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抗心理的表现及成因

(2018-05-09 13:42:10)
分类: 教育管理

对抗心理的表现及成因

    内容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碰到问题只凭主观臆测就作处理,采取过激的措施,或用先入为主的思想定势不公正地解决学生问题,这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对抗心理的产生。

    关键词:对抗心理、逆反心理、学生、教育

    小学阶段是正规学校教育的开始,也是奠定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时期。众所周知,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身心与个性发展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并设法解决小学生的对抗心理问题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急迫。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对于小学生的对抗心理我们需要辩证看待,不能全然否定,一棍子打死。解决小学生的对抗心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从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着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来逐步解决。

对抗心理的表现:

对抗心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从研究和教育实践的角度看,逆反心理具有双重特性,即既具有有利的一面,当然更具有不利的一面。

从有利方面来分析,小学生,特别是五六年级学生,正处在心理剧变的时期,不再像过去那样依恋父母,不再把教师看成至高无上的权威,这说明孩子的思维已经开始具有批判性,并且在逐步走向独立,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家长应该悉心地去保护,正确地去引导。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往往喜欢标新立异。儿童在长大的过程中,看待事物的角度、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当他们对传统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看不惯时,就易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使他们求新求异、具有创造性。从思维上看,逆反心理是一种求异思维、逆反思维,它是创造的源泉;从行动上看,它可使人们对问题多提一些相反的意见;从人格上说,它常与自主型、独立型、创造型人格密不可分。逆反的言行,某些时候既有利于抵制错误,也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自身知识能力的提高与人格的完善,这往往还是走向合理正确的起步。

但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往往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其逆反心理在很多时候均表现为负面效应,比如:表现出抗拒、不合群、不顺从、偏执、不理智、冷漠、感情疏远、情感不认同、关系僵硬、莽撞行事等等。随着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的成长,其对立情绪也逐渐产生,表现为厌倦学习,故意与老师、家长对抗,给正常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限度,受社会、媒体影响大,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老师,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学校。这个时期的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常常对老师、家长的教育不理解,产生误会,造成心理行为逆反,很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对抗心理的成因: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学生自身的因素,有的是家庭的因素,有的是学校的因素,有的是社会的因素,有的是几种因素兼而有之。比如:从学生自身的因素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自尊心过强。自尊心强本是好事,可是如果自尊过度,则会很敏感,对于一些常人都可以接受的言论或行为,他觉得伤害了自己的自尊,脸上无光,在同学或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即使别人无意言他,他都会捕风捉影认为别人是含沙射影针对自己,自然容易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逆反心理便随之产生。二是生理与心智发展不协调。随着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孩子的生理成熟比不发达的地区提前,当生理已趋于成熟,而心智还处于实际年龄,这个时候,孩子自以为长大,往往以为与家长、老师持不同意见、相反意见就是有主见,形成事实上的逆反心理。三是挫折耐受性较弱。一些小学生,包括部分平时表现比较好、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结果把问题归咎到老师、同学或家长身上,导致逆反心理。另外家长、教师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当、社会不良信息的诱导等都会直接冲击孩子的幼小心灵,从而形成以逆反心理为主的心理问题。

    1、小学生自身因素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理上表现不平稳、幼稚、未成熟状态、容易冲动、情感外露等,这些都是导致逆反心理的直接原因。小学生对好奇心和求知欲表现出强烈的意向。孩子对事物有好奇心是正常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科克曾经指出,随着生理发育,孩子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不管这些事物是否真的对自己适宜,而是仅凭情绪和兴趣来参与。对任何事情都希望探个究竟,对于家长和教师明令禁止的事情更是如此,非要看看违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但由于小学生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对事物看法不准确、不深刻,往往主观、片面和过于自信,会造成不必要的后果和负面的影响。 
    2、家庭教育因素 
    溺爱使孩子在爱中“弱小”。现在的家庭基本都只有一个孩子,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沉浸在父母的溺爱中。过渡的溺爱,使孩子出现了个性过于骄横、爱发脾气、爱使性子等坏毛病,容易形成逆反的心理和行为。过于严厉的要求是一把“双刃剑”。家长对子女要求过严,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的过大心理压力,出现逆反心理。 望子成“龙”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提出的要求与孩子自身的实际水平不相符,与孩子的发展潜能不一致,孩子便会采取自暴自弃的办法,对抗日趋升高的期望值。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剥夺了孩子自由的活动空间,家庭缺乏平等、民主和尊重,所以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引起孩子对家长的不满,导致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3、学校教育因素 
    老师处理问题不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碰到问题只凭主观臆测就作处理,采取过激的措施,或用先入为主的思想定势不公正地解决学生问题,这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没有因材施教,用一样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这样会使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容易产生敌对的逆反情绪。老师对学生的限制过多。教师出于安全或自己的想法考虑,给学生的学习提出了种种要求。学生处于被动屈从的地位,生活在划定的条条框框里,自由活动的空间十分小,行动的自主权被剥夺了。他们对于加在自己身上的限定深为反感,有的孩子就不惜屡屡犯“戒”、犯“禁”,以换回本该属于自己的自由。 

    4、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常会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事物的负面影响,如果没有人及时正确地去引导,他们就容易由模仿开始,产生对抗行为。此外,暴力影片、暴力电玩游戏也会使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比如一些孩子经常看暴力影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他们有时会混淆仿真情境和真实生活,从而产生带攻击性的思维和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