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是“家风”能致远——《傅雷家书》领读分享

(2021-06-27 20:38:50)

亲爱的叙事者家人们:

晚上好!我是来自安徽安庆的刘智琴,“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非常高兴与各位老师相聚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我于20202月加入叙事者·六安燎原成长团队,至今已一年有余。我非常喜欢叙事者每两周一次“讲述”和“领读”活动,总是早早坐到电脑前等待着,同时非常羡慕分享的老师,也期待着自己能像老师们这样分享。感谢“叙事者团队”和“六安燎原成长团队”给我这个难得的机会,现在就开始我的阅读分享。六月份我们共读了《傅雷家书》,我个人觉得在前面几个月阅读了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专著后,再阅读《傅雷家书》应该是属于休闲和放松。就像孩子们一直在上语文课和数学课,终于迎来了一节音乐课或体育课的感觉。

《傅雷家书》收集了1954年至19665月傅聪在国外学习期间,傅雷夫妇给儿子的书信,信中所涉及的内容从艺术到人生,从做人到做事,从生活起居到开会旅游,从亲朋好友到领导同事,从教导子女到反省自己,从婚姻恋爱到养儿育女,从穿衣戴帽到烧饭炒菜,如此等等,凡生活中所遇到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经历过的,几乎无不入信。其中有一部分是给傅敏的,还有一部分是给傅聪的老婆弥拉的。这些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挚朴,令人动容。

《傅雷家书》的版本很多,这是我在“微信读书”中看过的版本。我们知道,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而家风则是一个人精神世界构建的开端。“家风”又称门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家庭品性;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为人处世。我分享的题目是《最是“家风”能致远》。

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个伟大家庭的家长,这是傅雷夫妇的婚礼照片。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傅雷家书中显现的就是傅雷的家教家风傅雷和妻子朱梅馥共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傅聪,小儿子傅敏。傅雷对两个儿子的培养很不一样,(出示傅聪简介)他认为傅聪从小表现出很强的音乐天赋,就着力培养,傅聪也没辜负父亲苦心孤诣的栽培,成为名噪一时的钢琴演奏家,对于那时的中国来说是多么惊喜和骄傲。而傅雷却认为小儿子傅敏,(出示傅敏简介资质一般,自然科学和数学还不错,就让傅敏走普通学校教育的路。对于傅敏学小提琴,父子俩也交流了很多,傅雷的观点是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训练一个演奏人才,但是到乐队中当一个普通的小提琴手也不是容易的事。有资料记录,傅敏当年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但是傅雷坚决不同意,最后傅敏成为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这也可以看出傅雷遵循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我们先从傅雷先生给儿子们取的名字说起——傅聪、傅敏。“聪”和“敏”都是智慧的象征。“敏”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做事动作快捷,即《说文解字》所谓的“疾也”,后延伸至勤勉努力、脑子反应快等。即机敏,灵活。《论语》一书中孔子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聪”指耳闻声音而心能辨别其真假。“聪”字左为耳,右上为眼、中为口、下为心,连在一起方为“聪”。耳占半边,故要多听,倾听是一种修养。眼具顶处,故要远视。做人做事,最忌近视。口在中间,故要有分寸。心在低端,故要平和。心最宜平和,最忌浮躁。平和的内心如浩瀚的大海,表面看似平静,内部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仔细揣摩“聪”字的含义,对做人做事颇有一番启发。当知晓儿媳弥拉怀孕时,傅雷又给孙儿们取名:男孩叫凌霄,女孩叫凌云,以后有二宝可以叫凌波等等。

下面我从“真纯之爱”“成长之悟”“人生之路”“艺术之美”这四个方面分享自己阅读本书的所思所感。

一、真纯之爱  走得多远,也走不出我的心

无论你走得多远,都走不出我的心,就像黄昏时分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的根。

——泰戈尔

在《傅雷家书》中感受最深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尽管远隔重洋,但是一纸家书把亲子之心牢牢地连在一起。我们先来看看傅雷对儿子傅聪浓厚的父爱。尽管傅雷学识过人,德艺双馨,在当时也是名流,可他的父爱和普通父母并无区别,甚至比普通父母更愿意为儿子付出。儿子要远行时,傅雷不放心,一点生活琐事都要在信中再三安排:“一切零星小事都要想周到,别怕天热,贪懒,一切事情都要做得妥帖。行前必须把带去的衣服什物记在‘小手册’上,把留京及寄沪的东西写一清单。想念我们的时候,看看照相簿。”

对于儿子的衣食住行,练琴交友,拜师学艺,傅雷左叮咛右嘱咐,末了,他还是不放心,说:“孩子,我真恨不得天天在你旁边,做个监护的好天使,随时勉励你,安慰你,劝告你,帮你辅平将来的路,准备将来的学业和人格。”在1954年11月23日的信中,因为没有及时收到儿子的来信,傅雷多少天不安,好几夜三四点醒来睡不着觉。他说,亲爱的孩子,你的第八信和第七信相隔整整一个月零三天。看着这样的父亲,也许会有人说操心得太多了吧,只有当我们为人父为人母后才能理解这片苦心,他就是想尽全身之力为孩子未来铺就一条坦途。

为了训练傅聪的思想,培养他的文笔和才智,傅雷平均每个月写三封3000字的长信,和傅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告诉傅聪人生道理,帮助他缓解在异乡的烦恼和苦闷。家书中记录了12年间傅聪从单身到恋爱、结婚、生子的历程,他每走一步都牵动着父母的心,他们在信中左叮右嘱,生怕因为自己漏说了什么让孩子茫然无助。傅雷一再嘱咐儿子减少商业演出,把精力投放在技艺和艺术的提高上,不要成为演奏家,而要做真正的艺术家。当傅聪在经纪人的安排下连续举办多场音乐会时,他语重心长地说,“长此以往,大有成为钢琴匠,甚至奏琴机器的危险!你的节目存底很快要告罄的;细水长流才是办法。若是在如此繁忙的出台以外,同时补充新节目,则人非钢铁,不消数月,会整个身体垮下来的。没有了青山,哪还有柴烧?何况身心过于劳累就会影响到心情,影响到对艺术的感受。”

阅读本书时,我们可以想象出,在深夜的书房里,傅雷伏案工作一天后,虽然已经困顿不已,但是还要提着毛笔,用一笔一画的正楷,把疼到骨髓里的父爱,编织进家书的字里行间。那份牵挂,那份想念,那份忐忑,那份操劳,跃然纸上。世上的父亲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但是像傅雷这样花费心血和精力的父亲,有几人?

二、成长之悟  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不曾走过,怎会懂得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

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傅 雷

傅聪出生之前,傅雷夫妇曾有一个孩子夭折了,所以1934年出生的傅聪成为傅雷夫妇的掌上明珠。傅雷当时研究贝多芬,达芬奇,莫扎特,肖邦,或许正是傅雷的研究所带来的氛围,在傅聪四岁的时候,傅雷就发掘出傅聪对音乐的才能。傅雷在其教育上颇费功夫,发现其具有音乐天赋,所以先后为其求教于好友雷垣、意大利钢琴家梅帕器、苏联女钢琴家勃隆斯丹夫人,可以说傅聪的音乐成就,是在傅雷对其敏锐的观察和强有力的教育方法下引导出来的。可见,在人和人之间差异的形成因素中,除去先天遗传因素,最重要的就是环境因素了。有这样一句话: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相互连接。

所以单亲家庭、长期高压管制下长大、幼时遭遇过母亲毒打的傅雷脾气十分暴躁易怒,他也用同样的“教育”方式还给了自己儿子傅聪。傅聪在初学琴时一走调,便遭到父亲的毒打。有一次,傅雷突然暴脾气上来了,抡起身旁的蚊香盘对着正在客厅练琴的傅聪就是一顿毒打,将傅聪打的头破血流却不敢吱声……在父亲勃然大怒的情况下,倔强的傅聪毅然离家出走,住在父亲好友毛楚恩家一月有余。  

看到这些,我想幸好傅聪是真正热爱音乐,热爱艺术,没有放弃钢琴学习,否则我们国家就可能失去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了。棍棒下开出音乐启蒙的花,估计现在还在重演。很多父母都想孩子拥有一技之长,学钢琴能训练孩子的眼、耳、手、脑的协调能力,都不惜代价让自己的孩子学习钢琴。在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家长一定要保持稳定平和的情绪,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渡过难关。而不是一味地用打骂的方式来对待,长此以往孩子在这些负能量的言语中音乐的兴趣消失殆尽。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傅聪此后的留学生涯中,父子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傅雷在家书中开始忏悔: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否也有对于孩子过于苛刻的地方,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孩子的教养,拼的是父母的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如果你希望你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必须要做出榜样!我们这一代,不像父辈,我们具备了可以跟上时代的基础和条件一是我们受过教育,具备学习能力;二是我们有发达的网络,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了解任何想要知道的内容。宋庆龄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所以,教育孩子,父母先行。教育孩子,就像是跑马拉松,漫长而持久。要不断学习成长,才能得到好的结果。这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

三、人生之路  有些路,只能独自前行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

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我们只求心理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傅 雷

傅聪只身一人到国外求学,就如我们的孩子踏入高等学府深造,做父母的既欢喜又忧愁。此时,傅雷拿出自己26年前留学法国的经验,手把手教儿子如何节省开支,如何请人吃饭:“事先可以协商,倘隔天通知下一天少吃一顿或两顿,房东可以不准备饭菜,因此可以少算一顿或两顿饭钱。预料你将来不时有人请吃饭,请吃饭也得送些小礼,便是半打花也行,那就得花钱;把平时包饭地方少算的饭钱移作此用,恰好弥补。”这不仅是教孩子生活,同时也在教傅聪做人。

后来傅聪从波兰移居英国,与俄裔美国音乐家耶胡迪·梅纽因的女儿弥拉订婚。收到儿子订婚的喜讯,傅雷夫妇说不出的欢喜和兴奋,祝福孩子们的同时不忘对儿子说,“对伴侣的要求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事情总有正反两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懦弱,刚强了又近乎专制。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

随即又用英文写信给弥拉,“亲爱的弥拉:人在宇宙中微不足道,身不由己,但对他人来说,却又神秘莫测,自成一套。所以要透彻了解一个人,相当困难,再加上种族、宗教、文化与政治背景的差异,就更不容易。我以为订婚期间还有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要充分准备去了解现实,面对现实。现实与年轻人纯洁的心灵所想象的情况截然不同。生活不仅充满难以逆料的艰苦奋斗,而且还包含许许多多日常琐事,也许叫人更难以忍受。因为这种烦恼看起来这么渺小,这么琐碎,并且常常无缘无故,所以使人防不胜防。夫妇之间只有彻底谅解,全心包容,经常忍让,并且感情真挚不渝,对生活有一致的看法,有共同的崇高理想与信念,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平安渡过大大小小的风波,成为琴瑟和谐的终身伴侣。”

传统文化认为,女人的贤德与智慧是托起家族的重要基础。从人类演化角度来说,母亲是家庭的灵魂。在这个家庭中,母亲朱梅馥有着宽容大度的胸怀,正是因为她,两个孩子才有美好的未来。傅聪的妈妈曾在信中对儿子说:回想二十年前,我跟你爸爸的情形,那时你五岁,弟弟二岁,我内心的斗争是剧烈的,为了怨恨,不能忍受,我可以一走了之;可是我再三考虑,觉得不是那么简单,我走了,孩子要吃苦,我不应该那么任性、自私,为了一个“我”而牺牲了你们的幸福。我终于委曲求全地忍受了下来。反过来想一想,要是你爸爸当时也只为了眼前的幸福而不顾一切,那么,今天还有你们吗?还有我们这个美满的家庭吗?那是不可想象的。母亲用自己的人生,来告诉傅聪——幸福是拿或多或少的痛苦换来的。

为了傅聪与弥拉,傅雷用不同的语言写信,不知写了多少字的中文、英文、法文信,他总觉得在世一日,对儿女的教导不容旁贷。这就是天下父母心。金庸先生评论《傅雷家书》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一语道破了傅雷教育儿子的基本精神。但是话又说回来,尽管傅雷夫妇都曾反复强调婚姻需要相互包容,傅聪和弥拉的婚姻还是没有走到最后。所以作为父母,有些事我们要做,有些话我们要说,至于结果如何不能强求。

四、艺术之美  仰望那璀璨群星

人类有史以来,理想主义者永远属于少数,也永远不会真正快乐。艺术家固然可怜,但没有他们的努力和痛苦,人类也许会变得更渺小可悲。

——傅 雷

傅雷在信中说,傅敏的童年比傅聪快乐,但是少年时代却不及哥哥幸运,诗和国文特别要补。可见在傅雷的心里,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少了古诗文的底子。在家书中,父子间经常交流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傅雷觉得给傅敏和恩德讲《长恨歌》和《琵琶行》大有妙处。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傅聪说到李白和杜甫的分别傅雷说杜甫写实派有长处也有短处,短处就是雕琢太甚,缺少天然和灵动的韵致。但是杜甫也有极浑成的诗,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首,胸襟意境都与李白相仿佛。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

从傅聪写给父母的回信中可以看出,父亲从他年少时就给予他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使他更擅长把握肖邦这位最有诗人气质的作曲家的神韵。傅聪先生曾说真正的肖邦灵魂非常热情,也有很深的悲哀,正如李后主的词,充满故国情怀,充满离愁别恨。想到“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又如“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用这些意境深远的词句来与肖邦的音乐对读的确很有意思。他说,“熟读后主词”,就发现了肖邦的精神。

他说,舒伯特就像陶渊明,莫扎特就像贾宝玉加孙悟空。非常穿越的类比,但恰恰印证了文化与文化间深层的会通,以及不同艺术的殊途同归。在中国钢琴家中,傅聪可以说是最有成就的一位。他对肖邦的演绎震惊了波兰人,他们认为他甚至超越了波兰自己的钢琴家。

傅聪还在信中告诉父母:“还有一点我要告诉你们,就是全体听众都认为我有迷人的音质,最轻的时候还是很结实而富于歌唱性,最响的时候连房子都震动而一点不硬,这都是使我诧异的。”这难道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对“钢琴诗人”傅聪影响吗?

傅聪还和父亲一样,喜欢黄宾虹的山水画,喜欢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他们的艺术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讲求境界。正如东方人的哲学观和美学观。《人间词话》的开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说自己对音乐的想法,上一分钟和下一分钟都不一样。音乐演绎对他来说,始终是神秘的、颤动的,如流水般在变化、无法琢磨的。但是永远在追索那个不可企及的完美。

音乐学者谢力昕对傅聪的印象,源于一次傅聪为盛原上的大师课,讲肖邦的24首前奏曲。“傅老谈音乐,是讲vision (想像)的。你觉得这个音乐在讲什么?这是他问学生最多的问题。虽然这名学生已经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留美的年轻钢琴家。但被问到后来,也不免支吾。”那是近距离了解傅老音乐观的捷径,同样也是感受傅老人格、精神,以及对音乐毫无保留的奉献经历。“你觉得这个音乐在讲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智慧的问题。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是每个人的答案肯定都不一样,必须要有自己的想象和思考。“傅老有他的vision  。他认为这首是‘巫师’,是张天师作法;那首是噩梦,梦游般的恍惚;还有一首是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百无聊赖。这个主题,难道不是来自《戈都诺夫》中圣愚癫僧的吟唱;下一首可是黄宾虹最黑的黑画!”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傅聪在给学生讲肖邦英雄波兰舞曲时说的。这也是他内心的声音,一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乡愁。与肖邦内心的声音同频,也让傅聪琴键下的声音有了那“弦外之音”的境界,同样也是爱国主义的境界。傅聪曾说:“音乐是最公平的真正的宗教。”在无比沉重的2020年尾,他的骤然离世,似乎又象征着在喧嚣浮躁的小时代中,维系赤子之心、人文传统、艺术价值的努力,终将淡却远去,心中始终萦怀不舍的、理想光明的文艺世界,终将崩裂与终结。青年钢琴家郎朗得知傅聪因感染新冠病毒在英国逝世的消息后,在微博分享了一张自己和傅聪的合照,并发文缅怀说:“我现在心情仍然非常悲痛,傅大师是我非常尊重的艺术大师,他对我的激励非常大,我还清楚地记得2001年的时候,在伦敦首演弹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音乐会结束以后他满含眼泪地跟我拥抱,并且表达了对我的高度期待。而且我永远忘不了傅大师说的要永葆赤子之心。他还告诉我要好好拜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他对音乐的理解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他是真正伟大的钢琴诗人,也是古典音乐里的一股清流,是我们精神的灯塔。”

这就是傅聪,他延续了傅雷先生身上无比珍贵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和人文传统,是将艺术追求与人生超越相互融合的典范。除了中国传统文化,他们还从巴尔扎克、罗曼·罗兰,谈到肖邦、莫扎特、海顿,父子两代人在浸润和传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又都沉淀着东方的底蕴。

我们都知道,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因为它不对外发表,导致了它的随意天然。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半点的防范心理也不必有。所以,读信读到后实际上读的是人。为此,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也是傅雷。这本书记录着傅雷这样一个从中国传统中走出,经留学而吸取了西方文化营养的知识分子在十年间的心路历程。记录着他基本的生活状态,记录着他的工作与消闲,记录着动荡的社会对他内心的压力,记录着他努力想要和社会节奏合拍却总也合不上去的尴尬。他对生活认真到古板的地步,对艺术喜欢到热烈的地步,对子女关怀到偏执的地步。他有时会暴燥无常,有时又十分质朴淳厚。无论是人格情操还是生活细节,他都敏感而且唯美,对自己要求也相当苛刻,所以,他对自己的反省也无处不在。

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个真实而正直的傅雷,还认识了一个善良而温婉的朱梅馥。读到他们,你就会想,一个人的力量原来是可以这般强大,一个人的境界原来是可以这样纯粹,一个人的学问原来是可以这样丰富,一个人的人格原来是可以这样高尚,一个人对儿女的关爱原来可以这样炽热。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傅雷说,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愿我们都如大师一样,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