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af3435688606609c8ba57702151c05de.jpg
文/冷眼节目研究组
当今时代流行混搭、跨界,当然这不仅局限于时尚界,电视圈也刮来混搭风。真人秀与纪录片两个貌似毫无关联的节目样态,居然也可以混搭融合在一起,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收视回报。其实,2013年最火热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就是真人秀混搭纪录片的初步尝试,它以真人秀的形式表现五对明星父子的旅行生活起居的记录,较高的收视率从侧面反映出观众对于这样节目样态的认可和赞许。
2014年央视热播的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兼具真人秀与纪录片的节目特质,并且集两者的优势于一体,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思的心灵旅程,并且获得了观众极高的赞誉,究其原因,笔者观点如下:
一、流动的社会
1、不确定性的时代
“或许在我们这个时代里,恐惧是栖息于开放社会之上的恶魔中最邪恶的一个。但是,正是对现时的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孵化并哺育了众多恐惧中最令我们无法忍受的那些,而这种不安和不确定则产生于我们的无力感。”
我们身处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流动时代,而不确定容易滋生恐惧与不安。我们对于自身的不确定,对于历史的不确定,甚至对于时代的不确定,这些情感纠结交织在一起,使得我们对于自身及其历史更加地不确定,甚至产生恐惧。
加之,个人历史的断层,加重了我们认知情感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一个机会或者一个排泄口,来疏散不确定性,消除恐惧感和无助感。通过确定的历史重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不安和恐惧。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eae8fadac7016f82489a0ecb4c901f4c.jpg
《客从何处来》既是一次名人的寻根之旅,又是一次消除自身与时代的不确定性的自我救赎的过程。在《客从何处来》中,阿丘远赴马来西亚探寻外公的真正死因,多年来背负叛徒罪名的外公是其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通过这次的寻根之旅,阿丘不仅查询到外公的死因:无辜平民在战争年代的意外身亡。并且通过这次机会加深了与同族兄弟之间的血脉亲情,阿丘和堂哥在外公曾经种植劳作的橡胶园掩面哭泣,亲情瞬间迸发,颇为感人。通过这次寻根之旅,甚至修复母亲与姨妈之间多年陌生的亲情,也使得阿丘的母亲放下沉积心中多年的疑虑和困惑,明确了自身家族的根基血脉。
为自己家族历史“正名”,使得自身在不确定的大时代背景之下,重新找回确定性,进而消除不安和恐惧,这也是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核心价值之一。
2、归属的心态
《客从何处来》取自贺知章的《回乡偶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笑问客从何处来”表到了诗人对于自己身份既确定又怀疑的矛盾复杂心态,而这也正好符合《客从何处来》的主题定位,在追寻祖先历史过程中,重新定位自我,实现历史与自我的回归。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7fbf0b24c3ae48b0935edec5f6a354d5.jpg
“归属感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安全感,当个人感觉到自己归于或属于某一群落、组织、地域或者氛围、时空等时,他自然就会有一种安顿感或安全感,这便可视为归属。”身处不确定的时代必然带来人们更加急迫的归属心态,回归意味着逐步找寻到自我,逐渐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
其实,中国人自古就有归属心态,“落叶归根”“安土重迁”等都是国人归属心态的外在写照。归属感使得这些人去追寻祖先的遗迹,开启尘封多年的秘密。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3e878e5be96fb34723e08c1a65f47872.jpg
《客从何处来》中,易中天家族在抗日战争时期,举家迁移,从豪华的言馨堂迁移到简陋的五车堂,并且在五车堂生活7年,这不寻常的7年,使得他们家族重新凝聚,“五车堂”这个地理空间汇聚其家族归属意识的巨流。身患癌症的堂哥将祖传的怀表赠与易中天,并且临终嘱托,代其寻祖之责,这也成为推动易中天继续寻祖之旅的动力之一,而在这个过程中,归属意识始终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正是归属的动因,促使嘉宾探寻自身家族的历史命运,也使得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人文历史纪录片以其浓厚的人文关怀,从而拥有了稳固的情感支撑以及潜在的收看群体。
二、断裂的文化
“流动的现代文化,不再觉得自身是一种诸如历史学家与人种学家所记载的学习与积累文化。相反,它似乎是一种脱离、断裂与遗忘的文化。”
中国近现代家族文化是断层文化,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家族资料没有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使得家族历史文化出现部分空缺,这也是推动《客从何处来》的诞生和发展动因之一。
《客从何处来》中,易中天对于母亲过去的历史也知之甚少,通过这次寻根之旅,发现母亲家族显赫的历史:通过母亲家族族谱显示,易中天的外公是晚清重臣左宗棠的堂小舅子,他甚至可以与梁启超谈兄论弟;而母亲十多岁被从湖南老家接到北京,住在当时国务总理熊希龄的府上,因为母亲的继母是熊府的大小姐;母亲曾就读于北京幼稚师范学院,甚至在抗战期间在中国儿童战时保育会湖南分院担任主任,培育和拯救了一大批的流浪儿童等等。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3457e0b9b200faa81c16527e783587ba.jpg
通过这次寻访,他重新寻回缺失的家族资料,加深其对于母亲和家族历史的了解。其实,家族历史以其具体可感的呈现方式,从而带动了观众对于家国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即由对于家族历史的关注上升到对于宏观国家历史的关注和重视。可见,《客从何处来》纪录片具有深远的人文意义和历史地位。
三、网络价值观的冲击
网络价值观使得当代年轻人的世界观、新闻观以及伦理观都发生的彻底的颠覆,碎片化的阅读、片面的新闻解读以及盲目的跟风热点新闻,使得其对于新闻的理解过于表面化,不愿深入其中,无法探索新闻背后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针对内地男影星黄海波嫖娼事件,凤凰网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55%左右的受访人对于其做法表示支持和理解,2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可以原谅,这样的受众调查结果使得我们匪夷所思,其实这正是网络价值观在发挥着作用。
网络价值观对于我们以前所形成的价值观进行了全面地瓦解,尤其对于生于长于网络时代的年轻人而言,这代人重结果、轻过程,重现在、轻过去。因此,也有人也称这一代是没有信仰的一代。其实,他们只是被网络价值观所裹挟而不自知的一代人。
作为大众传媒,尤其是当代纪录片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输出,从而消除网络价值观所形成的不良影响。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人文伦理价值,对于重塑当代年轻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极大的裨益。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0388e70fc67c08499d587acfa8bf5aef.jpg
《客从何处来》以其追寻家族历史,打捞尘封历史遗迹作为主题,使得每期的嘉宾都可以从这一次的寻祖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陌生又熟悉的祖先,并且通过鲜为人知的家族历史,重新找寻自己的历史定位,明确自己到底从何处来,也是一次对自身终极价值问题深度再思考的难得契机。
另外,明星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可召唤和可模仿影响力,通过明星的示范带动作用,网络价值观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可以重新思考自身家族历史轨迹,以及国家历史命运的变迁,甚至重塑自我正确的、有深刻意义的价值观。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ee32c1db9088a20e9a342f0ea6f9f0b1.jpg
例如《客从何处来》中,陈冲在找寻爷爷的生平轨迹,以及家族历史的过程中,她的想法就发生了极大地转变,她表示以前不关心修订家谱的事情,因为觉得这件事与她无关,或者离她太遥远,她是对于历史没有太多认知和兴趣的人。她的想法也许就代表了当下很多年轻一代的真实想法,但是通过这次的寻祖之旅,她重新认识了自己祖辈的人生命运,重新理解历史在其家族与自身镌刻的无法消除的印记,她对于个人、家族、国家等之间的关系,得以重新思考与建立。
总之,《客从何处来》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人文纪录片重新回归,将可能成为中国纪录片史上又一次重大的飞跃。当纪录片走过57个年头,她好像预示着一种回归,即人文价值的回归与升华。
不仅是因为人文类纪录片过去灿烂的历史地位,更是一种人性生命高度的追寻。正如央视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就是彰显了一种寻根溯源的人文关怀,而且观众对其零差评,可见人文价值题材的纪录片拥有着较为广泛的观众群体,人文价值纪录片的回归,不仅可以成为现今纪录片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还有望成为纪录片发展的下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