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的写人艺术
(2018-10-15 21:37:58)
标签:
读书心得 |
分类: 周红民 |
三味书屋的写人艺术
三门峡市第二中学
鲁迅早年写的《莲蓬人》一诗中,有“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这样的诗句,其意思是说文章要扫除纷繁杂乱的涂脂抹粉式的冗余部分,而保存其独有的风神和高尚的人格;作文都应当“学淡妆”,尽力让自己的语言张扬朴素美,显现珍贵的内在本色。鲁迅一贯反对用华丽的藻饰来描写人物或事物,要还原它们的本来面目,作品描述的故事、环境、人物应当象生活中原生态那样真切、自然。他的作品践行了这一主张。
在三味书屋里,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对先生的外貌描写,作者采用了白描手法。“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抓住人物的身材、体型、年龄以及最显著的特征:须发花白,来描写老人的年龄之高,精神矍铄。“戴着大眼镜”,表现了老人渊博的学问。这样,一位和蔼、慈祥、睿智的老人就跃然纸上。与前文“和蔼”相互照应。
白描本是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之一,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用在文学上,成为描写的一种手法。描写人物主要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精神面貌。白描要求不假色彩,单纯明快,简捷地反映出事物的特质。鲁迅把这种方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秘诀》)
鲁迅是运用白描手法的艺术大师。在鲁迅的众多作品里,对人物的描写大都使用了白描手法。这种写作艺术的成熟运用,为中国的文学画廊增添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如“细脚伶仃的圆规”杨二嫂,“黑瘦”的藤野先生,“黄胖而矮”“颈子上还有灸疮疤”的阿长,“头皮上”有“癞疮疤”的阿Q,还有康大叔、祥林嫂、闰土等,无一不形象鲜明的活在读者心中。
鲁迅艺术的运用白描手法刻划人物,笔墨凝炼,人物性格典型。他继承并创造性地应用了白描这一传统表现手法,着力于描写人物的文字,抓住人物极具特征的肖像描写,将人物的性格突现出来。其作品给后人以无限启迪。
“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这些语句通过他人介绍,用其他人的评价来赞誉寿镜吾先生的高尚品格,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还有对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色调暗淡,陈设简单,又传达深厚的文化意蕴:梅花鹿是古人所推崇的吉祥物。它包含着高官厚禄和福的意义,“梅花鹿”与“梅花榜”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象征了旧时读书人的美好愿景,也是过去人们对读书人的一致期望,饱含着浓重的社会期许。“古树”谐音“古书”。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寓意倘若真诚地拜伏在古书(树)下,就有希望登上“梅花榜”,获取高官厚禄了。可以说,这就是封建教育的终极目标。至于松树,古人以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四季长青,历严寒而不衰,不改其本色。《论语》称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位列“岁寒三友”之一的松树,象征意义更加明显。古代的文艺作品中,常以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所以,“松鹿图”既是美好的图画,但它又是一副无字的劝勉,画面简洁而意蕴深厚。
三味书屋文化意味更加浓厚,前人将读书的感受形象的比喻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不同的书籍对于读书人来说都是极好的精神食粮,人们将这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在他的文章中则这么说:“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寿镜吾老先生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据说,这是寿镜吾老先生的父亲寿韵樵亲手拟定的,要子孙认真体会,身体力行。
这样对三味书屋陈设的环境描写,表现了寿镜吾先生血液里有对封建礼法的承继,表明封建文化对他的思想浓浓的浸润。“诗书继世长”,功名利禄镌刻在旧时每一个读书人灵魂里。寿老先生又喜欢采用无声的熏陶,连字画里都寓意深远,教益长久。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这些恰当而准确的侧面描写,语句简约,内涵丰厚,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难于传达的艺术效果。
文中也不缺乏对先生的正面描写。先生注重对我们的教学熏陶,出声的大声诵读,是极好的正面熏陶教育。今天的老师更多了言传,却往往忘记了自己也需要这样的身教。
询问“怪哉”,先生“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样的神态动作描写,活化了一位老学究的读书、治学态度。“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客观性的评论文字,既与前文的“和蔼”形成呼应,又和“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形成对比,表现了寿老先生严而不厉,和蔼可亲,思想开明,品学端正,令人钦敬的性格形象。
对寿镜吾先生这样的正、侧面描写,反映了老先生宽厚和蔼,反映了他对“正统”的封建教育的怠慢和心理疏离。从中,我们也读出了鲁迅先生对封建教育制度的认识和批判。
对老师的严而不厉的性格,也通过我们有趣活动展现出来,我们逃了课到后花园里寻蝉蜕、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乃至在课堂上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画绣像,都从侧面做了烘托。
还有一处侧面描写,“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段文字,也不可忽视,这里是在作者在叙述“我”的读书经历。晒成绩单,你懂了么?老师都偏爱好学生,谁也不能免俗,是不?
鲁迅对寿镜吾先生的这些事件的描写,其实都表现了寿老先生的和蔼、可亲可敬。无论是第一次见面的“和蔼”的答礼,还是对先生的第一印象,先生“脸上的怒色”、“瞪几眼”、不常用的“戒尺”和罚跪的规则,甚至是先生浮现笑意的摇头晃脑的读书神态,我们课内课外的快乐游戏,都在给我们传达寿镜吾先生留给“我”的最深印象。
当然,寿老先生采用的教学手段、不摆设孔子这位“至圣先师”的牌位这些细小的做法,又从侧面反映了老先生相对于封建教育制度的开明与进步。
这样,在这个部分,作者通过正面描写,尤其是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寿镜吾先生的外貌,表现了他的渊博与气度。通过他人评价侧面写出了先生的精神品格,简单的物品陈设映照了先生的内心世界。而最重要的,作者还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用亲身感受来表现先生的丰富立面与精神气韵。
鲁迅的文笔是幽默的。如果要评段子手,估计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央视那个朱文公的子孙也望尘莫及。读一读文中的几处文言文,倘若告诉你,“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是学生读错了句读,鲁迅先生记错了原句。你可能会摇摇头,叹息一声:唉。“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就是讥笑小孩换牙的时候,嘴里缺少了牙齿,就像狗的洞一样大张着,说不定你会笑的满嘴喷饭呢。先生极为沉醉的文章“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真正的意义你知道吗?
倘若你知道了语句的原来意思,千万不可惊掉了大牙。“铁如意”,原文是“玉如意”;“颠倒淋漓”,原文是“倾倒淋漓”。语见清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文载清人王先谦所编《清嘉集初编》卷五。这篇赋描写唐末军阀李克用攻克邢州后在三垂岗设宴庆贺的情况。这两句的意思是:(李克用)拿着玉如意,潇洒地指挥部下军士喝酒,满座的人都惊奇不已;金杯里的酒满满的,倾洒出来沾湿了衣服,而他们竟然还说自己可以喝千杯也未必会醉。一个将军打了胜仗以后,拿着一个痒痒挠在行军(酒)令,指挥众将领尽兴喝酒。众将军醉态毕现,个个面红耳赤,说着浑话,行为张狂,连衣服上也沾满了淋淋漓漓的酒渍残汁,现场混乱不堪,人物丑态百出。这样的场景,先生的先生究竟在陶醉什么?
下次再告诉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