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业设计与布置、批改与反馈——李晓晨

(2014-11-25 11:34:48)
标签:

育儿

分类: 深研作业设计批改评价

好的教学应该包含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及作业,我们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前面两个方面,第三方面并没有加以重视,这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具有普遍性的,而笔者认为这三个过程缺一不可,尤其是“作业”在整个教和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作业形式,从老师层面上讲,是对整篇课文的一个构想、处理及完善的过程;从学生层面上而言,是领悟老师授课意图、理解和消化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并在作业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一个过程,所以无论从老师层面还是学生层面上看,“作业”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想就“作业”这个话题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一、作业设计具有层次性 

        学生是不同的,就意味着学生的作业能力也不尽相同。老师想通过作业形式来共同提高学生语文的学习能力,那只能说是理想的作业效果,而实际上是达不到的,如果老师不意识到这一点,还是以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要求学生,往往是事倍功半,适得其反。现在的学生当中有不少人懒于作业,这种现象与老师的作业设计没有层次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能挑100斤担子的学生,他挑100斤没问题,但只能挑50斤担子的学生,你也要他去挑100斤,其结果不言而喻,厌恶和逃离必然是最终的结果。如何体现层次性,可以从作业的方式、内容、结果等方面去考虑 。语文作业的设计应该考虑层次性,让学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作业中寻找到做作业的乐趣,获得成功的感受,不是挺好吗?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投入,有了投入,教师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效果,同时,我觉得这才真正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二、作业批改

作业的批改应该是教师反思自己作业设计的过程,这是一个辛苦的过程 。

1、 发现的过程

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一定要带着发现的目光去批改作业,你会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优秀答案。在“感悟亲情”教学任务后,我让同学写写自己心中的“母爱”,结果发现学生写得非常好,俞嘉宾同学写到“母爱是一座折不断的桥,天上最美的风景是彩虹,而人间最美的风景是母爱”,姜聪同学写到“母爱这个字眼,埋藏在心底。悲伤时想起她,如和风细雨;幸福时想起她,如玫瑰的芳香”,多美的语言,多么真挚的情感,多么好的答案。                                         

2、         整合的过程

      在发现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有几个同学的答案都言之有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还需要一个整合的过程。通过整合,能给学生较全面的知识,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全方位的思考问题。 通过这样的一个整合,让学生学会了思考问题的内容和方法,也是对老师和学生思维方式的一次整合。在文言文教学中,这种整合更为重要,我每上完一篇文言文,通常布置一些一字多义的作业,学生作业交上来以后,我就根据学生的作业进行整合,对自己也有着很大的收获,学生的纵向、横向联系比我一个人的思维要开阔的多,对我的文言文教学起了很大的作用,经过我的反馈,也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学习一字多义的困难。

3、 积累的过程

       在批改作业过程中,通过发现、整合,老师还要学会积累。我通常把学生的答案积累到自己的备课本上或电脑上,这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如果能认真做好这一点,就不一定要硬着头皮,苦思冥想自己所谓的“教学后记”,因为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后记,而且它还能为自己今后的教学不断丰富养分,能上出属于自己的语文课堂,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更有内涵和生命的活力。在老师积累的前提下,再将自己的积累印发给学生,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作业发挥它真正的有效性。

三、作业的反馈

       完整的一次作业除了上面两个过程,还应包括作业的反馈,而且反馈极为重要,可以说“反馈”是作业的真正目的和达到有效作业的必经途径,如果说忽视了这一个环节或不重视这个环节,前面的两个过程也都付之东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作业反馈”这个环节。我觉得作业反馈要注意三个方面:

1、 有效性:为了达到有效性,在反馈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消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第二

次书面作业。

2、 生成性:在第二次作业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所生成,个别学生还是没有生成属于自己的东西,

老师要加强个别辅导。

3、 拓展性:通过第二次作业,学生生成了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对于生成的知识,要教会学生学

会积累,并在积累的过程中学会拓展,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是我们期待的作业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