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颐和园,东宫门、仁寿殿

(2016-04-05 15:20:09)
标签:

转载

分类: 颐和园
   涵虚牌楼耸立在颐和园东宫门外,是一座三门四柱七楼的木构大牌楼。牌楼东西向坐落,庑殿歇山顶,前后檐有龙凤透雕花板。东面额曰“涵虚”,西面额曰“罨秀”,巧妙地点出了颐和园清幽恬静、山青水秀的主题,可以视为是颐和园山水乐章的“序曲”。

http://s7/mw690/003xsZBhzy6PCkWxlQi16&690
        涵虚牌楼是从东面进入颐和园的第一座建筑,从圆明园一路行来,远远就可看到它的形象,而当近到它的眼前,万寿山佛香阁的景致正处在牌楼柱枋构成的画框之内。

http://s16/mw690/003xsZBhzy6PCld2K1F3f&690

涵虚牌楼西面,额曰“罨秀”。
  外广场,位于涵虚牌楼西侧,宽120米、深150米。

http://s9/mw690/003xsZBhzy6U7qFTT6wc8&690平桥。外广场西面有一条月牙状小河河上南北架设了两座一孔白石平桥。

http://s11/mw690/003xsZBhzy6TtyafEhQ9a&690
影壁、小广场
  影壁位于月牙河西岸,长33.24米,进深1.74米,歇山式顶部。影壁心前后檐均为红色,青石须弥座高0.73米。影壁西是一座宽50米,深70米的小广场
外朝房
        外朝房位于小广场的南、北两侧,分列于东宫门的南北两厢,共有4座20间,每座面阔5间,硬山顶。清朝时外朝房为群臣候朝的地方,现分别是颐和园售票处、接待室及商店。

http://s3/mw690/003xsZBhzy6TeS7foDo22&690
  东宫门、仁寿殿一带是颐和园宫廷区的“外朝”部分,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由大殿、配殿、庭院、宫门、朝房、影壁、牌楼及石桥和广场构成。建筑群沿东西方向依次排列,按照皇家建筑的统一模式,建筑逐渐升高,空间层次由旷到聚,形成一组格局严谨、布列有序的东西轴线建筑。

http://s12/mw690/003xsZBhzy6TeSbVLXd3b&690
        东宫门在清漪园时名大宫门,重建后改称东宫门。坐西朝东,面阔5间,歇山式顶,为三明两暗式,柱高3.8米。明间面东额枋柱上悬挂光绪帝御书的“颐和园”金字大匾,装修3间实塌大门,每扇门上横竖各排列9颗镀金园钉,有四个门簪。
         宫门前原为斜坡式台阶,1937年5月24日,从圆明园安佑宫废墟上移来一块雕龙云路陛石,安置在台阶的中央。
        宫门南、北两侧各有一座悬山顶罩门。清朝,帝后入园走中间的大门,其余的人员分别由两边的侧门进入。

南雄
        门前两侧,一对铜狮蹲踞在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南雄北雌。

http://s8/mw690/003xsZBhzy6U77vCkmz67&690
北雌

http://s9/mw690/003xsZBhzy6TeSfY8pa88&690
         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
 
         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

http://s14/mw690/003xsZBhzy6TgKpKeAted&690
       
东宫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原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的丹陛石有两块,另一块后来移到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校址)办公楼前。

http://s10/mw690/003xsZBhzy6U77OaAQ1d9&690
北九卿房
  内朝房又称南、北九卿房,位于东宫门内的小庭院两侧,南北各有9间房屋,中三间有廊,建筑面积73平方米。因在清代是六部九卿值班的地方,故称为南、北九卿房。
    

http://s7/mw690/003xsZBhzy6RyJAPcbkf6&690

http://s5/mw690/003xsZBhzy6TeSwSkWo04&690        仁寿门在清漪园时称二宫门,重建后称仁寿门,是从东宫门入园的第二道宫门。仁寿门是牌楼门、衙署仪门与寺庙棂星门相结合的形式,柱高6.14米。牌楼为2柱一楼,庑殿式顶。门上悬满汉文“仁寿门” 额。

http://s11/mw690/003xsZBhzy6TtyoAXvY8a&690
        仁寿门的左、右各有一个长7.2米青砖影壁,庑殿式顶,上有砖雕浮龙,是颐和园内惟一的一座砖雕影壁。影壁与红墙连接,左右各有一个小随墙门。

http://s6/mw690/003xsZBhzy6TtKkE6Wh35&690

仁寿门的左侧的青砖影壁

http://s2/mw690/003xsZBhzy6Ttyjs21H41&690
仁寿门影壁墙心砖雕——苍龙教子

仁寿门的左侧影壁前的猪石。
        仁寿门两侧有两块太湖石,被称做猪猴石。比喻孙悟空和猪八戒把守着皇家的大门。

http://s12/mw690/003xsZBhzy6PqMYIFmz7b&690
寿星石,这块巨大的湖石位于仁寿门内庭院正中的仁寿殿前面,成为仁寿殿的屏障。

http://s7/mw690/003xsZBhzy6PqNcioyqc6&690
寿星石,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颐和园时从墨尔根园(今北京大学校园内)移来。

http://s5/mw690/003xsZBhzy6TeSRbZOc54&690
       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住园期间临朝听政、会见外国使节的地方。
       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

http://s15/mw690/003xsZBhzy6TeSCQlWK8e&690
         仁寿殿,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名勤政殿。当初乾隆在所有御园中规定,凡是当朝听政的大殿都叫勤政殿,意思为游园时不要忘了勤理政务。他的儿子嘉庆皇帝在《勤政记》里说:君勤则国治,怠则国危。也就是说理政勤不勤是关系到皇帝的宝座稳不稳的问题。颐和园重建成后引孔子《论语》中仁者寿的语意将此殿改称仁寿殿

http://s13/mw690/003xsZBhzy6U7q7wVCQ3c&690

铜凤
        仁寿殿前的露台上,陈列着4对乾隆年间铸造的铜鼎炉,及铜龙、铜凤、铜缸,上面有“天地一家春”的款识。

http://s12/mw690/003xsZBhzy6U7qibo4Xdb&690
铜龙

http://s4/mw690/003xsZBhzy6RiWsFpYL53&690
        这个汉白玉须弥座上有一座造型怪异的铜麒麟,传说它是龙王的九子之一,叫狻猊(俗称四不像,是传说中的避火神兽),它长着龙头、鹿角、狮尾、牛蹄、遍身火焰纹。它象征着吉祥富贵,每逢它出现时,就预示着国泰民安。此兽从被火焚毁的圆明园废墟中移来,铜兽的前腿上有明显的修补痕迹。


http://s16/mw690/003xsZBhzy6TeSWNrZRbf&690
        仁寿殿大殿面阔7间,进深5间,周围有廊,柱高5.53米。歇山式屋顶,明间外檐柱间悬挂用满、汉2种文字书写的匾额“仁寿殿”。

http://s15/mw690/003xsZBhzy6RiW5BpNQ5e&690
        仁寿殿内明间正中有地平床,设象征封建皇权的九龙宝座,上方悬挂匾额“寿协仁符”,配以楹联“星朗紫宸明辉腾北斗,日临黄道暖景测南荣”,既是帝王自勉,也是歌颂帝业的辉煌。另外,殿内还有10余块单匾,其内容有称颂帝业的,象 “大圆宝镜”、“景星朗耀”、“海涵春育”、“濊泽旁敷”、“德风惠露”、“春晖承暄”;有帝王自勉的,如 “无暑清凉”;有吉祥祝福的,“安乐延年”、“寿恺禔康”;有赞美景色的“碧岫晴烟”等等。原勤政殿内还有两幅表明帝王理政准则和方针的楹联,“念切者丰年为瑞贤臣为宝,心游乎道德之渊仁义之林”和“义制事礼制心检身若不及,德懋官功懋赏立政惟其人”,这两联与原殿名是非常契合的。


仁寿殿

北配殿
        仁寿殿两侧为面阔5间的南、北配殿,柱高4.11米,配殿后有后罩房。

http://s9/mw690/003xsZBhzy6TeTcFNvae8&690

       延年井,位于仁寿殿的北侧。开凿于1903年,是帝后茶膳的专用水源。据说慈禧太后饮后活了七十多岁(后经鉴定此井中的水含有矿物质)。清亡以后,多年废弃不用。现在看到的是1984年按原样复修的,上面的“延年井”三个字是当代书法家王遐举题写的。从延年井向西就是德和园。

http://s4/mw690/003xsZBhzy6RKEIRN9V43&690
  仁寿殿迤西,玉澜堂迤东的地段在清漪园时期是宫廷区与苑林区的交接处,按皇家规制必须加以屏障以严内外之别,故用假山、叠石、花木来代替墙垣和围廊,使得空间既隔又透,不失园林的气氛。

        从仁寿殿南侧穿过一带土岗曲径进至玉澜堂前,景色豁然开朗,一派湖光山色于不经意间呈现眼前,此为中国古代建筑“欲放先收”、“欲扬先抑”造景手法的典型运用。

        照片拍摄于2015年1月至7月,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和颐和园网站。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