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周五晚,北京卫视开播了一档名叫《签约歌手》的音乐节目。由于声量确实太小,以至于在本周四的“周末综艺指南”里,冷眼君都没有把这档节目列入其中,因为真的不太知道。直到播出当天,才在网上看到了相关物料的宣传。
单看节目名称《签约歌手》,冷眼君想象的是,这可能是一档以能否最终签约唱片公司为最终节目出口的音乐节目。放弃掉观众看腻了的导师组战队、PK、总冠军等套路,直接由各大唱片公司坐镇,对每一位上台演唱的歌手进行评判是否可以签约。也就是说,上台演唱的都是有实力且没有签约的新人歌手,给人一种音乐版求职节目的感觉。唱片公司会告诉观众,为什么要签约这位,理由是什么,在听歌曲的同时,也能够对唱片行业有所了解。
应该说,如果真的是按照以上规则来去执行的话,它可能未必是一档特别成功的音乐节目,但至少在节目的人物设置、规则、悬念出口上是合理的,是一档中规中矩的节目。如果能通过一季,发掘一两位实力新人最终签约,也算是功德无量了。
但是看完《签约歌手》第一期,冷眼君是懵逼的,完全不知道这档节目想要表达什么,评委阵容也是让人十分意外,看不到规则,看不到节目的出口在哪里。
下面我们一点点分析。首先说选手,我们先来看看这档节目在百度百科的官方描述:
北京卫视新栏目《签约歌手》,打造一场掀动华语音乐圈的乐坛盛事,汇聚中国顶尖唱片公司的签约歌手,守专业精神,做音乐匠人,传递唱造音乐精品的时代最强音。
发现没有,这档节目汇聚的是“中国顶尖唱片公司的签约歌手”,也就是说上台演唱的这7组歌手都是已经签约过的,而且都是有一定名气和作品背书的音乐人。比如李一哲、白若溪、杨嘉松、男团十二星宿等。
都是有约在身的音乐人,那来参加这个节目的目的是什么呢,即规则是什么呢?冷眼君看完发现,他们真的就只是演唱而已。每组选手根据第一期的主题“音乐记忆”,选择一首能够诠释该主题的歌曲,演唱结束与评委们进行一番互动,然后就结束了,没有任何结果性内容的呈现。
其次,我们来看评委阵容。在这个节目里,评委被称为“守望团”,看看都是谁:
中国音协流行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 张树荣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Hitfm节目总监柚子
著名歌唱家 赵力
《人民音乐》杂志主编 金兆钧
国家一级作曲家 卞留念
著名音乐人 科尔沁夫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牟炫甫
太合音乐集团音乐总监制作人 毕晓世
著名表演艺术家 谢芳
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 张目
不可否认,这都是很有经验和实力的音乐人,尤其能看到80多岁的张目谢芳夫妇到场,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了。但是,这些老一辈的评委们坐到一起去点评流行歌手的演唱的感觉,简直就像找来一群总局收听收看的老专家去点评当下的户外真人秀。
不可否认这些专家的专业性,但是从节目效果来说,太违和了。每当一组选手演唱结束,十位评委之间的点评之尴尬,也是难得一见的场景。有时候会很刻意,有时候又会很莫名,就像老专家审完节目后提出的修改意见,脸上堆满笑容的默默接受。
再说评委们的功能,因为不是冷眼君最初的想象,不是唱片公司的设定,所以从功能上来说,这些评委们的点评就变得隔靴搔痒。夸也好,质疑也罢,选手反正已经唱完了,也不影响结果,因为压根儿就没什么结果。所以我们会发现,评委们跟选手之间所有的互动都是无效互动,是为了互动而互动,是为了讲那个故事而去讲。
最后说规则,其实《签约歌手》根本就没什么规则可言,就是7组歌手依次演唱,然后分别跟评委们互动,演唱完,这一期也就结束了。
可能说到这里,会有人反驳说,主持人在一开始就说明了这档节目的背景,说这档节目是针对华语乐坛的十二次划分而举行的音乐会,每一期一个主题,由7组签约歌手去诠释演绎。
那么好,如果只是单纯的音乐会,选手的动机还算能够解释,但十位评委的作用是什么呢?那些刻意的质疑会不会显得多余了呢,又没有排名胜负之说,是不是去掉评委节目其实也能成立呢?如果只是起到升华的作用,那就统一功能,选手刚刚结束对主题的诠释表演,结果评委对其改编和演唱提出质疑,这不是音乐会该有的氛围吧。
所以看完这个节目,冷眼君对所谓的“签约歌手”还是没有什么了解,节目名称跟目前节目想表达的内容似乎也没什么关系。其实想想,这节目还不如叫“致敬百年华语乐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