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晨光,蒙蒙细雨,和张老师进入她的班级,一起去听他们班实习教师讲授《梦回繁华》。
《梦回繁华》在说明文单元是最后一篇,是一篇自读说明文,主体内容清晰明了,简单易学。它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既描绘了北宋时期京城汴梁繁华而热闹的市井景象,又描绘了汴梁近郊清明时节优美的自然风光。如此恢弘的一幅画作,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容进行了讲解。文章第一自然段首先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接下来介绍了这幅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的动机,有了前面两段的铺垫,读者就对《清明上河图》所要表现的内容以及创作的主题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的3、4、5段,才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介绍,最后一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纵览全文,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中心非常突出,即强调了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梦回繁华”这一主题,为了凸显这个主题,作者没有从绘画技巧角度做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了出来。
在听实习老师讲这课之前,上周教研组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中已经听了刘老师和周老师讲授这一课,因此今天放在这里做同步评析。前面两位老师周老师和刘老师的课件制作精美,尤其是背景图片的选用更是古色古香给人穿越之感。在教学中采取的小标题也非常契合本文的教学情境,如周老师的在采取谈话法进入课文,理清字词后进入课文的重点--赏画。他分采用了:一、梦起--鉴画中技巧,二、梦起--赏画中繁华,三、背景--虚有其表的繁华,四、梦醒--解画中真情四个小标题解读课文,精致而巧妙地将课文分解开来,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同样的,刘老师也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过小标题更简洁:一、经济巅峰--文化盛事,二、繁华--梦中画影,三、画者心事谁人听,四、惆怅繁华梦里寻。这四个小标题也是很好的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作了一个清晰的梳理,学生在听课的时候能简明扼要的抓住重点,理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两位老师在梳理课文结构的同时对文章当中的说明方法也进行了罗列,并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在文章的某一部分使用说明方法,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老师们都对文章的语言进行了品味,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尤其是周老师的课堂结尾采用了几组古诗的整合,伴奏朗读,真正有一种梦回宋朝繁华都市之感,同时也有一种故国远去的悲凉。
重点评析一下实习老师的课,同时也是对自己从教生涯的一种反思。实习老师是来自西南大学的一名研究生,马上毕业即将进入我们学校工作。这位老师站在讲台上的模样让我想起了大学试讲时候自己的青涩与羞怯,彼时的我也看着讲台下听课的老师也和他一样手脚完全找不到地方放置,生怕自己教师的仪态不够端庄。课堂导入时,他展示了作为文学专业教师的深厚功底以及文史老师的广泛学识,详尽的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来源、整体内容,意义等。字词部分的讲解花了十分钟时间,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四分之一,进入课文的学习已经是二十分钟后的事情,整个课堂教学板书设计比较凌乱,甚至还有一些遗漏的地方,大概是过于紧张的缘故吧。新老师在一开始踏上讲台时,都恨不得把所知道的东西、凡是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东西都灌输给学生,这样以来,课文内容的发散与拓展做的比较好,但是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以及整体把握就会弱许多。这位老师在梳理内容时,穿插进许多课外新知识如如何写作,如何赏析一幅图画等,但对教材的钻研较浅显,整个课听下来我和张老师都有同样的感受:一头雾水,抓不住重点,像打醉拳。学生方面,书上几乎没有笔记,因为根本没有梳理段落和整体内容。这样一来,虽然学生能够掌握一些课外常识,看似是与新课改倡导的创新教学一致,但实质却是背离教材,远离课堂了。
综上,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候因为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把控和细心钻研,往往会以课外知识和自身经历填充课堂的空白部分,短期内会让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引起共鸣,但真正经历了单元或者学期测试后,新教师在这方面会元气大伤,因为毕竟素质教育的理念下采取的考核方式依旧是应试。而老教师在教学当中则更加注重课堂知识点的掌握,能够做到收放自如,长文短教,短文深教。
漫漫教学路,且行且反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