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学习报告(陈洁)

(2016-12-03 22:02:56)
分类: 吴红梅陈洁王琼宗亚勤

11月初,我和胡老师有幸参加了河南省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桂华老师讲授的《皇帝的新装》和一场“如何凸现文本核心价值”的讲座;第二部分是由四位河南省优质课获奖教师讲授的同课异构示范课,及两位教研员的精彩评课和讲座。

首先,谈一谈第一部分学习的心得体会。对于郑桂华老师,我曾在09年买过《听郑桂华老师讲课》一书,但该书收录的初中篇目实在有限,仅有《安塞腰鼓》、《春》、《出师表》、《风筝》、《敬畏自然》、《描写的奥秘》、《开启联想之门》。但平时由于忙于生活工作,对于郑老师并没有过多深入研究,也没机会一睹郑老师上课的风采,这次研讨会终于有机会聆听郑老师的语文课,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浓浓的语文味”,获益匪浅自不待言。但对于名师的研究,不在于模仿,而在于通过对名师成长路径和理论架构的研究,领略到名师背后的风景。在欣赏风景的愉悦中,找到属于自己成长的“密码”。可以说,郑桂华老师今天的课和讲座,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透过这片风景,我领略到的是郑老师语文教学的三个意识:案例意识、学科意识和读者意识。

或许是一位郑老师是读了硕士、博士的大学教授,她的语文教学研究有着鲜明的“案例意识”。案例意识,就是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对于名师的同课课例进行比较归类,在对名师课例的比较分析中,得出名师课例的异同之处和语文教育界对该课文本研究的现状,为自己的超越性备课做参考、打基础。在讲座里,郑老师就《皇帝的新装》的备课,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比较分析了宁鸿彬、胡明道、王君、肖培东、窦桂梅和周益民的教学案例,在比较分析中,郑老师避开已有的研究成果,另辟蹊径抓住“新装”功能的变化和做到“诚实”难不难,引导学生挖掘潜藏在文本中的审美内涵。用郑老师的话说,这节课学生的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郑老师备课教研的“案例意识”正是我们作为教师所缺失的,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总喜欢“拿来主义”,照本宣科懒得费事。真正的“案例意识”是研究案例、整合案例、超越案例,在名师案例研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而不是照搬名师案例。

郑老师的课与讲座有着鲜明的“学科意识”。学科意识,就是课堂用语文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渗透。郑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一课,没有课件,课堂教学方法平实而不花哨,课堂板书规规矩矩满满一黑板。在素雅的课堂中,郑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却层层推进,引领着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向前发展。从对文中人物的感受,新装功能的变化和对结尾语言的品味,无不发展着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而这不正是语文方法的高效化。同时,在课堂上郑老师还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渗透,这节课先后涉及了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关联句子的关系(递进、并列)、转述句(消除责任)、文本的表面义和言外义等。对于语文知识,由于前几年人文性战胜工具性,导致语文课堂谈“工具”色变,对知识避而不谈。但在上海语文教育界,他们的课堂其实一直传承着对语文工具性的认识。

郑老师的课与讲座有着鲜明的“读者意识”。读者意识,就是与教者意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即教师在教学备课中,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而不是把自己当成教者。“读者意识”意味着老师要通过反复阅读,利用自我的认知结构鼓出文本的核心价值;而教者意识则首先考虑的是我要教给学生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学是教师与教科书、教材编写者、学生对话的过程”,对话意味着教师与教材的双向互动,而教师“读者意识”恰恰是对话的起点。教者意识则是单向的,教者意识对教师最大的束缚,就是让老师丧失了独自研读文本的信心和勇气。教师在教者意识的支配下,拿到文本依赖的是教学参考书和相关资料;教师在读者意识的支配下,拿到文本考虑的是“我读出了什么?我能教给学生什么?我确定的语文教学内容是什么?”。郑老师这节课上,对于新装功能的变化、诚实的难不难很显然是读者意识支配下的产物。并且在讲座中,郑老师对《背影》的文本解读,更凸现她的“读者意识”,不把文本读到精髓,是很难发现文本的“语文特点、显著特征、统领性和便于上升为策略方法”的文本核心价值的。

其次,谈一谈对第二部分学习的体会。这次研讨会,有四名省级优质课获奖教师教授了两节同课异构示范课,分别是阅读课《植树的牧羊人》和写作课《如何突出中心》。

焦作基础教研室教研员刘晓玮老师对《如何突出中心》进行评课,并做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写作教学”报告。刘老师先指出了目前写作指导课的误区,这恰恰是我们现在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写作指导课的困惑,刘老师的报告中主要内容是:写作课中的“读写”处理、写作“一课一得”序列化,抓好“备课”这个关键的环节以及发挥联想和想象等,真是为我们困惑的写作指导课指点了迷津。三门峡基础教研室耿老师对《植树的牧羊人》进行评课,并做了“有效进行现代阅读教学”的报告。报告分为三个部分:教学重点确定的依据、现代文阅读教学重点和记叙文阅读的教学建议,并以贾平凹的《月迹》为例。

从这几节同课异构示范课以及专家报告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站在老师的角度:必须深层次的解读文本。作课的四位老师都对该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课件上就能看出,课件简洁,思路清晰,老师的思路清晰了,学生学起来也就十分轻松。比如第一位作课教师讲的《植树的牧羊人》,思路非常清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层层递进;开封市的拜老师,在讲写作课《如何突出中心》时,练习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组图,让学生看图抓住细节来练习,这种方法,不但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站在学生角度:课堂是学生的,把学生放在主体,设计课堂问题紧扣学生。这四位作课老师,包括郑桂华教授,一节课中几乎都是学生在回答问题、在思考,学生积极性很高。三门峡教研员耿老师提到,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是提高语言能力,语文实践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教学生读懂文章,学会写文章。

三、课堂细节:老师在课堂中设计的问题都要紧扣主题,要不就是无用功。另外就是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语言,评价语言丰富,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课的第一位洛阳二外的老师,她在讲《植树的牧羊人》这节课时,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她讲课十分激情,也善于表扬学生,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也是十分到位。

总之,通过参加这次研讨学习,让我不仅拓宽了知识视野,还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更让我深深感觉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把在这次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