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充分发挥中小学思政课在党史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功能,把党史教育内容融贯于教学全过程,必须依照中小学思政课综合性、引领性、实践性等特征及党史教育的目标内容,践行课程整合、跨界学习等新理念,着力构建中小学思政课融入党史教育新机制。
1.课堂教学新机制。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主阵地,是思政课融入党史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要使百年党史这部大教科书的内容有机有序地融入思政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变革思维,开阔视野,遵循并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积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教学原则,创新实施情境式、探究式、合作式、问题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教育教学模式方法,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红”起来、“趣”起来、“美”起来、“名”起来、“意”起来、“实”起来、“强”起来,增强思政课融入党史教育的效果。
2.教育活动新机制。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具有点燃激情、启迪智慧、凝聚力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素质等育人功能。活动性、活动型是中小学思政课的显著特征,教育活动也是党史教育的基本有效形式。据此,在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融入党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设计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不仅是教学的需要,而且是铸铸魂育人的时代要求。学校及思政课教师应以思政课教学、党史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任务为依据,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实际,围绕教育主题,分层、分级、分类开展中华传统节日教育活动、重大节庆教育活动、纪念日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升国旗仪式、入学毕业成人礼等仪式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等,使思政课教育主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内容,贯通融汇渗透在新颖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释放活动育人的热能,使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社会实践新机制。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工作指南》中提出,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实践,不仅是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党史教育中学生喜欢、富有实效的教育教学方式路径,而且具有丰富学生感知、开阔学生视野、获得现场真实道德体验、培养学生情感情怀、唤醒学生内在精神力量等功能。在中小学思政课融入党史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学校教师应与政教处团委合作协作,开展开发和利用当地丰富的教育资源,精心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名胜古迹等。开展革命传统、寻访红色足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审判活动等。开展环保调查监测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校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开展以自然、历史、地理、科技、红色教育等为主题的研学旅行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接贯通。
4.教师培养新机制。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党史教育的“关键先生”。他们的情怀、追求、道德、学识、能力等直接影响着教育培养学生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要发挥教师在思政课教学、党史教育活动中的引领、骨干作用,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高标准,构建教师培养机制。一是教育管理部门学校要制定思政课(历史课)教师教育培养规划计划方案。二是要优化培养培训项目、内容,突出信仰、道德、追求、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等。二是创新培养模式方法路径。契合学科特质、岗位特点、育人责当、注重实践、关注成长等时代要求,增强教师培养的实效性。四是适时补充专业教师,不断壮大队伍力量。与此同时,学校要为思政课历史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营造良好氛围,支持鼓励教师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艺术,提升研究能力。
5.跨界融合新机制。跨界融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时代趋势、潮流,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崭新形式,是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的有效路径,是思政课融入党史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刚需。针对目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重视学科单兵作战,忽视融合合作、制约教育效果的问题,在思政课融入党史教育的现实实践中,必须尽快构建课程教学内容跨界融合贯通机制。这个机制的主要构件及内容要求有:一是明确并发挥思政课历史学科在学校德育工作及党史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核心、统领、引领地位作用,夯实责任。二是建立思政课历史课联合教研组,制定可行的新型合作研究制度。三是课题引领,开展思政历史及其他课程学科内容跨界融合融入项目攻关研究,定期举办跨界融合教学理论、实践、研究研讨、交流会,共享成果。四是总结提炼思政课及其他学科融入党史教育的成果,不断扩大实验推广应用范围,促进跨界融合、课程育人、党史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
6.评价导向新机制。教育评价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导向、诊断、激励、增值、促进、发展的教育功能。在思政课融入党史教育实践过程中,构建科学的评价导向机制事关思政课、党史教育活动的导向方向效果,事关思政课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中功能发挥的水平、效能、事关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健康成长在学校落地的成效。构建评价导向机制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改革思政课教学评价模式方法。依据国家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考试评价等重要政策文件,改变单纯以学科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规定要求的指标为标准,研制思政课教学学业质量、学生综合表现评价标准办法细则。倡导采用观察、项目、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二是改革评价方式,做到“4个结合”。即学生思政课学习评价与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性、增值性评价相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三是建立教师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突出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成效。四是建立奖励激励制度机制。包括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励、优秀学生奖励。同时对思政课、历史学科教师在评优树模、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特别支持鼓励,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性和和活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有获得感、自豪感、幸福感、荣誉感。
(作者为陕西西安市鄠邑区教师进修学校正高级教师 特级教师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