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们都知道,劳动让古猿的前肢变成了人类的双手,双手的劳动又让人类的大脑日益发达。陶行知先生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会思考,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尽管如此,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剥夺了孩子们劳动的权利,以至于很多大学生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曾在新闻上看到,某市有个独生女孩,由于平时在家娇生惯养,没有一点自理能力。在她18岁上大学后,因为不能适应独立生活没有读完一个学期就退学回家。这是多么地可惜,多么地可悲!
再看我们身边的孩子,三年级了不会用筷子吃饭,甚至还有让家长喂饭的;十几岁的孩子不会扣扣子,不会系鞋带的屡见不鲜。显而易见,再不及时加强劳动素质教育,未来的接班人只能是一群好逸恶劳,拈轻怕重的“寄生虫”。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经常把“核心素养”挂在嘴边,却没有很好地理解其的本质,注重学生人格的养成。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使少年儿童的肌体充满活力,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还能培养他们的智慧、情感、意志和高尚的品格。
我认为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品质。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新世纪的人才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而是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各种劳动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劳动对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纯朴的生活习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家庭教育
人的一生部处于受教育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好家务,并让孩子觉得做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和必要。孩子是家里的一员,当孩子参加了一些家务劳动后,对家的感情就不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常常不会理解父母的治家之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有些孩子常常埋怨父母这个菜烧得不好吃,那个汤调得不鲜美,有时饭菜备得晚了还耍脾气呢。可是当孩子参加了家务劳动后,他们则会更多地谅解父母,感到父母挑起这个“家”不易。
父母要给孩子做的机会,不要包办代替。 从小学一年级起,家长应帮助孩子开个好头,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必须要孩子自己去做,如整理床上物品、学习用具、打扫卫生等等。如果都是家长替他做了,这只能是害了孩子,是教育的失败。美国富翁洛克菲勒就鼓励孩子从小学会家务劳动,还以部分零用钱作为对孩子从事家务劳动的奖励,例如擦双皮鞋五分钱等等,使孩子一空下来就抢着做家务,从小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对培养孩子的优良人格是不无好处的。
我班上就有一位这样的孩子,父母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出生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围着他这个“小皇帝”转,什么事都不需要孩子动手。上学后,孩子的手指控制不住铅笔,字迹非常难看,老师和家长进行了深入交流后,家长才恍然大悟。这样做的弊端有很多,一是养成孩子懒惰的习惯。家长越俎代疱,将孩子的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孩子什么也不做,长此以往,他便什么也不愿意做了。二是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的性格,缺乏独立性。由于自己少动手,所以什么都不会。离开父母后,他对于许多事情都无能为力,以至有些孩子上了大学,还要父母去送,去给他铺床,办理手续。 其实,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孩子的许多事情,应该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别的事情也可以让他们帮着去做,不要因为怕孩子做不好,就什么都包办代替,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理、自立的能力。
做家长的要向魏书生老师学习,魏老师当教育局长时,第一件事就是抓“劳动教育”。他在讲座上说儿子四岁就做很多家务,家长反问他,“你这个当家长的管啥事啊?”魏老师管小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儿子很小就自己洗东西,再大点,三四岁的时候魏老师让儿子给他洗脚。儿子开头不理解,“爸,你不会洗啊?”他说:“爸哪有你洗得好,你那小手揉得多好,我儿真有一套!”趁着他懵懂的时候把他引向正确的轨道,长大以后,他觉得养成习惯了,觉得惦记你是理所当然的事。很多人问:“魏老师,你怎么教育自己孩子?你在一些事上好像不太负责任。”他说儿子念高中了,学文科还是学理科,一句话没问过我,自个选择。他说凡是没问他,就有这个责任、能力,管这事干嘛?高中毕业考大学,考哪个学校,什么专业,一句话没问他。他说凡是没问,他肯定是有这个能力,自己能管好自己。研究生毕业了从事什么工作,一句话没问他,他说凡是没问,说明不用父亲操心,那还管啥?自己弄去吧。魏老师说,关键是培养他的责任感。
二、学校教育
劳动一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然而要通过生动形象和切实可行的方式将热爱劳动的思想。在大人的误导下,孩子们认为只要考高分就可以了,忽略了自立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孩子在考试中的分数,不注重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孩子就成了生活的低能儿。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实施教育过程时,对于学生劳动品质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很多老师也认为只要学生把学习搞好了,别的无关紧要。现在的孩子如同天使般可爱,他们无忧无虑的背后,很多也一定有如公主般幸福的环境,他们大多数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事实证明,大多数的孩子没有劳动的意识,面对这样的现状,学校要适时地举行“爱劳动”主题活动,以参加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带学生或让学生随集体参加公益劳动也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一条途径。老师可以带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一些公益劳动,例如,参加春天的植树,夏天的灭蚊蝇,秋天的除草,冬天的扫雪等;也可以带孩子照顾附近的孤寡老人、军烈属;让他们为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分发报纸、取牛奶、照顾小朋友等。
另外,老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学校里,我们会发现有的教室环境整、齐、净,有的教室环境脏、乱、差,其实教室里的卫生状况和老师的引导息息相关。如果老师看到垃圾就随手捡起,看到桌椅不整齐就提醒孩子们整理一下,看到讲台上的灰尘就找擦布抹抹,黑板擦脏了拿出去拍拍灰,学生自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下次你会看到教室卫生状况会越来越好,那时我们就要及时鼓励孩子,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肯定,这样他们会越干越起劲,越来越自信。
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会让学生效仿,而且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的老师威信会更高,同时也更容易使学生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因此,老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优秀的人格品质去感染学生的情感,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去指导学生的生活,凡事起模范带头作用。
三、劳技教育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家庭条件诸方面因素,现在有相当多的学生把参加劳动当成苦差事。劳技课教师要转变学生的这种心理,首先就要以趣激学。教师要尽量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教师先行,展示作品;课堂精讲,努力激趣;展开竞赛,鼓励创新,让学生在美、新、奇的感受中体会创新的魅力,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如,劳技课中有很多植物栽培方面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有锻炼的机会,老师带学生到种植园去,一面讲解,一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并组织他们对其进行长期不断的指导。在精心指导的过程中,同学们总结出好的方法,给植物修剪出不同的造型。他们在此过程中,体验到了老舍先生《养花》的乐趣。在学生们的爱护下,那些花儿生机勃勃地生长着。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使学生获得了快乐,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实践证明,从小参与劳动的人的生活要充实、幸福得多。而教育的秘诀却在于:使孩子的身体锻炼、思想锻炼、能力锻炼互相调节。只有让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培养,孩子才会处在健康成长之中。在只有竞争才能生存,只有耕耘才有收获的年代,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我们教育的基础课程。无论在哪里,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不懂的事问清楚后做,不会的事学着做,慢慢克服依赖性和惰性。只有让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从点滴做起,他们才知道怎样去做,如何做好,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