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文化》格林伯格——前卫与庸俗
(2020-03-31 13:28:31)
标签:
文化 |
“一种文明可以同时产生如此大相径庭的事物,且都符合文化的逻辑,而且表面上看都是同一种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同一个社会的产物。如此巨大的悬殊存在于单一文化传统框架内,这一点现在是,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是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这一事实表明了这种悬殊是事物的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还是某种全新的东西,只有我们时代(20世纪50年代)才有的现象?“
上个世纪二战结束后,经济和社会生活慢慢的回归正常,慢慢的也衍生出各种文化。这些文化是如此的不同,但是却是在同一个社会中萌发出来,这是因为时代的特殊性,还是一直便是如此?
格林伯格认为这远不止是美学内部的研究可以回答的,在他看来,有必要研究特殊个体所经历的审美经验,和引发这种经验的社会和历史语境。
一
“一个社会,当它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不能证明其独特得形态是不可避免的时候,就会打破艺术家与作家们赖以与其观众交流得既定观念。宗教、权威、传统、风格所涉及的一切古老真理统统都成了质疑的对象。在以往,这样一种事件状态通常会演变为静止不变的亚历山大主义(停滞不前不思进取)。真正重要的问题由于涉及争议而被弃置不顾,创造性活动渐渐萎缩为专门处理屑小形式细节的技艺,而所有重大问题则由老大师们遗留下来的先例加以解决。同样的主题在成百上千的不同作品里得到机械的变异,却没有任何新东西诞生。”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过去的文化现象开始变的岌岌可危。但刚开始并没有出现突破性的东西,而且走向了“复古主义”,比如维多利亚风格,中世纪风格。纵然中世纪风格比其它矫揉造作的风格样式要进步很多,但也是用老大师们遗留下来的先例来解决问题,并没有探索新的形式。而后来慢慢的发展出的对于现代主义的探索,实则上也是对于过去的否定,以往的任何方式都无法解决现今的问题,这才打破了人们既定的观念。
“出于对我们眼下这个正在腐坏中的社会尚存一线希望的信念,我们,我们当中的某些人,才一直不愿意承认这最后一个阶段乃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宿命。在寻求对亚历山大主义的超越中,一部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已经产生出某些前所未有的东西:前卫文化。一种高级的历史意识,更确切地说,一种新的社会批判和历史批判的出现,使得这一点成为可能。这种批判并不是用永恒的乌托邦来质疑我们眼下的社会,而是依据历史与因果关系,清醒地检查位于每个社会中心的形态的先例、正当性及其功能因此,我们眼下这种资产阶级社会秩序就不是表现为一种永恒的和“自然的生活条件,而是社会秩序演替中的最后形态。这样一种新的视角自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已成为先进思想意识的一部分,不久也为艺术家和诗人所吸收,尽管这种吸收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无意识的。因此,前卫的诞生与欧洲科学革命思想的第一次大胆发展,在年代和地理上都吻合,也就不是什么意外了。”
“人们渐渐发展出这样的信念,即前卫艺术真正的和重要的功能不是‘实验’,而是发现一条在意识形态混乱暴力中使文化得以前行的道路。”
不论是水晶宫之后拉斯金等人的思想,还是格罗皮乌斯等人的现代主义,抑或是二战之后的立体主义,抽象艺术,当当时的年代都是一种“前卫思想”。正是由于以往的老大师们的解决办法开始失灵,社会的逻辑开始出现了混乱,人们才开始出现“前卫思想”。它其实是一种实验,并不是每一种“前卫思想”都能够证明其自身的价值,但是犹如格林伯格所言,“实验”并不是其最重要的功能,最重要的功能是人们在意识形态混乱的情况下,试图探索出一条向前的道路。所以“前卫思想”在刚开始总是不被人们所理解,事实上以当代人的视角甚至都无法理解以往的一些“前卫思想”,脱离了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背景,很多的“思想”都变的脆弱无比,但是这些都不能否定它们在人类文化发展道路上所作出的重大作用。
“前卫艺术本身早已意识到危险,一天比一天变得更为羞涩。学院主义和商业化正在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出现。这只能意味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前卫艺术对它所依赖的观众,富裕和受过教育的人,感到不太有把握了。”
前卫艺术在风光过后陷入了僵局,似乎是距离群众越来越远。抛弃内容走向形式也意味着观赏难度的增加。
“庸俗艺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作为无产者和小资产者定居于城市的农民。出于提高劳动效率的需要学会了读写,却没有赢得欣赏城市的传统文化所必不可少的闲暇和舒适的生活条件。但是,失去了乡村为背景的民间文化的审美趣味后,他们同时又发现了自己会感到无聊这种新能耐,于是,这些新的城市大众对社会提出了要求:要为他们提供某种适合他们消费的文化。为了满足新市场的要求,一种新的商品诞生了:假文化、庸俗艺术,命中注定要为那样一些人服务:他们对真正文化的价值麻木不仁,却渴望得到只有某种类型的文化才能提供的娱乐。”
“庸俗艺术以庸俗化了的和学院化了的真正文化的模拟物为其原料,大肆欢迎并培育这种麻木。这正是它的利润的来源。庸俗艺术是机械的,可以根据公式操作庸俗艺术是虚假的经验和伪造的感觉。庸俗艺术可以因风格而异,却始终如一。庸俗艺术是我们时代的生活中一切虚伪之物的缩影。除了钱,庸俗艺术宣称不会向其消费者索取任何东西,甚至不需要他们的时间。”
“庸俗艺术的前提条件,舍此它就不可能存在的条件,就是一种近在眼前的充分成熟的文化传统的存在。庸俗艺术可以利用这种文化传统的诸种发现、成就,以及已完美的自我意识,来为它自己的目的服务。今天的流行艺术和流行文学曾是昨天大但探索的艺术和深奥文学”
“由于它可以被机械地生产出来,庸俗艺术业已成为我们生产体系地一个组成部分。巨额投资必须看得到同等的回报,因而庸俗艺术已被资本化了,它被迫拓展并保持市场份额。”
“一切价值都是人类的价值,相对的价值,在艺术中如此,在其他地方也一样。然而,在历代有教养的公众中,似乎确实存在着关于什么是好艺术、什么是坏艺术的或多或少普遍一致的意见。趣味可以多样,但不会超过某些限度。审美趣味中存在着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建立在那些只能见于艺术价值与可见于别处的价值的一个相当恒常的区别之上。”艺术是多样的,人们对于艺术有自己的偏好。艺术又是有限度的,能为人所欣赏的艺术都是符合人类自身尺度的。同时艺术有高下雅俗之分,低俗的艺术不论怎样的包装自己都是低俗的艺术。
“不熟悉本身却成了那些价值来源中的一种:栩栩如生的可辨认的价值、不可思议的神奇价值、移情的价值。对于传统绘画,人们以认知和看待画外的事物一样的方式和认知来看待画中的事物——艺术与生活之间没有任何不连续性。而有教养的观众观看毕加索作品发现的最终价值,却来自第二次活动。是对由画作的造型价值所带来的直接印象进行反思的结果。只有在此之后,可辨认性、神奇性和移情性等才得以进入。它们不是直接地或外在地呈现在毕加索的画作之中的,而是必须由敏锐的观众在对造型品质作出充分的反应滞后投射进画面。它们属于反思的效果。相反,在传统画作中,反思效果早已内在于画面,早已为观众无需反思的享受做好了准备。毕加索画的是原因,其他人画的是结果。传统绘画为观众事先消化了艺术,免去了它们的努力,为它们提供了获得愉快的捷径,从而绕开了对欣赏真正的艺术来说必然是十分困难的道路。”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格林伯格明显的对于立体主义的推崇,对传统绘画方式的批判。当然他也承认传统绘画方式有其自身的艺术性,但是他认为那是较低层次的艺术,是不具有“反思性”的艺术,是没法深入探究的艺术。当然这种观点在如今看来有失公允,或者说有些偏激,但是欣赏任何的文艺作品都不能脱离其语境。那么看这篇文章,我们一方面要与如今所对照,也要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如今的现代艺术比本文所写时要完善的多。现在的艺术是多种风格并存的,因此我们认为学院派绘画与抽象绘画并无高下。但是在他们那个时代,艺术的发展进入了困境。格林伯格在前文叙述了大段文化发展的处境。他认为当时的文化发展需要突破,以往的文化继续发展下去就是“亚历山大主义”:真正的问题被弃之不顾,创造性活动渐渐萎缩为专门处理宵小形式细节的技术,而所有重大问题都由老大师门留下来的先例加以解决。而传统艺术正是亚历山大主义的代表。而以毕加索为代表的艺术家门的探索是前卫艺术的代表。而前卫艺术是不容易被公众所接受的,所以格林伯格说低俗艺术大行其道,而真正的艺术却不被接受。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格林伯格的心情,他认为毕加索等人的探索,是文化进步的表现,是进步的艺术,而不是拘泥于过去。历史也证明了,毕加索等人的探索确实是开创了新的艺术方向。正如他所说的“前卫艺术模仿艺术的过程,庸俗艺术模仿结果”。而不幸的是,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寻找结果,而不去探究去过程。因为探究拖成不仅需要学识的积累,还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三
“那些订购艺术品的人分配了各种艺术主题,而这些艺术品不像在资产阶级社会那样是为冒险投机而创作的。正因为其内容是预定的,艺术家们才有关注它们的媒介的自由。他不需要成为哲学家或空想家,只需成为一个受益人。只要在什么是最有价值的艺术主题上观点一致,那么艺术家就没有必要在其‘内容’方面力求原创性和创造性,从而能全力以赴处理形式问题。……只有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个人化的处理手法才合法化,但仍需被保持在一望而知和普遍可辨识的范围内。只有到了伦勃朗,‘孤独’的艺术家才开始出现,当然这是一种艺术家的孤独。”
以往的艺术家,不需要关注自己所画的内容是什么,因为它们的雇主会给他们主题,他们只需要关注于自己的技法,让那个主题达到尽善尽美便可以,当时的胜利就是在对于现实的模仿方面尽可能地真实。当然,当时的公众文化水平也不足以支撑“孤独”的艺术家出现。
“当艺术所模仿地现实甚至不再大体上温和普通人所认知地那个现实地时候,艺术成了阳春白雪这一点才成为陈词滥调。”
当艺术变成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时候,便不能被普通人所接受。
四
“前卫艺术和前卫文学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因为它们太富有批判性,而是因为它们太‘纯洁’,以至于无法有效地在其中注入宣传煽动的内容,而庸俗艺术却特别擅长此道。要是官方文化高于普通大众的文化,那就会出现孤立的危险。”
庸俗艺术是国家的一种统治手段,由于庸俗艺术易于被粉饰,且容易被大众人民所接受。并不是官方选择了庸俗艺术,而是因为普通民众选择了庸俗艺术作为他们的文化。如果说普通民众越来越倾向于前卫艺术,那么国家也会毫不犹豫的推崇和鼓励前卫艺术,即使前卫艺术。统治者们不会在乎艺术是否纯洁还是具有批判性,艺术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工具。在这里格林伯格举了纳粹的例子,它认为即使纳粹中有些长官青睐前卫艺术,但是在大众文化方面还是推举庸俗艺术。
人人对于美和创造都有渴望,但是由于现实原因,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欣赏前卫艺术,那么大众对于庸俗艺术的依赖就可以被理解了。
“腐朽的资本主义发现,任何尚有能力生产的东西,不管其品质如何,对它自身的存在都将是一种不可避免地威胁。文化中的先进性不亚于科学与工业中的先进性,必然会腐蚀使其成为可能的那个社会本身。这里,正如在今天的其他问题上,有必要逐字逐句地引用马克思地话。如今,我们不再将一种新文化寄希望于社会主义——一旦我们真的拥有了社会主义,这种新文化似乎必然就会出现。如今,我们面向社会主义,只是由于它尚有可能保存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活的文化。”
文末这段话与本文开始相呼应。腐朽的资本主义所诞生的前卫文化,任其自由发展下去,终将会推翻资本主义。历史也向我们证明,文化中的先进性不仅不亚于科学的先进性,甚至更能推进历史的进步。最后引用马克思的话表明,社会主义可能并不会带来新的文化,而是可以无差别的保存我们现有的活的文化。这里就可以看出格林伯格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推崇。他认为资本主义是腐朽的、落后的,资本主义的存在是对于现有文化的破坏,因为资本的介入会让活的文化陷入死亡,但是这又会刺激前卫文化的产生,因为“一个社会当它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不能证明其独特的形态是不可避免地时候,就会打破艺术家与作家们赖以与其观众交流的既定观念”。资本主义在本质上不允许前卫文化存在,因为前卫文化会对于资本的统治造成威胁,这就陷入了一种矛盾,而如今的社会在这种矛盾之中达到一种平衡:一方面庸俗艺术大行其道,另一方面资本投资的“前卫艺术”掩盖了前卫文化的真面目。至于未来的发展,个人相信资本主义终将被取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