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冷眼看电视
冷眼看电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52
  • 关注人气: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冷眼独家丨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还能怎样突围?

(2015-09-25 20:42:28)
标签:

杂谈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e246f90dbab6dc8bfac084a5901cfb85.jpg


冷眼导读:


近几年来,大手笔的真人秀节目就像军备竞赛一样,成为了各大卫视之间博弈的砝码。冠名费的记录不断在刷新,明星的出场费也在不断地的被刷新,而这也逐渐拉大了一线卫视和二三线卫视之间的差距。就在模式、明星、制作团队和冠名商等因素不断互相牵制的时候,另辟蹊径就成了各大卫视们的当务之急。

中国传统文化类的节目其实一直是一块未被真正开发的土壤,一线卫视如何借此扩大自己的竞争版图,二三线卫视又该如何借此进行差异化竞争,分得一杯羹呢?本篇将对近三年来出现的传统文化类的综艺节目进行一下梳理,通过分析,看是否能对这一类节目的下一步发展提供有用的线索。



文/冷眼节目研究组


《汉字英雄》激起国学类综艺节目千层浪


2013年5月8日,爱奇艺与河南卫视联合举办了国内首档大型网台联动节目《汉字英雄》启动发布。制作人及主持人就是当年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现在米未传媒创始人——马东。


《汉字英雄》作为一档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在2013年的夏季暑期档,如一匹黑马从唱歌选秀类节目中杀出重围,受到观众的追捧。自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频频跻身全国收视前十。在2013年《汉字英雄》复赛第二轮,以0.65高收视率稳坐全国第四的宝座,紧逼同档晚间综艺节目《好声音》、《快男》、《一站到底》。凭借《汉字英雄》的热播,河南卫视的当天收视也升至第四位,直追浙江、湖南、江苏等卫视。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b3bad863ba6245e02ffa19c1b393427c.jpg

同年,《汉字英雄》的姐妹篇《成语英雄》也飞快上马,制作单位依然是河南卫视和爱奇艺,主持人则是崔永元。两档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让河南卫视在这一年名声大噪。


不论是《汉字英雄》还是《成语英雄》,用的均是选手参赛的模式,内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汉字英雄》准确的定位于青少年群体,迅速得到了学生、学校、家长的认可和支持,不仅提升了河南卫视的收视率,更是开发了汉字英雄游戏APP,以及周边产品“汉字英雄版的字典”。《成语英雄》也紧随其后,成语答题游戏APP开发上线。这下,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爸妈再也不担心我看电视了,而且也不担心我玩游戏了呢”。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0c112eebf305593e62d8256496e4052f.jpg

《汉字英雄》和《成语英雄》的成功,一是定位准确。2013年,正是歌曲选秀类节目扎堆的时候,全民造星的风潮略显浮躁,早就有“专家”担忧过这类节目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双英雄”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专家”和家长们的担忧。二是依托互联网传播。媒体和视频网站合作开发一档栏目,双屏同时播出,并且通过手机的随时参与来增加互动感,《汉字英雄》成为当年最成功的案例。“双英雄”的成功,激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千层浪。


于是,中国传统文化类的综艺节目呈井喷态势。《中华好故事》、《中华好诗词》、《汉字英雄》、《成语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最爱是中华》、《最爱中国字》、《中国面孔》等十余档中国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其中以央视最为牛气,同一年里,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三档传统文化类节目。


中国文化浩瀚如海  综艺小船找准航向


我们知道,除了央视和《中华好故事》的浙江卫视属于收视第一梯队外,《汉字英雄》、《成语英雄》属于河南卫视,《最爱是中华》播出平台是贵州卫视,《中华好诗词》播出平台河北卫视,《最爱中国字》是黑龙江卫视,《中国面孔》是山东卫视的,2015年陕西卫视推出了《唐诗风云会》,而这些卫视都属于典型的二三线卫视。


就制作成本来看,一档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所需的经费,必然少于当下热门的真人秀,因此这一类节目的出现,可以说带给了二三线卫视新的升级。那么问题也就来了:中国制造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该如何延续?


首先,找准定位。在定位方面需要注意的是:1、同质化的节目类型必然会优胜劣汰。2、差异化定位可循生机。


《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最爱中国字》核心内容均是中国汉字,比赛围绕着字的音形意美四要素展开,最终也只能是写写写,就一档综艺类节目而言,还是略显枯燥,终究难以玩出新的花样。而此类节目的固定收视群体也定是学生为主,放眼全国,在观众心中占有权威地位的,就是央视,因此三档汉字内容的综艺节目,目前仅存的是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a2f31d956cd6779a78fb61c2540d61bf.jpg

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必须进行差异化定位。目前荧屏上存在的国学类综艺节目主打汉字、诗词、以及人文。成语因为其局限性,2014年出现在荧屏上的两档成语内容为主的综艺节目,2015年均下马了。目前荧屏上所存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下几派。


诗词派:《中华好诗词》、《唐诗风云会》


《中华好诗词》是诗词类的,河北卫视出品,2015年已经做到第三季,从全国选出100位诗词记忆达人作为选手,和六位明星艺人共同闯关,以诗词硬知识为主,主考记忆力,背背背。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460903cca52049b4a3bb3c769cbfc889.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2620a8e3016a515e9b07d011a1a85e83.jpg

2015陕西卫视新推出的《唐诗风云会》,也是诗歌为载体,相对于《中华好诗词》的庞杂来说,界定更明确——唐诗,谈论更深入——理解力。节目中三位嘉宾和选手一起诵唐诗、听唐史、忆唐人,煮酒论剑、吟诗作对。《唐诗风云会》在国学的内容上更加深化,但是不知最后会不会成为曲高和寡的文化人乐园,其生命力还需要考验。


人文派:《中华好故事》、《最爱是中华》、《中国面孔》


浙江卫视的《中华好故事》属于历史人文方面,概括面更广,因此局限性就小些,受众定位也十分精准,全国各高校之间比拼。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568ea6d0846084dbc675f7bb83a18ad7.jpg

贵州卫视的《最爱是中华》同属人文方面,也是以答题为主,第一环节历史人物,选手盲选一位历史人物,2分钟时间内说出代表其的八个关键词。第二环节名师高徒,选手和导师配合,说出背后题板上的16个词。第三环节巅峰对决,前两环节中胜出的两名选手玩填字游戏,看谁得分最多。这档节目可谓是国学爱好者的乐园,导师纪连海在传统文化界施展出强大的个人魅力。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d32d97e5df8e7f091da31de9aa3bfc06.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2c5492043e658820490eae737cf24210.jpg

山东卫视的《中国面孔》更像是一个杂家,名字起得大,内容也十分繁杂。第一季里,明星艺人组成战队,答题内容涵盖很广,历史民俗人文等都有关注到。第二季里,模式未变,内容中还增添了在历史上和世界上占据一席地位的华人代表的解读。《中国面孔》挂了国学的边,内容上却慢慢拓展开来,不知第三季是否还和国学沾边。


汉字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虽然制造出国学风潮的是《汉字英雄》,但寿命最长的是目前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定位精准,主办方是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参与人员——全国中小学生,参与方式——汉字听写。虽然有一种回到小学课堂的感觉,但是特定群体特定“虐法”,更何况央视的国学类综艺节目总是有着一种深深地使命感,所以加油吧。


还能怎样突围呢


经历了2013年的起步,2014年的井喷,2015年的平和之后,国学类综艺节目有的已经大浪淘沙东流去,有的稳步发展著新篇。


做了三季的《中华好诗词》,娱乐化元素逐渐加深,和选手搭配的闯关明星会用肢体语言表演出一句诗,会和选手结对,提关键词让选手猜诗句,为节目增添了更多的综艺效果。


同样做了三季的《中华好故事》,不断更新赛制,选题上也更注重历史人文和现代命题的结合。而其开发的APP也不同于其他国学类综艺节目的APP。它不是一款单纯的互动游戏APP,而是一个综合性的APP,包含了互动性的答题、投票,还有文学。其中文学版块点进去,就是一款读书软件。这种设定增强了该APP的可用性和保留度。因此衍生产品的定位也是国学类综艺节目持续发展时要考量的因素。


《最爱是中华》也做到了第二季,与其他的国学类比赛性质的综艺节目相较,它在设置上更多的融入了“人”的元素。节目的吸引力来源于选手魅力加主持人魅力加导师魅力。每个参赛选手都会有一小段VCR展示自己。而导师在该节目中不是单纯的讲解知识或点评,而是要加入节目中,和选手互动,一起答题。遇到中意的选手,导师还可以进行提醒和帮助。因此在观看这档节目时观众会发现,原来这些文学大家也有答不出的时候,也有自己的喜好和偏颇。比如其中一期纪连海老师就透露他看过《人肉叉烧包》。因为更多的融入了“人”的元素,节目看起来少了庄严感,多了趣味性。


总之,在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之后,进行各自专注领域的深耕,才有可能将这类极具中国元素和文化气质的节目做成品牌。比如依托移动互联网进行APP的开发,通过线上线下打通用户和节目之间的屏障,让互动性和参与感变得更加随时随地,让传统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自然,只有这样,突围才有可能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