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人才指数看区域发展沈抚示范区前9个月引来3000余名本科以上人才

今年4月,吕营离开了工作和生活多年的西安,带着他在3D打印材料方面的研发成果落户沈抚。
“之所以从西北到东北,选择沈抚示范区,看中的是这里的产业集聚优势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支撑。”吕营说。
吕营是山东人,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目前他与合作伙伴在示范区共同创办了沈阳五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他担任总经理,带领团队专门从事特种3D打印材料研发和航空航天复杂结构件的打印工艺创新,合作项目在今年的全省创新创业大赛上荣获了二等奖。谈到在沈抚示范区创业的感受时,吕营说:“沈抚示范区是人才创新之地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无论是人才鼓励政策还是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对人才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与企业接洽之后,我随即‘拎包入住’。”
近年来,沈抚示范区不断探索人才工作模式创新,将“人才指数”作为衡量高质量发展质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制定出台人才引进留住系列政策,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形成“学-引-育-用”全链条培育模式,全面释放人才高地效应。今年1至9月,沈抚示范区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才3130名,较上年增长62.3%。截至目前,示范区近年来共引进博士达74位,硕士1600余位,各层次人才数量增幅均达到历年同期最高水平。
沈抚示范区党建工作部负责人才工作的金宁介绍,“人才指数”的持续攀升,一方面源于示范区新兴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是近年来示范区在引才政策、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创新创业要素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优化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些人才资源的注入,也进一步为示范区改革创新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沈抚示范区蓬勃的发展态势正逐步构筑起“拦截”技术和人才外流的“堤坝”,也不断吸引着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回流”。沈抚示范区数字经济产业园C园负责人白欣卉就是从北上广一线城市“回流”辽宁的创业者之一。她曾在北京、上海工作创业多年,看到沈抚示范区数字经济产业的巨大潜力,她毅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这里,带领团队负责示范区数字经济产业园C园的运营,对这座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的圆环形建筑进行系统“重塑”,重点围绕网络信息安全、工业数字孪生等领域集聚产业生态,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白欣卉介绍说,沈抚示范区数字经济已经彰显出强大的吸引力,推动人才、技术、资金在这里不断集聚,相信会有更多人像我一样选择留在这里。如今,沈抚数字经济产业园C园的招商体系与项目引育已初具规模,建立起了“孵化器+产业园+基金”培育模式,并已成功引入了360东北区域总部等多个项目。
沈抚示范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人才指数”看的不单是数量上的增长,更注重人才结构和产业匹配度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沈抚示范区将继续聚焦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战略和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多元化、全方位做好引才、育才、留才,让人才服务于产业发展,服务于科技突破,服务于改革创新,培植集聚八方人才的“梧桐树”,搭建人才干事创业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