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成为幸福和快乐的代名词——《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读后感
(2020-12-31 10:11:58)
标签:
读后感想教育 |
本月共读的书目是《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月初翻阅就觉得有点抽象,阅读欲望不强,遂放下。捧读起双十一网购的《孩子·挑战》,匆匆间半个月过去了。《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这本书必须得看,不然读后感怎么写。带着一点强迫开始了阅读,没想到读着竟与作者产生了诸多共鸣。玛丽亚·哈迪曼的《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就是一本介绍脑学科最新进展,并指导教师运用脑科学于教学实际的佳作。我从第一次的感觉晦涩难懂,到现在越读越喜欢,还想再多读几遍。
后来聆听了李竺姿老师的分享,又注意到了很多没有读到的非常有实践价值的东西。如果仔细研究书中BTT模式的六个组成部分,就会发现其中1-3部分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三个问题:创设情绪氛围,营造物理环境,整体设计教学;4-5部分是课堂教学环节需要把握的要点:让学生精熟掌握所学知识,如果没有厚实的知识背景,想创新是不大可能的,设计富有价值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第6部分是关于教学评价的,作者提醒我们除了关注终结性的评价,更需要关注过程性的评价,让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BTT模式不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的有益尝试,作者在本书中不仅根据脑科学研究的发现提出了教学实践的原则和具体操作要领,还提供了丰富的实例,有利于我们一线的教师学以致用。这本书在现实的课堂教学和给予脑科学的研究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让教师可以在遵循现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体验助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教学实际中的应用,教师不用彻底改造自己的课堂就有可能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投身到教育改革的热潮之中。
书中第一章讲述了教育者应该了解的神经与认知科学和破解神经科学中的迷思。比如,训练左脑、右脑错过关键期,学习发展就会停滞等,这些被大众广泛传播的知识其实缺乏科学的证据。我原来也没有认清这些神经迷思,总觉得有些关键期错过了,就无法弥补。其实人的大脑拥有发生无数变化的能力,并且其改变的过程会持续终身,这个观点也是终生学习的理论依据,保持不断学习,让我们的大脑持续处于发展状态,我们才会越来越优秀。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理智对待与正确应用认知神经科学知识。不要以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很多后进生通过努力也能变得优秀。下面仅从备课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三个问题阐述本人的肤浅理解。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让课堂变得轻松而愉快。
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为学习营造情绪氛围,这一点也是我们平时做得不足的。老师们经常会花心思思考如何传递知识,却很少花时间关注学生的情绪。脑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负面情绪对人的注意、学习和记忆都有很大的损害,而积极情绪能影响认知连接的广度,让人在创造性思维的测量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尽量营造积极的,快乐的,有目的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行为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们学习的情绪。我总记得两件事:小学的一节美术课上被老师狠狠地磕头顶;初中的一节英语课上因走神被老师用粉笔头砸。这两件事已经过去二、三十年了,但是每每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是心生恐惧。自从被那位美术老师打过后,我对美术一点兴趣都没有,直到现在还是如此。英语老师应该是好心,提醒我认真听课,但是他的提醒方式让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如果老师们多一些耐心,少一点浮躁,在课堂上更好地洞察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出学生关注、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让学生能更快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对于师生来说都不失为最幸福的。
二、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让孩子们在美好的环境中学习。
几天前有幸聆听了新教育研究所的王元磊所长的讲座,他说经过调查,孩子们最不喜欢的是教室和学校。这是为什么呢?看看我们的教室,老师们喜欢吗?除了冷冰冰的课桌椅就是打扫卫生的工具了,哪个孩子能爱上这样的教室?我每天穿梭于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教室的卫生状况也不相同。个人感受是,教室打扫得卫生,窗明几净,孩子们听课的状态就好,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学生在整洁而不杂乱、充满美感的环境中达到最佳的学习。
玛丽亚·哈迪曼在书中提到,创建教室艺术馆,展览优秀的学生作品,从感官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近期我们学校也在鼓励师生设计教室文化,很多班级的学生用自己的书法作品、绘画作品、剪纸作品等装饰教室的墙壁和柱子,不仅美观而且很有文化味,孩子们在自己打扮得环境中学习,应该会觉得更温馨、更幸福。
另外,要让学习更有效果,可适当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创造放松的氛围。期末了,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也结束了,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在埋头练字或者写作业,我就会播放一些轻音乐给他们听,聆听音乐的时候教室非常安静,只有音乐在静静流淌,让我们整个人的身心安静下来。孩子们边听边写,课堂非常温馨。我儿子写家庭作业时,也经常自己播放一些喜欢的音乐和歌曲,我从要求他停掉音乐,觉得有点音乐的陪伴可能心情会更好,书写效率会更高。还可为教室添加橘子和薰衣草的味道,降低学生焦虑等情绪,增强学生注意力与记忆力。是的,我也觉得教室里应该有孩子们喜欢的香气。为什么教室不能有家的味道?水果的香味、花草的清新都是可以有的,再加上一点轻柔的音乐,多么美妙的享受啊!
三、设计学习体验,让学生习得知识更有层次。
如果你正在拼一个复杂的拼图,在没有看到过包装盒外面完整图片的情况下,要想完成整个拼图会非常困难。了解完整图片会使每一片单个拼图更有意义,这种情况用在学习上也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学生不了解一个单元的整体结构,只是跟着教师一章一节地去学习知识,就很有可能错过有关这一单元的整体概念,甚至建立不起全局的观念。
设计学习体验,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单元学习概念图或者相关知识的逻辑关系图,并在学习之间呈现给学生,让大家都清楚接下来要做什么,哪些是已经知道的,哪些需要着力去公关,让学生依着课程地图有序地开展学习。如果孤立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通常会觉得这些内容非常枯燥,还经常会被弄糊涂,概念图非常重要,它能清晰地告诉学生何为核心概念,以及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蒙台梭利说过,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传授细节会带来混乱,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会带来知识。
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周全地考虑。不能仅仅就这一课的内容来教学,我们要了解孩子们已有的知识技能,还要思考后续发展的知识技能。就说小学音乐这块,作为音乐老师必须研究《音乐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每个模块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明确,有针对性地备课,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让孩子们轻松地习得知识,增长能力。
我们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呈现整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以前的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地说明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所以规划学习内容,设计教学路线图,提供完整教学单元关键概念图,通过各种图标把选择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设计活动、设计评估标准呈现出来。这种教学模式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好理解各个知识点,使学生能更精准把握学习方向,有效地针对内容进行预习、复习。在课程的整体学习中,教师应先设计单元学习流程图,使学生能按照目标大纲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一方面能监督学生学习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提供方向,引导学生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促进学生大脑发育是头等大事,是帮助建立更多的树突和突触之间的连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来参与学习,通过各种关联来讲解关键性的知识。多种感官、多种方式的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过程中多个神经回路的生成,在更多的神经元之间建立连接。将学习和生活、与学生的个人经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等关联起来,也容易唤醒学生头脑中的潜在记忆,让建立起来的神经回路更加通畅。在建立起这样多元的回路之后,如果再辅之以针对性的反复训练,则学习的效益将大大提升。
总之,课堂教学要提倡多元参与,教师的备课环节非常重要,要多方面考虑和设计,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味觉等多方面体验,让学生对我们的课堂感兴趣,产生依恋,让学习成为幸福和快乐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