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温了汪国真先生的《假如你不够快乐》这首诗:如果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熨平前额,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或许,人的心情总是通过一些特殊的东西来极力渲染,越是快乐,越是善于发现快乐;越是悲伤越是容易沉浸于悲伤,试图寻找心灵的共鸣,得到的或是安慰,或是劝诫,或是对心灵的抚摸……
如我,重温这首诗的初衷本也源于这几天的不够快乐,因为心中存有解不开的迷惑:我该如何帮助班里的几名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个别的辅导,作业的叮嘱,书写的监督,个别的谈话…这些方法我都曾尝试过,但效果仍然不大,所以,我陷入了迷惑。读魏老师《班主任工作漫谈》第五章,我发现其实,个案一直都在,是一种普遍现象。于是,毫不犹豫地,我带着急切渴求答案的心理读完了这一章,“我们在工作中,有时遇到极忙的时候,心情不好,便急躁;看到学生犯错误,感到意外,感到生气;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时,就容易狠狠地批评一顿。开头还恨铁不成钢,为了学生好,一旦批评不符合实际,学生不服气,就常常为了维护自己的虚荣心,数落起学生过去的缺点来。这样做的结果,师生双方都很累,谁都不愉快;学生没想出克服缺点的办法,教师也没提高教育学生的能力。”道出了工作中难免存在的一种状态。犯错误,就唱歌;犯错误,就做好事…如此看来,犯错误的学生,犯错误的现象一直都在,个例更是多种多样,可以唱歌,可以写说明书,可以干活,说明每个案例都有他独有的解决的方法。
这一章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当日事,当日毕”,对我如此,对学生如此,对后进生更是如此。或许完成了当天为自己设定的计划,我们便会拥有小小的成就感,在这种动力的驱动下,勤奋的思想才会扬眉吐气,自我原谅的心理才能受到抑制,心理才能平衡。想想自己平凡却怀揣梦想的青春,想想自己为梦想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不也是这样每天有规律地计划着吗?
为何不将这种习惯带来,想象自己是一个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成功者,让这种潜意识慢慢驱散忧伤的乌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你看,我已然为心中的迷惑找到了答案,或许,这就是阅读和偶尔写随笔的魅力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