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设计出自己的最小可行性产品

标签:
产品企业设计需求新技术 |
分类: 个人经验 |
如今,不管是企业研发新产品,还是个人或团队进行创业时,应如何来设计自己的产品,保证设计出的产品是符合客户实际需求的呢?答案是“最小可行性产品”。
如何来设计企业的最小可行性产品,一是用创新思维在与客户的互动中完善产品;二是利用新技术。
首先,什么是“最小可行性产品”呢?
大家知道,一个传统的商业模式始于一个商业计划:详细描述可能的机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该计划提出的解决方案。这个计划一般包括对收入、利润及现金流的5年预测。但是,只有在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投入后,才能得到足够的客户反馈。此时再去调整产品设计,往往已经太晚了。而核心思想是“最小可行性产品”的商业计划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模式,它是先建立一个产品雏形。然后将它推向市场后,根据客户反馈来改进它。它强调市场测试而不是细致的筹划;强调顾客反馈而不是自我的直觉;强调反复的设计和改进而不是前期大而全的产品研发。这就能确保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而不是企业自己的主观臆想。比如说,在建筑行业,建一座房子之前,必先搭一个模型,这就是“最小可行性产品”。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之下,大部分商业计划是无法在和客户的初次接触后生存下来的。而那些最终成功的企业都是经历了很多失败,不停地从客户那里学习,以适应并改进自己初始的想法。目前,很多行业都在践行“最小可行性产品的理念”。比如说,在汽车行业,各汽车厂商时不时推出的概念车,就是想先看看客户的反馈。那么,在把“最小可行性产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如何测试顾客的反应呢?有四点:
1、尽快地将产品或概念传递给顾客以获取他们的反馈。
2、需要了解你的目标顾客在那里,以便有效地传递信息。
3、传递的信息应该是真实而不加修饰的。
4、在测试客户反馈时,可以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平台。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Dropbox是一家提供免费网络文件同步工具,在线存储服务的公司。当初Dropbox创始团队拿着创业点子去找风投时,遭到了风投的拒绝。当时团队还拿不出一个成形的产品,风投根本没有耐心听取团队的创意阐述。于是Dropbox团队灵机一动,做了一个三分钟的动画视频,将产品的功能特点以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然后将视频放到网上。结果,一天之内有了上万人给予反馈,表示对这个产品充满期待。当产品尚处概念阶段,Dropbox创业团队就将概念与潜在客户进行了分享。在之后的运营中,团队也不断根据客户的反馈来改进产品。如今,Dropbox已成为同类产品的翘楚。
第二个,硅谷有一家名为Pebble
Technology的创业公司,这家公司发明了一款兼容iPhone和Android
手机的Pebble智能手表,用户可以直接通过Pebble手表查看lOS设备中的iMessage短信,可以显示来电信息,也可以上网浏览,实时提醒你邮件、短信、微博和社交网络信息。为了测试市场反馈,Pebble
Technology公司将Pebble智能手机的描述放到了一个叫做KICKSTARTER的网站上。这个网站专门为创业公司提供产品测试平台,任何新产品,哪怕只有一个概念,都可以放到这个平台上做展示。Pebble
Technology公司随即收到了7万多客户的预订,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赚到了一千万美金。
其次,新技术为企业提供了开发新产品的机会
不管设计什么样的产品都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设计。但是,目前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市场上很多的产品已不能满足客户原有的需求。因此,挖掘新的客户需求并根据其不断改进产品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比如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变化,先到实体零售店选产品,然后在上网购买价格更低的同款产品。这就对传统零售店带来了冲击,所以,传统零售行业要想继续发展,首先得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对于零售行业来讲,消费者的需求不外乎三点:体验、便利、价格。电商就是利用便利和价格优势抢走了客户,而对于零售店而言,如果在便利和价格这两方面和电商比没有优势,就可以在体验和服务上下功夫,把体验和服务做得比电商好。
当然,新技术的发展除了提供更多的方法来解决客户的问题外,也给企业或者创业者创造了很多的商机。比如共享经济:每个人都有过剩的资源,如果把这这些资源租出去,不管对于提供资源的还是租户都是很有好处的,而科技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寻租成本,从而使得共享经济成为可能。企业有Airbnb等。再比如基于位置的营销:社会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及时获取当地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有Tripadvisor,携程网等。还比如大数据:在现代商业社会,对数据的获取是无处不在的。通过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获得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者深刻的洞见,更好的找到客户面临的问题。企业有IBM,谷歌等。
总之,不管是企业还是创业者,都得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来设计新产品。要善于利用科技的发展更好的发现客户的需求并想办法给予满意。
|
前一篇:4S店的客户服务管理
后一篇:浅谈营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