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中鲜明的人物个性
(2019-02-24 23:36:50)
标签:
读书心得 |
分类: 周红民 |
《孙权劝学》中鲜明的人物个性
周红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这篇仅119字的《孙权劝学》,被收录在部编版教材七下的人物单元,从属于传记文学作品。教学时要抓住文本及文体特点来教学,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故事的叙述,作者采用了时间和人物相结合的方法来安排写作内容。以时间为顺序,文本将孙权劝告吕蒙的读书过程,分作劝告读书、开始读书、读书的收效三个历程来写作。依照文中依次出现的人物及其活动,又可以概括为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刻苦读书,鲁肃赞赏吕蒙读书的成效三个有机的部分。
在这一叙述中,作品又进行了巧妙的组合,侧重写孙权对吕蒙的郑重劝告过程,和鲁肃对吕蒙学有所成的击节赞赏。文章集中笔墨描写这两个场景,就像是影视艺术采用镜头集中表现两个极短的时间里发生的故事,通过人物富有个性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又展现了人物丰赡的个性。
在历史上,吴国的年轻的儒将、大都督周瑜火烧赤壁,大破曹军,让曹操的数万军队顷刻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的周瑜,携成功的盛名,本当建立更为盛大的功业,却不幸英年早逝。周瑜去世之后,鲁肃接任了他的大都督职位。
吕蒙作为吴国的后起军事将领,其军事才华应该是早就进入了吴主孙权的视线的。所以,对于吕蒙的学识短缺,孙权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就真诚的劝告吕蒙认真读一点书。其用意不言自明,吴主孙权有意培养吴国未来的军事统帅。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双重否定的语句,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孙权恳切的提醒劝告,却在吕蒙那里碰了个壁:“军中多务”。老板,我太忙,哪有时间看闲书,再说专业又不对口。我还是多搞搞军务吧!吕蒙的心中腹诽,一定像草地上奔腾过一群泥马。这种想法和周末白领被老板要求加班、放了大假却被布置作业的孩子一样,或者是已经安排好了要和女友一起去看大片《流浪地球》,却又被家中的“老佛爷”临时抓丁,要去车站接远道前来的客人。添乱,他们心中要多冤屈有多冤屈。
但孙权没有气馁。严辞批评了吕蒙的藉口不实,事务并没有自己多。威严的话语里既有领导人身居上位的凌厉气势,还有“恨铁不成钢”的嗔怒和责怪,更有殷切的期望:我的心,你可以不懂。但你也要为自己的远大前途考虑考虑。不读书,就不能“见往事”,将来怎堪大任?孙权说出了对吕蒙的学习要求,只是“涉猎”,不是做学霸、做学者去专心钻研学问。这是领导人和部下推心置腹的暖心窝的话。这话还不够热络,领导再次自降身份,现身说法,以自己的读书体会举例,“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小吕呀,要向我看齐!
这一番一来二去的对话交流,表现了孙权作为国主的优异品质。具有识人之明,注重使用人才。对部下的优缺点了如指掌,真切的帮助下属改正缺陷,扬长避短,发挥个人最大的才能。一个领导者不是像传说中能够用石块打下敌人的航天器那样,具有神奇的才能,也不是全知全能的智者,而是要将延揽而来的人才合理组合,各自放到合适的位置,“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刘邦自我评价:自己没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的智慧;也没有萧何“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那样的才能;更没有战神韩信“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军事能力,但他能知人善任,“吾能用之”是他以弱胜强、成就帝业的根本。刘备身无所长,依靠一个卖草鞋的低微出身,集合了诸多草莽英雄,带领他们取得三分天下的卓越成就。这里面就不乏识别马谡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卓异识人智慧。
平易近人的态度,真正为下属谋划考虑。“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三顾茅庐的真诚、白帝城托孤临危遗命,换来号称“智绝”的诸葛亮“肝脑涂地”“敢竭股肱之力”。这才有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五丈原悲歌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演义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善良淳朴的中国人,以其更加敦厚的品质,为这泱泱中华文明的繁盛,继续做着前仆后继的努力。孙权的言辞语重心长,孙权的话语寄予厚望,增添了他作为领袖的人格魅力。从吕蒙的人生发展轨迹来看,对吕蒙的培养符合孙权的预期。
宽严相济的驭下权术。领导人的威望来自个人的崇高品德,与公平公正的处事态度,智慧过人的能力,以诚待人的方式,以及凝聚人心的诸多方面的卓异才能。孙权无疑就掌握着对待部属宽严有度的分寸。三个层次的劝告中,有恳切的要求,也有被拒绝后的责备批评,更有“见往事耳”的粗略要求,还有自我对比的引导。可谓宽严有度,严慈相济。
科学的劝告方法。试着将孙权劝告吕蒙的话语层次打乱,也许效果就会打一些折扣。比如先严厉指斥,再好言相劝,就像我们霸权型的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提出学习要求那样,会不会引起吕蒙的逆反心理?或者先是好言劝告,最后再孤注一掷的批评、威胁,是不是让人有“虎头蛇尾”的可笑感呢?
孙权也不缺乏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品质。恳切的言辞,一定还有面如沉水的严肃和春风满面的和蔼。吕蒙能拒绝得了吗?
曹操看到江南水军旌旗猎猎的严整军容时,曾经面对浩瀚长江真切的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在面对劝告他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时,同样雄才大略的曹操,恐怕还要再次失望一回。因为养子曹昂的意外去世,原配丁氏与曹操产生隔阂,被他休掉,送回娘家。当曹操终于悔恨,想劝说结发妻子和自己一同回家而失败。“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曹操,最终无法赢得相濡以沫的妻子谅解。曹操与孙权在劝告艺术上的差距,是不是还有筋斗云的距离?
文章对鲁肃、吕蒙的刻画也极为细致传神。鲁肃作为《三国演义》里的形象,是一个忠厚善良的长者。鲁肃曾经作为吴国的使者,数次向刘备讨要荆州。第一次,刘备采用诸葛亮的对策,说这荆州是刘琦的父亲刘表的,他们暂时替刘琦看守,等以后再说。刘琦死后,鲁肃再次接受索要荆州的重任,不但言词上被诸葛亮绕晕了,还拿回了刘备取得西川,一定归还荆州的字据。鲁肃的厚道人形象根植人心。
但在文章中,鲁肃对吕蒙读书长进的真心夸赞,表现了他真诚的一面,像孩儿面一样洋溢着灿灿的笑脸,一诚天下带笑颜。但“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则表现了鲁肃的目光如炬,洞察细微,对吕蒙的过去缺点一清二楚。同时这句话还语带委婉,表达了鲁肃对吕蒙过去学识短浅的婉转批评,体现了一个外交家“假话不说,真话不全说”,“隐寓而不说破”的高超的说话艺术技巧。
至于吕蒙,受到别人的真心赞美。全然没有读书人的忸怩、羞涩,因为他本来就不是读书人,而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纵马驰骋的威武大将军。他毫不吝啬的全盘接受,还要幽它一默,洋洋自得的卖弄一回:这是我该得的奖励和评价。像不像洪荒少女获取奖牌以后率真的表现?吕蒙的回答里,有自己付出心血汗水,取得成就的骄傲自豪;也有面对朋友的炫耀、幽默与顽皮,这和吴下阿蒙胸无多少墨水的草莽英雄性格一致。当然,“见事之晚”的嗔怪,也榨出了吕蒙皮袍下面的“小”来,取得一点成绩就自我得意,翘小尾巴,这是不是一个潜在的缺点呢?咋了,莫非吕蒙的祖上开过染房铺?
吕蒙后来用白衣渡江的奇计,瞒天过海,骗过武圣人关羽,兵不血刃轻取荆州。书写了战争史上的又一出神话,为自己和历史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后话,不提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