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2015-02-04 13:41:40)分类: 高一语文 |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郑
教材分析
《山居秋暝》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近体诗六首》中的一首唐诗,教材把它列为讲读课文。第二单元是唐宋诗词鉴赏,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专门的规定,要求本册教材的阅读部分在前两册学习各类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基础上,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根据编者的要求,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同时,为感知诗的声韵美,还要懂得一般的格律常识。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歌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既能品味到中国文化的精华,又能感受唐诗的情感美和音韵美,从中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
学生分析
从牙牙学语开始,我们就在接触诗歌,它字数少、篇幅短、节奏感强,易于诵读。正是因为诗歌的高度凝练,加之含蓄隽永的表达传统,所以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学生学习的障碍比较多,要真正地读懂诗歌着实不易,其畏难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大多数学生缺少鉴赏诗歌的方法因此无从下手,只得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粗略而过。这无益于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也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要求。
古典诗词具有诗词意境的含蓄性。诗词的意境始终和诗人的情感是一致的,鉴赏诗词的意境同时也是在体味诗人的心境。因此,我们解读古代诗词,再现“意境”是解读诗歌的必由之路。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普遍偏低,完整语句的表达能力还需不断的加强。
教学设想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教师对教材诗歌的处理,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如果阅读诗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所以,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
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首诗,对于了解王维的创作风格,可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诗歌的文本还原为一幅山水图画。在授课过程中,我先带着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然后PPT绘出一幅横幅的卷轴,接着把诗歌的内容,转化为卷轴画的各项内容:把诗题“山居秋暝”作为画的题目,放在画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是画面的主体,把它放在画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变化成“雨后秋晚”,作为时间放在画幅的左侧,再把“王维作”作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这样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后会发现,诗的尾联无法放到画幅中去,这时候介绍王维的生平和思想,使学生理解王维的情怀。
教学目标
结果性目标: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体验性目标:认识王维诗歌中“诗”与“画”的关联。
核心任务
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分析见教学设想)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自制)
可以更加直观、调动想象和联想,增强学生对画面的感受能力,促进对教学目标的完成。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一)由题解和后人评价导入
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二)提出核心问题
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二、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1: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学生活动2: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
“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三、反思提升
认识王维诗歌中“诗”与“画”的关联。
四、运用反馈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任选一首,用200字描述诗歌的画面和情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板书设计
诗中画
明月
竹喧
评价预设
在提出问题环节,解题部分需要运用文言文知识,应当由学生自行翻译,然后组织语言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学生喜欢用词语和短语来表达意思,传递思想,但教师要要求他们用语言来完整表达。这样一是有益于个人观点思想的表述,二来有益于表述的完整性和整体性,直接宜于他们二卷的文字表述题。
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学生能脱口二背,但对其含义的理解不够准确和完整。教师就要在此话含义的理解上做停留,让学生明白这几个字的意思,需要用到的想象和联想的手法,以及画面构成需要注意的地方如颜色、状态、形态、空间布局等等方面。这是我们这堂课的核心问题的直接导入,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课堂学习。
解决问题环节中,学生难以对画面的描述做有效的回答。他们的描述极可能会只言片语、抓不到景物的特征、描写顺序不当等等,由于这涉及到高考中诗歌鉴赏考对诗歌意境的考查,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做修正和弥补,让其具有学科的要求和素养。
教学反思反馈
1.导入部分,学生对后人“诗中有画”的评价能脱口而出,但对其含义的理解确实不够准确和完整,教师必须在此讲解清楚才能进入解决问题环节。
2.核心问题提出以后,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否则难以落实。
3.学生活动2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学生可能难以下笔,需要教师做示范。
4.运用反馈环节可以增加或者是调整成其他诗人的作品,使得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王维,还有其他人的优秀作品,拓宽课堂的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