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部电视剧,说的是男女那点事,脑子里突然冒出两个字——循环。
其实,这种现象由来已久,比比皆是,屡见不鲜。何以现在才发此感慨?大概是以前见怪不怪,麻木的可以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管理严格,这种现象是绝无仅有的。尽管后来受到了“解放者“的抨击,但舞台上(包括电影、电视等其他演艺形式)毕竟显得比较干净。
演艺圈的风流,自古有之。只是新中国成立后,部分人的这种风流转入了地下。一阵“西风”刮来,才又渐次浮出水面,便有了“潜规则”之类。再后来,干脆“潜”也不“潜”了,霍然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炒作新闻、扬名立万的卖点。
文学艺术无疑是思想意识的反应。解除了禁锢,演艺界的部分人无所顾忌了,不仅自身为所欲为,而且把这些东西堂而皇之地搬上了舞台,抛向了社会。这正迎合了社会上的某种心理,于是便出现了模仿、跟风现象。
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了这种社会现象的创作源泉,演艺界便又“更上一层楼”,再把更加开放的东西搬上舞台,抛向社会,再引起社会上的模仿和跟风。以此类推。舞台上如今的模样,大概跟这种循环往复不无关系吧?
对社会学知之甚少,不知道这种循环对社会的发展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因此也不能给这个循环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良性的?恶性的?或者干脆是“纯性”的?
中国人不差钱,至少部分中国人不差钱。这不,仅去年一年,中国游客就在日本消费46.9亿美元,占全世界游客在日本消费总额的27.5%,帮助日本扭转了旅游赤字。这是来自新华社的消息。应该说是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日本有钱了,会去做什么呢?按照现在日本政客的思维逻辑,会去造枪、造炮、造飞机、造军舰,甚至造核武器。那样,他们横行钓鱼岛、捣乱南海就更有底气了。当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日本的战略野心绝不止于此。
这件事本来是跟“循环”二字八杆子打不着的。乱文嘛,就是这样没有主题,没有逻辑。如果非要循环一下,那就要把杆子再打长一点,打到抗日战争时期,甚至甲午战争时期。
钱是一个好东西。没钱的想有钱,有钱的想有更多的钱。
看了一则报道,有的央企高管私底下说,把高管收入拉底到工薪阶层的水平,让经营如此庞大的一个企业、贡献那么多利润和税收的央企高管拿那么低的收入,“是一个笑话”。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有,那么说这话的人这么说才是笑话。央企不同于私企,央企的利润是国有资产的增值,而不是私有财产。央企高管只是国家给他们安排的工作岗位。如果说他们对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那同其他岗位的工薪人员做出的贡献没有本质的区别。国家不安排你,便安排他。谁去做央企高管,都会为国家创造利润,不独是现任的高管,否则就是失职。何况央企还有政策性优势。没有国有资产做基础,没有国家的岗位安排和政策扶持,你创造个利润试试?
钱,无非是占有社会财富的份额(包括个人、团体和国家)。中国的老祖宗是很聪明的,他们发明创造了很多警世箴言,诸如财迷心窍、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等。事实也一再证明这些箴言的真理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