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小说笔法的应用

(2019-05-19 19:41:31)
标签:

读书心得

分类: 周红民

古典小说笔法的应用

周红民

《驿路梨花》是一部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是这部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但作者在写作时,却运用了多种古典的写作笔法,来突出这一主旨。

小说中“我”和老余在哀牢山深处奔行,因为错过村寨夜宿,天色昏暗的时候,留宿在梨花盛开的小茅屋。受到主人殷勤的物质帮助和细心的照顾:火、热水、米饭、稻草铺的大床,以及主人热情的文字语言提示。

小说就以寻找小茅屋的主人作为时间纬线,逐次讲述了瑶族老猎人因为迷路在小茅屋里留宿过,专程前来送还粮米致谢;哈尼族小姑娘接替姐姐照顾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解放军战士建造小茅屋等完整的故事,展示了边疆人民代代接力,传承这种方便夜行路人住宿的行为,赞颂了他们的无私助人的品德。

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就如同一个谜语,小说的叙述过程就是在解开谜语,揭示谜底。这种写法是受到了传统的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启示,红学研究显示,《红楼梦》的写作处处留下谜语,等待读者和研究者解谜。不同的是,《红楼梦》是古代长篇巨制,留下的谜语不止一处,人名谜、情节谜、主题谜等交杂错综,而且技法更高超,需要人们更理性的去参研,才能悟出一二。而《驿路梨花》是现代短篇小说,谜底较单一,作者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为读者解开了谜底。

小说的结构设置颇为精巧。小说依照“我”和老余两人的见闻,目睹和耳闻了故事中各个人物的活动,以及他们为方便行人,围绕小茅屋所做的一系列感人事件。但作品又是通过追寻小茅屋的主人来寻找故事的源头。我们将各种人物的出现顺序完全倒置,就是故事的真正发生顺序。那就是,十多年前,解放军夜宿后,建造了方便行人的小茅屋;目睹了这一过程的梨花,深受感动,几年如一日的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妹妹接力继续照料小茅屋;一个多月前,瑶族老人借宿小茅屋,用了粮米,专程前来送还并表示谢意;“我”和老余留宿,第二天我们修葺小茅屋时,巧遇梨花妹妹,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这种时间地点的高度一致,人物的集中活动,是符合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创作的“三一律”。“三一律”的戏剧创作原理,对我国现代戏剧的创作与繁盛,影响也较大,试看一下曹禺的《雷雨》,在这方面受到的影响极大,而且也极为成功。作家显然在这里也实践了这种创作理论。

在叙述结构上,这篇小说布局亦精妙。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见闻经历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通过插叙进行补充。按小茅屋的产生及延续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整篇文章采用沿着时间轨迹上溯的叙述方式,在写作上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倒卷珠帘”。

小说的经线,是不同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同一种美好品质:助人为乐。小说叙述时经纬交织的线索,让人物更丰赡,故事更感人,主题更明确。

为了找到真正主人,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悬念、误会以及巧合的写作笔法。悬念和误会,多种资料都做过详尽的论述。单说巧合,也曾多次出现。“我”和老余天晚时分,为何处借宿而万分焦急之时,巧遇梨花丛中的小茅屋;我们在猜测主人家是守山护林的老人时,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推门而入;还有第二天上午,我们和梨花妹妹的相遇,以及梨花姑娘巧遇解放军战士在盖小茅屋等。巧合就是恰好吻合,正巧一致。它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无巧不成书”是中国传统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戏剧创作里也经常使用。巧合的关键是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合”得新颖别致,方见其巧妙。中外的名著作品,经常运用巧合,“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是《红楼梦》中极为精彩的巧合篇章,刘姥姥为了感谢第一次来到贾府“打秋风”时,王熙凤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帮她度过那关。秋收以后,她第二次来到贾府,带着她自家种的枣子、野菜等瓜果,还有外孙板儿,略表情谊。在大观园,巧姐的奶妈子抱着巧姐进来,巧姐看见板儿手里抱着一个佛手,就扔下自己抱着玩的大柚子,也要佛手玩。众人把柚子换给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交给巧姐。板儿觉得柚子好玩,也就不要佛手了。板儿和巧姐的第一次接触,两人交换了玩物。曹雪芹在这里写这么一个情节是很有深意的,佛手也叫香橼,香橼的“橼”,谐音就是“缘”,暗指这两个人是有缘分的,为后文刘姥姥巧救巧姐埋下了伏笔。《水浒传》中,阎婆惜恰好看到梁山好汉晁盖的来信,也引出一连串的故事,展开了宋江惊心动魄的生死经历和遭遇,也凸显了宋江的侠义性格。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在轮船上巧遇穷困潦倒、卖牡蛎的于勒;《变色龙》里,将军厨师的巧妙经过,均不露痕迹,是巧合的典范。小说中的巧合,不断引出新的人物,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使情节紧张紧促,同时故事还巧妙地表现了主题。

《驿路梨花》还巧妙地设置了不同身份、年龄的人物。男女老幼,各色人物在故事中都有所表现。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将人物的经历置换一下,比如,能不能将梨花姑娘与瑶族老人的角色互相交换一下?这显然是不行的,也许会让主题大打折扣,让人啼笑皆非。将“我”和老余的事件见证者身份,与瑶族老猎人的经历者或是梨花姐妹茅屋主人的身份交换一下,逻辑上也是行不通的。瑶族老人是一个重要的次要人物,在影视剧作里,叫作配角。瑶族老人因为打猎迷路,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恩惠,不但自己留言,表示了感谢,还在回去以后的漫长时间里千方百计的打听茅屋的主人究竟是谁。这和本文的写作构思完全一致,彰显了本文的主题。更重要的是老人住了一宿、吃了一顿或是两顿饭,使用了一些柴米,但老人最后“扛着一袋米”来表示感谢。瑶族老人的憨厚质朴,不计私利的品质,就是边疆人民淳朴的本质写照。

瑶族老人费尽心力从赶马人那里打听到了梨花姑娘。这一处一笔带过的描写,作用不可忽视,一则表现了老人的认真执著、知恩图报;另一则也显现了小茅屋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哀牢山里重要作用,它显然帮助了不少的过路人。后一点,在写作方法上叫作以虚衬实。用虚笔带过的写法,来衬托、烘托边疆人民之间传承的助人为乐的精神。这种以虚衬实的写法,在瑶族老人和梨花姐妹之间,也得到重要的体现。文中对于瑶族老人受到一次帮助,就千方百计的想方设法给予回报,而故事中一直坚持数年,一如既往地帮助过路行人,却没有出场的梨花姑娘,和她的妹妹们十数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小茅屋,为小茅屋及时添加水和食物,她们的精神就更显可贵了。

即使是小说中的一个点,也能看到作者借鉴古典小说创作笔法的痕迹。试读这一部分文字: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这里作者先写老余的惊叫声,再写枝头盛开的梨花,这种写法也是古典小说常用的笔法:未见其形(人),先闻其声。《红楼梦》中,贾母口中的“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王熙凤出场,曹雪芹就使用了这一手法。结合黛玉心中的“纳罕”,将王熙凤黛在贾府放诞无礼的行为、乖张跋扈的性格、至尊无上的地位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老余的惊叫,犹如长途奔袭在沙漠的旅人,突然看到绿洲,使人焦急和饥渴顿消。这里的借用,就是为了表现小茅屋适时出现,来得好来得妙,来的恰如其分,烘托了梨花“危难之间显身手”,行为可圈可点,精神可钦可佩。

作者在本文借鉴古典小说的笔法,表现时代主题,显现了作者创作的娴熟技巧,更让读者有了品位欣赏的依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