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8年度周至县教育科研小课题立项申请·评审表

(2018-11-26 14:27:44)

2018年度周至县教育科研小课题

立项申请·评审表

课题

负责人

侯静

学 校

二曲街道西街小学

学历

本科

职 称

 

二级教师

 

年 龄

31

参加工作时间

2010.12

工作单位

 

二曲街道西街小学

 

手机号

18092049930

QQ

515699091

课 题

名 称

关于“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新浪博

客网址

http://blog.sina.com.cn/u/5285322886

小课题课题其他成员

姓 名

职 称

工 作 单 位

陈文婷

一级教师

二曲街道西街小学

 

 

 

 

 

 

 

 

小学阶段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平时经常采用记笔记的形式,这种方式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不利于学生的记忆,知识点也比较零散。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无法提高,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 “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是帮助学生可以自主的构建学习数学的主题框架。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知识的梳理,避免了课堂中学生在记笔记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研究目标:

1.作为教学设计的工具,用于概念知识教学。

2.作为创造思维的工具,用于解决问题教学。

3.作为知识整合的工具,用于整理复习教学。

研究内容:

1)让学生认识思维导图,通过引领指导,让学生会进行思维导图的简单绘画。

2)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数学上的基本框架,培养数学逻辑思维,在上课的过程当中,边板书,边让学生梳理思路,另一边也可以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

3)培养学生发散式和开放式的思维结构,我们可以通过制作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以层级的方式来表述各概念间的关系,同时每一个概念都形成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一个发散的中心,利于培养学生发散式和开放式的思维结构。

研究对象:

六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

经过学习研究,根据我校的教学条件和拥有的资源,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调查法。走进课堂教学,观察记录,深入了解学生在数学思维体系当中是否系统成型,用哪种方法居多,“思维导图”方式是否可以积极推广,为研究提供依据。

2.问卷法。分别制定家长卷和学生卷,家长对思维导图的了解及认识的调查,学生对思维导图应用体验的调查。

3.比较归纳法:将水平相当的班级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作业正确率,考试正确率,归纳实施方法的有效性。

4.叙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运用课堂教学案例不断总结反思,不断进行研究分析。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调查现阶段学生学习数学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是否有成体系的学习方法,总结这些方法的运用率及实效性。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优化。

2)设计合理的“思维导图”思维养成培养规划。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1)先给学生进行简单的培训,让学生了解并知道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有哪些作用。

2)上课的过程中把“思维导图”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多接触,多学习,快速进入学习思维导图的状态。

3)编写一些简单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预习时就可以自己进行总结归纳,有不会的就可以在老师上课时进行补充。

4)经过上面的三步,让学生在一节课后或者一个单元结束的复习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树的绘制。

5)在此期间挑选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有不完整的作品进行学生的单独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

1)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撰写论文。

2)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3形成详细、具体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单位

审查

意见

 

                           

 

(单位盖章)

                                             

小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意见

 

 

 

(单位盖章)

                                             

 

注:1.申请课题教师必须在新浪开通博客;填写手机号、QQ号、邮箱地址、博客地址。

    2.课题组成员不得超过两人(含课题负责人)。

3.正文楷体小4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