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 (焦作
侯金奎)
1.直接导入:
从两张图片中(百草园、三味书屋)能看出鲁迅小时候是怎样的孩子?引题。
2.写作背景简介,了解作者。
3.明确目标:
①读一读,概括事件。
②品一品,分析人物。
③练一练,学写旁批。
4.读一读,概括事件。
☆本文结构: 13个空行,14个片段,指导概括每一个片段的内容: 人物+事件
(老师举例: 第一、十一个片段)
<分组概括,黑板上书写。>
<教师小结提示:
作者忽略了时间,模糊了地点,突出了生活的细节。>
☆第8片段能删除吗? →衬托
☆本文称呼有何特点?
→56个鲁迅先生,2个周先生→能换用第三人称"他"吗?→称呼必称"先生",体现了作者萧红对鲁迅的尊敬与缅怀。
<教师板书小结:
写真事,抒真情。>
5.品一品,分析人物。
征文大赛,不超千字,从萧红的角度选择片段,你会选择哪些片段?说说理由。
提示:
结合旁批思考,5分钟。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师生交流>
☆引导学生小结: 在儿子、妻子、萧红、读者的眼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鲁迅先生从一个伟人变成了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人。
6.练一练,学写旁批。
文章二、七、十片段没有旁批,有些片段旁批少,请用一两个句子作旁批。
(提示:
从内容、情感、写法、感悟方面)
7.结束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但是我们对鲁迅的了解和研究却刚刚开始。推荐阅读《朝花夕拾》
亮点: 本课设计很好,以线串珠,提纲挈领,教师沉稳大气,善于引导,在指导学生提炼、总结、练习的过程中完成了这节课内自读课的教学。
《一棵小桃树》( 郸城
冯娟)
1.直接导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课前自读检测: 一棵
的小桃树(填词)
<困境求生、顽强不屈、默默无闻>
3.默读阅读提示:
你有什么发现?(关注反复出现的句子)
4.该怎么读"这棵小桃树呢"?
→关注旁批指导(强调旁批中阅读散文的方法)。
5.如何了解"小桃树"所蕴含的深意呢? 走近贾平凹→资料链接,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6.品出深意(一)
齐读课件显示的语段,你关注了哪个词?品出了怎样的深意?
(委屈、拱、竟)
哪一段最有感触?
用朗读来表现语言中的情感。
7.品出深意(二)
指导学生读出第十三段的情感转折:
女生读前半部分,男生读后半部分。
8.写法特点: 托物言志、明暗线并行
9.品读深意(三)
指导学生品析关键词,朗读体会第一段不寻常的情感。老师完成板书设计。
10.拓展提升: 用一个词描绘桃儿,体现不寻常的情感。
11.结语: …… 努力,你就是一棵会开花的小桃树!
亮点: 本文看似浅显,但是学生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实则很难真正懂其深意,老师精心的设计、恰当的点拨很好地引导学生读懂了文章。只是作为一篇课内自读课,老师的讲授稍显多了点。
《太空一日》 (偃城
张晓娅)
1.图片导入: 太空第一人 杨利伟
2.明确目标:
①浏览课文,筛选信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②品读典型细节,感知人物品质。
③跳读课文,探讨中国航天第一人的价值。
3.浏览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解读"浏览"→略观大意,一目数行,迅速扫视,勾画主要信息。)
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概括杨利伟在太空一日的主要经历。示例:
在
(起飞、运行、返回)阶段,我遇到(看到、听到)
。
4.品读典型细节,感知人物品质。(走进一、四部分)
这是一次
的启程。
这是一次
的归途。
☆这是一次 痛苦 的启程。
品读方法:
①默读印象最深刻的事件。②勾画最有表现力的词句。③品析词
句,体会心理活动。④感知人物品质。
☆这是一次 惊心动魄(惊险、折磨人)的归途。
<品读交流>
5.品读探究: (三句话) 杨利伟背后的团队
6.跳读课文,探讨意义价值。(走进二、三部分)
☆杨利伟回来后做了什么?有何意义价值?
7.结束语(概括小结:
描述经历惊险迭起,……突显航天首飞价值。)
8.推荐阅读《天地九重》。
亮点: 浏览,默读,精读,跳读,老师有意识有层次地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阅读课文,从略观大意抓住关键信息,到品析词句体会语言内涵,老师确是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康河里漫溯。
《河中石兽》 (洛阳
李玲)
1.导入: 以河中石兽的故事导入。
2.读准字音,(提示工具:
①课下注释,②古汉语词典),齐读课文。
3.两组句子,找不同。
要求: ①品不同 ②读情感。
<师生交流,指导朗读,感受故事波澜>
3.两段话,品相同中的不同。(画线句)
<师同步提示文言词语积累:
重点实词、省略成分、古今异义>
<师生交流中,品析人物形象>
4.了解作者,补充简介。
5.品析文中 议论句,明确主旨。
6.师小结:
讲故事,言简义丰,一波三折;
明道理,画龙点睛,针砭时弊。
7.结束教学。
亮点: 老师以第一段为例,用改换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寻找并深入比较品味,揣摩人物内心世界,读出感情,理清故事情节。作为文言文阅读,老师这样品析语言的设计可谓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