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木兰诗》读懂铺陈手法

(2019-03-31 22:21:36)
标签:

读书心得

分类: 周红民

从《木兰诗》读懂铺陈手法

周红民


集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怀于一身的花木兰,在民间一直深深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民歌《木兰诗》的传唱,历代诗人对木兰多有歌咏的诗篇佳作。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戏题木兰花》,杜牧的《题木兰庙》,还有明清时期的诸多诗人的多篇诗歌,都表达了他们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壮举的赞颂之情。戏剧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因为揭示了封建社会里妇女渴望解放的主题,受到广大观众的极度喜爱,不但成为收视率较高的《梨园春》的代表性曲目,而且在城市乡村的文化广场,每个夜晚,都会有这个音域宽广、铿锵激昂的唱腔伴随辉煌的灯光传响。

《木兰诗》较多的运用了铺陈手法,主要烘托了欢乐、喜庆的气氛,同时彰显了民歌的特色。从教学和写作上加以引导,会让学生受益多多。

刘熙的《释名》对铺陈解释得较为简明:“敷布其义谓之赋。”实际赋就是铺陈、铺叙,是一种直书其事、体物写志的表现手法。简单说,就是反复叙说,明明一句话可以说完,反而反复去说。

铺陈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不同心理,烘托木兰的形象。木兰接到军中文告,内心颇不平静。思前想后,国家出于危难,家中没有长兄儿男,为国分忧、为父解愁,木兰做过极为复杂的思想矛盾斗争。民歌用“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的诗句,采用叙事者自问自答的形式,也可以看作是体贴的父母与女儿的对话,还可以更深一层看作是民歌传唱者的口吻,出于表达和写作的需要,热切地歌颂了木兰女扮男装的决心和敢于承担的责任心。

同样表现木兰的心理活动,“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处,连用了“开”、“坐”、“脱”、“著”、“理”、“帖”六个动词,描叙了木兰十年征战后回到家里的一连串动作,表现木兰对熟悉的家居生活的亲切和向往,对家里一草一木的喜爱之情,以及恢复女儿容颜和女儿装扮的激动心情,有力地烘托了这位女扮男装的英雄热爱生活、娇羞可爱的儿女情长的一面。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也是这样,按照东西南北的方位,描叙木兰出征前紧张的物资器具准备,渲染了紧张热烈的气氛,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在大敌当前的危难时刻,同仇敌忾、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还展示了木兰气度从容的决心和代父从军的坚定意志。

两处“旦辞”,以时空转换的方式,描写了木兰出征路途行军的路线和奔行的急切,烘托了边关军情的紧急,木兰奔赴前线的迫切心情。同时两处“不闻”也揭示了木兰家庭的温馨,父母子女绕膝的幸福快乐家庭氛围。这种幸福安康,在遭遇外敌入侵的危急时刻,就需要有担当的英雄起来御辱外寇。

铺陈也增添了民歌的喜庆气氛。木兰征战归来,家人用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亲人,也是对英雄的欢迎。年迈的爷娘互相搀扶着,颤颤巍巍的走出封闭的城市外墙,就是为了早一点看到分别多年的女儿。那一双满头银发的老人,站立在高高的山岗上,或是迎着初升的朝阳,手搭凉棚而立;或是屹立在夕阳中朦胧着泪眼向远处眺望,急切的期待远方传来的哒哒的马蹄声,期盼那一缕飘散在半空中的滚滚烟尘。阿姊在家里尽心梳妆打扮,希望给妹妹看到还是十数年前那个娇美的像新娘一样的美丽少女,姐妹两人能够一起说着私密的话,共同议论邻家的帅气英俊的阿哥。家里挤满了前来道贺的亲戚、邻居,厅堂里的礼物堆积如山,人们欢声笑语相互说着木兰在战场上的传奇故事,脸上洋溢着神往和希冀。当年拖着鼻涕的小弟,已经长成健壮结实的小伙子,指挥帮闲的人摆放桌椅,奉送茶水、点心。他急匆匆地走向后院,在平整的磨刀石上磨本来已经很锋利的屠刀。那拴在木桩上的系着象征吉庆的红色布条的白色山羊,和浑身乌黑、肚皮滚圆的大肥猪,欢快地叫着,既像是在欢迎各位客人的到来,又像在盼望木兰的早日归来。

民歌的最后一个诗节,以兔喻人的写法,既赞美了木兰在十年征战生活中的机警、智慧,又表现了木兰在回答“火伴”的问答时的自得、自豪。同时,写作语言富于生活化,以乡村常见的兔子来喻人,表现了民歌在老百姓之间传唱,广为流传的原生态写作方式。

铺陈在本文中广为应用。体现在叙事上,烘托了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的立体性格;又渲染了或欢乐或紧张的气氛,增添了民歌的喜庆色彩。在语言运用上,还使诗句文采丰赡,流畅而富有韵味,受到听众的欢迎,在更大层面上增厚了作品的色彩,让木兰的形象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和喜爱。

铺陈手法在中学的语文课文中也多有应用,教学时可以进行比对讲解,甚至教会学生写作应用。同是乐府诗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也较好地运用了铺陈手法。“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写刘兰芝的勤劳吃苦和多才多艺。“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等诗句,则从形貌衣着来写刘兰芝的美丽优雅。这样的写作,如飞天一样美丽的刘兰芝就款款走向读者,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形象。诗作这样写,同时又增添了古诗的悲剧情感主题,让人们更加痛恨造成这出中国古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东方悲剧爱情故事的始作俑者。

同样是运用铺排手法写人,《陌上桑》则另辟蹊径,既有对罗敷的美丽容貌的描写,又从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表现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行者”、“少年”、“耕者”的不同反应和表现,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罗敷美貌的极度倾慕。罗敷的美丽形象在读者心中烙下印记,给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铺陈不但可以叙事、写人,还可以用来抒情。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运用诗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诗人登上橘子洲头,“极目楚天舒”时仰观天宇、岳麓山,俯视澄澈的湘江时所见到的色彩绚丽、景物如画壮美江山图景,为下文抒发自己主宰中华沃土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提供了广阔的背景,烘托了气氛。

现代文写作里也经常用到铺陈。《土地的誓言》中,作者写入文中十数种景物,描写了东北黑土地的富饶美丽。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等,这些常见的景物因为家乡被日寇侵占,熟悉的景物不再,所有的曾经拥有,都因为失去而让背井离乡的作者更加思念、怀念。甚至连那冬日呼呼怒吼的“怪诞的狂风”、“狐仙姑的谰语”,也让“亡了国做了奴隶的人们”更加怀念。作者借助这些形象可感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无穷的赞美、怀念和失去故乡的不可遏止的痛恨、郁愤。作者面对失去了的土地,抒发的回归故土的热切思念,“其言也柔,其意也重,其情也切”。有了物的寄托,抒情更为感人,作者表达的捍卫家乡尊严的决心,就更为悲壮、深沉。

精美运用铺陈手法的例子,可以列举的内容当然不止这些。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使用铺陈手法来抒发个人的真实情感,将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精准感悟,“吾手写吾口”,准确的表述出来。

如:描写校园或城市的景物,表达自己的热爱之情;写色香味俱全的家庭菜肴,表现欢乐的气氛;写妈妈的劳作动作,表现妈妈的勤劳;写作安静的课堂,表现同学们学习的专注精神等。

古为今用。到古代文学作品中寻找优美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阅读和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语言的兴趣,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