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有感

(2018-08-26 22:08:33)
标签:

学习感悟

分类: 张丽萍

        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基础》是在他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编辑出版的。作者以长期困扰语文教育界的问题切入,分析精到,引证翔实,具有强大的逻辑说服力。在对传统语文教育理论进行梳理的同时,他提出了新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析框架。华东师大钟起泉教授评价到:论著从课程论的视角,居高临下地审视了近百年来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经验和教训,所涉及的论题为本学科领域的前沿课题,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有现实意义,也为我国语文学科教育研究的范式的转换提供了较扎实的思想资料。倪文锦教授则评价到;这是一部填补我国语文课程论空白的力作。
  
        作为一线教师,初读本书,稍显艰涩,细读第七、八两章,作者关于"语文教材的两个理论问题"和"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鉴别"的论述,结合教学实践细思,竟有神清目明之感,颇有收获。

        追本溯源,反复论述,明晰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与关联。语文课程内容强调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即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编写者编排确定的,是在教学中落实语文课程内容的工具和途径,强调的是"用什么教"。而教学内容则主要取决于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对教材内容的主观解读和教学设计,主要解决的是"怎么教"。

        综合三者关系,其实强调的就是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现代语文教育,就是用选文(课文)去教"语文基础知识",选文主要是作为"语文知识"的例证(例文),而成为教语文课程内容的手段、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和途径。也就是说,语文教材内容是教学中的"交际对象",而不是"学习的对象",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任务是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这就再次印证了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主张。

        两个课例" 在岛上专题活动"、"描述训练",其实就是通过活动参与达成课程内容的做法,这让我想到了平时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及新教材的"活动探究单元",无论是书中课例,还是教学实践,在活动中培养语文能力与素养,都有较好的效果。

       阅读中,无意解答了心中的一个疑问。很长时间以来,由于考试的指挥棒所指,我们在文言文的教学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心中也曾置疑:  虽然许多名篇佳作赏心怡情,但费这么大劲学文言文到底有何实际作用?  今天读到书中引用朱自清的一段话,顿觉豁然开朗。他说"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文言文的诵读,该只是了解和欣赏而止"。也就是说,古代经典名篇的诵读学习目的是为了文化传承,而不是知识学习,教学目标也只是止于了解和欣赏。  那么,现实中的经典诗文学习,到底是被谁绑架了呢?
       
        要想真正完成对经典名篇的了解和欣赏,教师的充分备课非常重要,否则会流于肤浅。例如学习《离骚》,不仅仅是翻译和熟读成诵,还要设法把它放在我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提供与屈原相关的丰富资料,甚而借助现代媒体,才可能让学生感受到屈原的伟大,感悟出《离骚》的不朽艺术魅力和崇高文学地位。  也就是说学习名家名篇,要有大量辅助材料的补充。

        对于经典篇目(包括书籍)的阅读,了解就是目的,阅读就是目的,能欣赏当然更好。而我们日常的推荐阅读,出于教材要求,出于考试需要,多少都含了些功利性。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如何"导读",即如何激发学生的主观阅读兴趣,让他们想了解,能欣赏。

        关于教材选文的几种类型:
定篇: 充分了解名家名篇,通过理解和感悟,达到文化的传承。(侧重于全文的理解感悟。)
例文: 关注点应是文中的某个片段或某个点,用例文教,相当于理科教学的直观教具,重要的是明确"教什么"("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然后用好例文,可一篇也可多篇。(侧重于学习某个知识或知识运用)
样本: 依据学生的读,引发学生的议,从读和议的动态过程中,确定教师的教,设计学生的练。(教学内容取决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定夺)(结合课后及旁批中预设的问题)(与例文的区别?)
用件: 提供信息,介绍资料,如语文知识文。是选文类型的一种,处置为"用件"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途径、一种方式。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首先判定教材选文的归属类型,然后再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参考如下:
定篇,学习经典的丰厚蕴涵;  
例文,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          
样本,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       用件,主要是关注课文本身说了什么,然后用文中东西。
       
       我们平时总说讲读课、自读课,这本书中的选文分类角度与平时不同,咱们的新教材是按这四种选文编的吗? 没有。这是王荣生对选文的理解,但这不是编教材的依据。了解四类选文,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学内容。王教授认为教材应有定篇,但是教材编写并没有明确"定篇",我们心中有定篇。

       这四类选文不是绝对孤立的,是交叉相融的,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来确定。我们的阅读和讨论,也是帮助我们更好地根据"教学需要" 来定位每篇课文,然后确定教什么,怎么教。以《统等方法》一文为例,如果借助本文讲说明文知识,那就是作例文用,如果是学过了知识,借助本文训练说明方法的运用,那就是作样本用,如果是教给学生"统筹方法"的运用,那就是作用件。

        关于书中所举课例,不同的评价标准就得出完全不同的评价结果。如343一344页《统筹方法》《本命年的回想》,所以教学效果的评价取决于教学的目的。又如对《天上的街市》教材编写的评判。作为教师,我们只能按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教学内容。至于把它作为定篇,还是例文,或是样本,应该是兼而有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