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道德经注释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016-08-18 16:45:55)
标签:
道德经人性本善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 |
分类: 道德经注释 |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注释】大道废,有仁义:
道被废弃,才有所谓的“仁义”产生。这并不是说人可以不仁不义,只是说,在“大道”之中,人自然仁义,那是真仁义。至于由学习、训练得来的仁义,那就有模拟的成分,同自然而有的真仁义比较起来它就差一点次一级了。智慧:智巧、心术、心机。
按:“智慧出,有大伪”;郭店简本无此句,大概在战国中后期所增。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释】六亲:父母、兄弟、妻子,这里泛指亲属关系。
家庭亲属不和睦,才有了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了所谓的忠臣。陈柱说:“太平之世,安有忠臣?安乐之家,岂有孝子?然则睹忠臣之可贵,必国之昏乱矣;睹孝子之可贵,必其家有不和矣。然则知仁义之可贵,则天下必不仁义者矣;是犹鱼知水之可贵,则必已有失水之患者矣。”
【意译】
淳朴的大道颓废了,才有了所谓的仁义;
奸诈的机心出现了,方产生严重的虚伪;
家庭亲属不和睦,才显示出孝与慈;
国家陷于昏乱,才有了所谓的忠臣。
【漫谈】
本章老子通过罗列了仁义、孝慈、忠臣这些价值观在一个社会被倡导与崇尚,反证了大道的重要。
大道废,有仁义。这句话充分展示了老子的辩证思想:当整个社会大道兴盛时,人们的行为准则自然而然是仁义这些东西,故没有倡导仁义的必要。老子认为,某种道德行为的倡导、表彰,正是这个社会缺乏它(譬如今天对所谓无私精神的倡导与表彰,对不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者的表彰,都是由于在现实中这类东西太少的缘故),而该道德行为缺乏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大道颓废了。
老子是体道圣人,深明矛盾的对立转化规律,矛盾着的双方是互相对立、互相依存的,只强调一个方面,矛盾必然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一个社会越提倡什么,说明这个社会就缺少什么,说明这个社会提倡的对立面已相当严重了。如果要想实现自身所需要的,就是消灭或减少其对立面的出现。脱离了大道而强调仁义,就会出现不仁不义。人们赞美仁义,渴求孝慈,是因为身处大道废驰、社会纷乱、人性贪婪的时代。如果社会本身就是至纯至朴的,人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仁义、孝慈还有谁会强调呢?就象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他不会去感激良医;不是痛不欲生,他不会渴求杜冷丁;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用不着寻求外来刺激。本章老子想要阐明的是,舍大道而强调仁义、孝慈,是舍本取末、背道而驰。仁义、孝慈虽不失为一付治世良药,但它治标不治本。老子谈道论德,是要求人们树立合乎道的思想观念,通过自身实践把握世界的本质规律,用来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自我与真我之间的矛盾。
【漫谈】
本章实际上涉及了一个哲学命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已经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话题。老子认为人性本善。现代科学家也佐证了老子的观点。
据美联社报道,在一个实验中,科学家手里的衣服夹子掉地上了。他不用担心,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会过去帮他捡起来,并且还给他。这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仅有18个月大的孩子也具有帮助他人的无私品质和能力。德国一家人类进化研究所致力于寻找人类大脑发育的过程,以及人类协作精神产生的源泉。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一群婴儿面对各种环境时如何反应协作。他们意外地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心理学研究员每天在一群刚刚会爬的婴儿面前作简单的动作,比如用夹子挂毛巾,把书垒成堆。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员会故意笨手笨脚地搞砸这些最简单的任务。比如把夹子掉了,或把书堆碰倒了。此时实验室24个婴儿在几秒钟之内,同时都表现出要帮忙的意思。
根据研究录像,一个裹着尿布的婴儿看看研究员的脸色,又看看掉在地上的夹子,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手脚并用地爬过来,抓起夹子,推到研究员脚边。看起来急切的要把夹子递给研究员。婴儿都表现出同样的热诚,似乎非常愿意帮助笨手笨脚的研究员。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员从来不主动要求婴儿帮助他,也不说“谢谢”之类的话。因为如果做出感谢等表示,很容易改变研究的初衷,使婴儿在帮助人的同时期望回报。所以整个研究中,婴儿完全展现了真实的利他主义精神,助人而不图回报。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证明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负责该项研究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进化研究所的研究员沃内克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人类利他主义天性的研究成果。沃内克说,这项研究通过观察人脑复杂的发育过程,揭示出人类“利他主义和合作精神”是如何产生。
沃内克提出,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婴儿大脑发育出足够的认知能力,可以判断别人的真实意图。第二,婴儿发展出“亲社会倾向”,渴望融入社会。一般来说,婴儿到18个月大甚至更早就会具备这两个条件,拥有了助人为乐的品质。
不过沃内克补充道,婴儿助人为乐是有条件的。婴儿们会判断人们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在实验中,如果研究员故意把书碰倒,把夹子丢到地上,婴儿们通常不会伸出援手。
在人类社会中,研究者处处可以找到人性本善的证据。人们为慈善机构捐款,尽力保护环境,在地铁上为老人让座。这些行为除了获得自我满足感,通常不会有任何实质回报。可见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人人皆有恻隐之心,有好善好德之心,有助人为乐之心,这是人的本性天良!违背本性而动,逆自然之道而行,只会活得越来越郁闷、道路越走越窄、离幸福越来越远。回归本性,道法自然才是我们人类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