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的教学导入语设计
(2017-10-19 23:08:12)
标签:
教学随笔情感教育 |
分类: 周红民 |
《醉翁亭记》的教学导入语设计
三门峡市第二中学周红民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主要条件之一,语文老师对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教学导入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运用的恰当得法,会增加学生与课文相关的文体、文学知识;也能展示教师广博的知识储备,显现语文学科博大精深的学科魅力。
现在对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的课堂教学导入作一探索,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点滴收获。
一、利用文学典故导入。《醉翁亭记》全文读来语气舒缓,没有前一篇文章《岳阳楼记》的情感或悲伤或喜悦或慷慨深沉的大开大合的跌宕起伏。这一表达淡淡的、内在的欣悦的语气,全都仰仗一个语气词“也”字的功劳。作者在这篇477字的不长的文章里,竟然使用了21个“也”字。可以设计如下导入语: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因其飘逸灵动的书法艺术受到历代书法家的深深折服和青睐,尤其是其中的21个‘之’字,字字美态,各个不同,可谓一字迷倒天下。课文《醉翁亭记》中,同样有一个字多次重复,它就是‘也’字。同学们可是从全文中数一数,到底有几个‘也’字呢?”从而激起同学们极大的阅读兴致。
二、名句导入。“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话流传很广。生活中经常被人们引用,可以从这里入手,给同学们讲述一则实际生活中的范例:最近,张笑笑同学对同桌特别好,经常给她带零食,甚至帮她做值日。不仅同桌心里感到诧异,同学们也都感到很奇怪。原来是,周五就要进行英语周测,张笑笑同学希望同桌在关键时刻能“帮”他一把。张笑笑同学的这种行为,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话就出自名文《醉翁亭记》。
三、人物关系导入。学生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是在《岳阳楼记》之后。
一代文豪欧阳修被贬谪到安徽滁州,其实是受到了一个人的牵连,这个人就是范仲淹。范仲淹、富弼、韩琦发起的旨在革新的“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百姓和乐、物阜民丰的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它和名文《岳阳楼记》可以说诞生于同一年,即一零四六年,庆历六年。
四、名亭导入。中国有四大名亭之说,它们分别是:北京的陶然亭,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和湖南长沙的爱晚亭。它们在中国古代都因文人雅士的诗歌文章而闻名。
位于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声名远扬。亭中有欧文苏字的《醉翁亭记》的碑刻,堪称稀世至宝。脍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户喻晓。因而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五、由文章写作的故事导入。像广为人知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样,《醉翁亭记》还留下了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话。宋代的大学者朱熹曾记载:“欧公(指欧阳修)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语类大全》卷一百三十九)欧阳修的文章滤清文词,浓缩语言,让只言片语传达无尽的意义,可以说是“只字足敌万语”,达到精妙工整的极致。
六、由欧阳修幼时勤苦学习的故事导入。中国古代有四大贤母,孟母三迁的故事最为著名。其实,《画荻教子》也流传很广。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母亲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名震一时的文坛领袖的欧阳修,他的成功,是他自身的努力的结果,母亲郑氏的教导有方也是一个促使他成长的重要原因。
七、由成语导入。有一个成语叫做“水落石出”,今天的意思是事情的真相终于大白。其实这个成语是欧阳修创造的,它出自《醉翁亭记》一文,但这个短语的最初意思和今天有很大的差别。更为奇妙的是,当时的另一个大文豪苏轼在《后赤壁赋》中也化用了这个短语。既是语言创造性运用的典型,又可以说是学生“抄袭”老师,并运用到极致的语言典范。
八、对联导入。清代末年,有一位佚名的学者创制了一幅奇妙的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副对联是为滁州醉翁亭题写的。
联语从《醉翁亭记》中生发出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全联18字,运用嵌字联的写法,巧妙嵌入了“醉翁亭”的名字,而且还把写联时间、亭的位置,悠久历史与现状,亭主人生前的山水游乐活动,以及身后对社会的重要影响囊括一空。“醉翁犹在”、“亭影不孤”,既写景,又寓情于景,饱含对前代哲人不可磨灭的影响的深深追怀、感怀,令人生发“前不见古人”的怅惘之情。构思巧妙,字字精炼,耐人回味。
另外,还可以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和《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二者的关系,从《醉翁亭记》的概括写景的精炼方法,从《醉翁亭记》的对琅琊山景色、饮宴的欢乐场面的画面描写,从《醉翁亭记》骈散结合的句式,从欧阳修的为政情怀,从“乐”的逐层衬托的方法,从课文的清晰脉络,从文章的悬念的揭示手法,从欧阳修对当时的举世文豪与政治家苏轼、王安石等人的奖掖、扶持、提携的故事,从欧阳修的文学贡献等等多个不同角度切入,导入本课的教学。
本文的教学课堂导入,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个人的教学重点不同,导入方法也就不一样。为了追求极致的课堂教学效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师多积累知识,多斟酌分析,肯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一定会把自己的学生带入知识的宫殿,引领他们去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极致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