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育苑语思
育苑语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776
  • 关注人气: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映潮老师教学《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三门峡市第二中学   周红民

(2017-09-17 10:19:49)
标签:

学习心得

教学随笔

分类: 周红民

 余映潮老师教学《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三门峡市第二中学   周红民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是余映潮老师语文教学课的代表性篇目之一,集中体现了他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理念、对语文教学的深层思考、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实可行的做法。这次在许昌市一中亲耳聆听了余老的亲自作课。

这节课是余老师和七年级9班的学生一起上的。余老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余老把课堂活动安排为课文感知和阅读理解两大板块。感知课文,余老以“今天,我们学习《伊索寓言》中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一语,简洁的直接导入。同时屏显《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文本内容,要求孩子们齐读课文,并对同学们的朗读简单评价。

第二个小环节是介绍背景知识,内容有:寓言、伊索、《伊索寓言》和背景知识。通过对寓言的文体知识的了解,余老着重让学生明白并批注:寓言和小说、童话等一样,属于文学作品,它是“运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在背景知识介绍中,余老则是理清了宙斯、赫拉、赫尔墨斯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余老强调了这则寓言以“神”为主人公。

第三个小环节里,余老带领学生积累语言,区分了“雕像”与“现象”两个不同的“像”与“象”的区别,指出“像”是人工创制的图像,一般有外在形态,“象”是自然因素,是自然形成的物象。强调了“庇护神”中“庇”字的读音和字形。

课文理解,余老用“一课四练”来组织安排课堂活动。

第一练,练习读课文:读出故事味,读出人物的神采。余老先示范读书,再要求同学们用讲故事的语气、语调读课文。纠正了学生齐读的读书现象,要求学生各自“旁若无人的读书。

这一过程,有余老自己的示范读书,有学生的各自个性表达的读书,有学生的齐读,更有余老对朗读要点的指导读。如:对“值多少钱?”、“这个,值多少钱?”、“白送”这些关键语句,采用语调上扬、拖音、语调下沉不同的音调,厚重(重音)、轻巧(轻音)不一的读音,欢喜期待、轻蔑等不同的语气,读出赫尔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时双方的不同心理,使赫尔墨斯的形象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余老在这一过程着意于训练学生的朗读的技巧,通过一再指导关键语句的品读,“要读出味道”,收取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练,概写训练:写一个句子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要求:1,使用“通过……,告诉我们……的道理”的句式;2,运用一两个四字短语,或者修饰赫尔墨斯的品质,或者概括寓言的道理。3,时间为三分钟。

学生展示朗读自己概括的语句时,余老又增加了一条要求:前面同学使用过的四字短语,自己必须回避,选择另外的不同的词语加以修饰。

    第三练,概括描写、具体描写训练。问题一,这则寓言怎样分为两层?各写了什么?明确:故事和寓意。第一层,概写一笔;第二层,细写几笔。并且指出同学们以后遇到的很多文章或文段都是用这样的方法展开的。

 “概写一笔、细写几笔”是一种常用的段落形式,它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段落分析的着眼点。不管是写景文,还是叙事文,还是讲道理的文章,概写一笔和细写几笔是一种常用的段落形式,它也是常用的段落写作的结构方式之一。

 问题二,怎样把故事在细分为两层。提示学生可以从概括描写、具体描写的不同角度出发。通过辨别纠正学生的回答,共同得出结论:故事的第一句话“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是概括描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是具体描写。

接下来,余老对学生进行了有思维梯度的短文阅读训练。分别出示了《中国石拱桥》、“香港的灯”、《呼兰河传》中的段落,让学生辨别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在具体文章中的运用,举一反三,让学生通过对多个本文的阅读,准确、清楚地区分了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在文章写作中的具体运用。

再下来,余老又结合课文,分析讲解本文的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以及叙议结合的寓言写作方式。还引入《蚊子和狮子》一文,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这种写作方式的具体运用。“平地起高楼”,超常的教学设计,教给学生分析文章、写作文章的结构方法,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力。大师的教学智慧可见一斑,着实让人五体投地般的佩服。

第四练,品析训练:训练一,“笑”字的欣赏。问题呈现:“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笑”字写出了什么?“笑”字又表现了什么?

在学生不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讲解:“一个银元”在奴隶制的古希腊是很贵的,值很多钱,但是相对于掌管商业的神赫尔墨斯来说,又算不了什么。因此,他屏显出示了以下内容,供同学们思考,同时要求学生批注出相应的内容:释然的笑;情不自禁的笑;骄矜的笑;暗自得意的笑;幸灾乐祸的笑。

对这个“”字的深层次理解品析,加深了学生对赫尔墨斯多重性格的理解,也开掘了学生深层次研读文本的能力,这是建立在讲授者对文本深层研读、独立思考、智慧选择的基础上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授课者的语文素养与深厚积淀要与日、与时俱增。

问题二,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雕像者的回答,赫耳墨斯的雕像可以“白送”。赫耳墨斯绝然想不到最后竟是这样的结果,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雕像者的回答让故事情节有了一次巨大的转折,这种蓄势于前,急转于后的表现手法,就是“陡转”、“反差”。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余味悠长,这是它最高妙的手法。在其它文学作品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得到(如欧亨利笔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