但他还是得面对唐僧。两人性格十分不和,经常发生矛盾,有几次孙悟空甚至丢下唐僧回到花果山当他的大王去了。遇到这种情况中间必然有个开心的调和剂,那就非猪八戒莫属了。他就是个开朗乐观的助攻,正因为有了他,在枯燥无味,无数艰辛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快乐,他可以犯一些小小的原则性错误,也不一定有太强的能力,可能会有一些时候动不动就要放弃,回高老庄,但他善良、他乐观、他不争名利、他重感情。开心果有了,但猪八戒有个缺点,就是好吃懒做,什么都不想干,行李也不提,马也不牵,只有化斋的时候他最勤奋。这时候,唐僧收了第三个徒弟,沙僧。他为人忠实,能力也不是太强,也没有所谓的七情六欲。有时甚至搞不懂为什么他的生活要活成这样,枯燥,乏味,他为了什么?但就是这样的人,每次都信守诺言,能够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别看他平时默默无闻,可每次到了最后关头都是他来稳定局面。这样的人才是我们最忠实的,最可以依靠的伙伴。
为什么是这四个人,少一个行不行?恐怕不行,少任何一个人,是否能完成去西天取经的伟大使命都要打个问号。这让我们想到了,一个能力再强的人,他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一个能力再弱的人,只要他愿意,他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能力不在大小,而在他是否可以得到发挥。一盘散沙,它没有凝聚力,即使用力攥在手里也会一点点从指缝中滑落。但是,如果在沙子中加入水,沙子就会变湿,聚成一块,捏起来也不会散落。对于一个集体来说,每个人就如同水对于沙子一样重要,可以起到黏合剂的作用,使集体中的每一员都能紧紧团结在一起。
取得真经之后,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沙河尚被封金身罗汉,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唐僧被封为功德佛,而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五人就各归其位,共享极乐。我想这也是他们应得的回报。
总的来说,孙悟空活了一种精神,唐僧活了一种信仰,沙僧活了一种兢兢业业的生活态度,猪八戒活了一种向上的精气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