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被中华民族所重视。从荀子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到苏轼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无不说明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道。今天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做诚实守信之人!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在《中庸》中,对于诚信的论述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且把它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法则。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自成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名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论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言必信,行必果。”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关于"信"的阐述都很简单,但这是他核心的教育理念之一。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忠"和"信"占了很大的比重。老子又是怎样看待诚信的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全面地阐述了圣人理想人格的文化内涵。所谓“言善信”,就是说水是言而有信之物,所以,古人将它称为“信水”。圣人说话也应如水那样,心口一致,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多次谈到“信”的问题。
《老子》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认为,至高无上的品德是自然之道的体现,首要的是具有诚信之品德。它具体的表现就是“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只要讲究诚信,那么美好的一切都将纷至沓来,归于一身。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唐朝诗人李白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力量比泰山还重,极言诚信之重要。
“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是北宋诗人林逋bū的诗句,意思是待人真诚,不骗不诈;坚守信用,不随便怀疑人。这又与孔子所说的“君子坦荡荡”一致的。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这是南宋诗人王安石诗句,告诉世人严守自己诺言比百两黄金还要珍重。
唐代大诗人卢照邻说:“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只要讲诚信,即使天各一方也能架筑彼此的友谊桥梁。
亲爱的同学们,一滴水能照见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能增进朋友之间的真诚友谊。诚信是立足之本
诚信是民族之魂,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品格。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让我们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为人处世,以诚为本,轻易不许诺,许诺必兑现!
轻易不许诺,许诺必兑现!(重复两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