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语者》有感——让阅读带领我们前行

(2017-08-15 18:41:52)
分类: 教学
        暑假里,我读了《书语者》这本书,书中作者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倡导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成为一个终身阅读者。我们老师不仅要自己做终身阅读者,更是要把学生也培养成终身阅读者。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就曾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
   三年前我来到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看到学校里漂亮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自己今后的教学生涯充满了期待。我接手的是一个二年级的班级,开学初,我让学生们介绍自己。听了十来个孩子的回答,他们介绍最多的是姓名、年龄,只有个别孩子加了一句简单的描述:“我喜欢跳舞。”、“我喜欢画画。”。后来教学中,在学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后,我让孩子们以“狐狸骗走乌鸦的肉之后”为话题,发挥想象续编故事,课后让他们写在本子上交来,发现很多孩子出现了篇幅简短,语句不通顺,情节不完整等问题。口语表达和写话上的表现都不太理想,我不由地要好好地追寻其中的原因。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的话语早就向我们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班里孩子口语和写话上的欠缺,无话可说,无充实内容可写,正是反映出了背后课外阅读的贫瘠和缺乏。

 

     纵观学校的孩子们,大多数来自于附近的回迁小区,,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更不要说从学习目的和方法上对孩子进行引导。这几年,我努力在班级里对孩子们进行着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1、语文课堂的延伸。

结合语文课程进行阅读的拓展,如学过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之后,我就在母亲节到来之前,开展了关于母爱的阅读周,让同学们回家阅读并收集母亲的诗歌或文章。四年级学过《三顾茅庐》之后,我又适时的引导孩子们开展了三国故事会,鼓励他们阅读三国故事,收集准备好自己最喜爱的一个故事,积极交流。

2、阅读课的充分利用。

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成了我有效推进课外阅读的重要阵地。根据阅读实践的需要,采取班级读书会的方式进行。班级读书会,就是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班级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和交流。我们班的班级读书会形式比较多,有以阅读指导为重点的,如好书老师推荐会,好书同学分享会等;有配合阅读活动做延伸的,如绘本故事表演,三国故事比赛。有交流阅读成果的,如用学习单形式进行,聊一聊书中的内容,思考关于书中内容的问题。

3、阅读方法的指导。

提倡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那么阅读方法的指导就是必不可少的,在阅读实践中,我会带领孩子们学习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1)圈点勾画法。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导孩子们在读书时运用各种符号,对优美字词,精彩句段进行圈画标记;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下只言片语;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问号。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动笔,从而促使学生思考总结,提高阅读能力。

2)问题检测法。就相当于给出阅读理解的题目,针对文本的关键地方,争议之处设计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读书,读完后再从文中找答案,启发学生思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增强阅读感受。

(3)情景体验法。让学生在读懂语言文字的情况下,充分想象,结合自己相似的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的走近文本,获得感情的共鸣。如果文本适合,还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来体验文本内容,营造宽松愉悦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感。

4、争取家长的重视和支持。

家庭作为课外阅读的主要阵地,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我通过家长会等各种形式向家长们传递阅读的重要性。建议家长们为孩子们多添置一些书,每年向孩子们推荐适合的书目。及时通过沟通了解孩子们家庭阅读的情况,给出具体的指导建议。并且要求家长们在家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少看电视少看手机,多读书多看报,为低年级的孩子们多读几个故事,督促孩子们保证每天的阅读时间。

经过这几年长期不懈的的努力,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阅读水平,交流分享的能力。并且有的孩子开始主动地写读书心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在无形中就锻炼了写作能力,阅读的目的就达到了。在今后的五六年级中,我将继续实践,探索更多的阅读交流形式,促进学生们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