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及专家点评、新的创意
(2017-09-27 21:47:44)
标签:
学习心得 |
分类: 张丽萍 |
执教者:
评课者:
时间:
地点:
一、直接导入新课
二、直接明确活动设计:
三、了解作者简介(老师强调写作背景并提
四、字词铺垫: (10个词语)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3、文中几次写到了秋天看菊花?你能具体说说吗?
(学生阅读思考后,师生对话)
六、合作探究,体会母爱
提示:
人物描写的句子(如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
(老师提供赏析示例,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老师提示批注)
(学生交流发言,发言踊跃积极。)
(教师小结。)
七、分角色朗读一、三段中"我"与母亲的对话,再次体会母爱。
提示:
1. 三个学生分角色朗读
2. 两部分学生和一个学生分角色朗读
八、再读课文,学会感恩
课堂小结:
九、作文小练笔:
2.
余映潮老师评课:
(一)、亮点:
1. 认字识词,提炼准确,给学生时间落实。
2. 教学思路板块清晰。
3. 有品析语言的活动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研读体味的时间。
4. 注意评点学生的发言。
5.教学设计中落实了课后习题的训练要求。
(二)、细部观察(不足):
1.课文教学的情感基调没有调整到位。
2.整体感知中的三个提问,需要整合。三个问题太碎,可以合三为一: 为什么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即可。
3.重要的训练活动"朗读",没有留下训练的痕迹。
4.整体感知环节没有着落,老师在教学中,只有"放"没有"收"。
5.教学过程中,老师刻意的要求给学生掌声,破坏了课堂气氛。本文需要的不是掌声,是深沉,是感情。
6.教学环节中,再读课文学会感恩,基本上是一种俗套,没有新意。
7. 找句子,体会母爱,难以让学生诗意地表达。
8.教学中缺少"手法"的点拨,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上没有动笔训练的机会。
(三)、深度思考:
1.本课的章法特点:
开头与结尾的美妙,多条线索的穿插,课文的抒情特点。
2.课文中的美点与难点:
段落细读:
精彩片段的赏析及有价值。
要特别注意课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基调,还要注意《合欢树》等作品与本文的关联。
(四)新的创意之一:
☆厚实的背景材料进行情感的铺垫。
1.听读朗读,领会深沉的情感基调。
2.文意把握,请同学们用诗意的语言,根据文章内容,扩写课文的标题,用6分钟。3.语言赏析: 课文细节欣赏,语言的表现力品析,学生读课文,静思默想,圈点勾画。
4.课文读背: 第7段。
(五)新的创意之二
☆厚实的背景材料进行情感的铺垫。
1.课文朗读训练: 第一段 第三段 第七段。
2.课文写读训练: 用"秋天的怀念"写话。
3.课文品读训练:
精读课文第三段,话题: 爱,就在这撼动心灵的细节中。
(或手法欣赏训练:
教学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