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母钱与样钱之研究(—)—一枚宝源“咸丰重宝“当五十母钱的述说

标签:
转载 |
上一篇博文,笔者介绍了新收集到宝泉“咸丰重宝”戴书当十母钱,这种母钱是京坑钱币,与这批钱币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枚宝源“咸丰重宝”当五十钱。
光绪二年(1876年)出版的《大泉图录》(鲍康)刊载有“咸丰重宝当五十钱,宝源局铸大小三品”。而早在1858年。旅华的西方人伟烈亚力出版的《大清泉谱》中首先刊登了宝源咸丰重宝当五十钱的图片:
http://s3/mw690/006hCKO9gy71Ngp1ph8d2&690
清代咸丰重宝宝源局当五十母钱(直径55mm),较少见,极美,成交价为5600元。
在收藏界杂志的文章《雕母工艺特征及真伪识别讨论》中,提出看雕母的刻工的规范和精度的三个标准:
期雕母刻制倾程斜度不同。
http://s10/mw690/006hCKO9gy71NhkQPGh49&690
这是雕母的关键特征。即使经过流通磨损的雕母,也只是伤了表面,在文字侧面、底部的线条特征是磨不去的。
为此,此文的作者举出雕母的两种彩色照片,一张为宝直咸丰当十一 (铁钱
用)雕母,另一张是雕母的局部特写:
http://s5/mw690/006hCKO9gy71NgptsaM74&690作者认为,“雕母特征从照片上看就非常清楚,这种传世品没有损伤,线条异常清晰,如果看实物,刀痕就不会那么清楚这张特写照片是专门为了强调雕母特征所拍,可我还是要告诉你,用放大镜看,会得到更深刻的认识钱币的学问非常深奥。”
从上面图片中,可以看出,为了雕刻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的笔画,例如满文“宝”字,需要从三方面下刀雕刻。而形成三个越来越小的类似三角形的坡面,坡面的交汇处形成一个焦点,而正方形,四枚下刀,形成四个越来越小的类似三角形的坡面,在正方形内部形成一个焦点。长方形,四面下刀,短边形成越来越小的类似三角形的坡面,长边形成一个梯形坡面,最后在长方形内部,形成一条线。符合上面雕母第三条特征。但是钱币似乎是有些沙眼和修整的痕迹。
“清代祖钱……,字口、内外郭深峻,交笔阴陷处呈楔状“,而“母钱是宝泉、宝源局据祖钱翻铸而成,主要要是铜质。在文字秀挺、字口和内外郭深峻等方面不及祖钱。有些在翻砂痕迹下还隐约可见祖钱留下的雕凿痕迹。”
如果看嘉德2008年拍卖的宝源“咸丰重宝”当五十钱的相同部位:
http://s16/mw690/006hCKO9gy71NgpyNoX0f&690我们发现这枚拍卖的钱币的楔形痕迹就不十分明显。
我们可以发现这枚钱币的相应部分仍然可以看出凹陷,但是其楔形的几何形状已经荡然无存。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雕母、未经使用的母钱、流通过的母钱、行用钱的钱文细部,在“交笔阴陷处呈楔状”的“楔形”上的传导变化情况。这种情况可以作为我们判定雕母、母钱与样钱、行用钱的一种标准。这种标准是基于清代铸钱工艺而得到的。
新收集的宝源“咸丰重宝”当五十钱,为“尔宝、八贝、开口满宝”系列,根据邓海滨的《咸丰朝京畿大钱述论》一文介绍:
“自(咸丰)三年末起,京局开始铸行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重量分别是一两四钱、一两六钱和二两。当百系用铜七铅三配铸,后二种用十成净铜铸成,统称为咸丰元宝。同时,将当十、当五十大钱分别减重为四钱四和一两、”
根据此文,在咸丰三年三月到九月之间,咸丰重宝当五十钱为试铸阶段,铸钱量很少,而从咸丰三年九月开始大量铸造,三年九月到四年四月,仅宝泉局就铸造了41600千文,合八十三万二千枚,用铜6.99万斤,从四年四月59400千文,合一百一十八万八千枚,用铜6.49万斤。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宝源咸丰当五十钱的法定重量依次为为一两八钱(67克)、一两二钱(44.8克)、一两(37.3克)。
根据《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清钱币》、《咸丰钱版式系列》等书籍中关于宝源“咸丰重宝”当五十钱的有关书籍,这种钱币按直径分类,大致可以分为56毫米以上、55毫米到56毫米以下和55毫米以下等三个等级。
日本出版的《咸丰泉谱》记载三枚这样的钱币。其中一枚,直径56.2毫米,重量69.5克:
http://s7/mw690/006hCKO9gy71NgpEk9Uc6&690
这种钱币应该为初铸版,重量为一两八钱。
而笔者收集的这枚钱币重量为58.72克,直径为54.65毫米,郭厚4.35毫米,从重量上看,注意到,雕母钱的重量约比铸母重12%,比行用钱约重25%。由此判断这枚钱币应为“一两二钱”版式的母钱。
据有关文字资料,宝源“咸丰重宝”尔宝当五十钱的母钱只有三枚:
http://s2/mw690/006hCKO9gy71NgpHs4x81&690有理由认为,笔者收集的这枚宝源“咸丰重宝”当五十母钱是非常珍贵的,其珍贵之处,并不完全在于其稀少,而是可以根据同时流入市场的两种钱币,一窥清代晚期,京局钱币铸造的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