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中的“点染”手法简析

标签:
陈庆烈成都四中高分语文古诗鉴赏点染 |
分类: 高考语文 |
高考古诗中的“点染”手法简析
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清代的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就这一点看,渲染有似于衬托中的“旁衬”,又似于情景交融。如柳永《雨霖铃》上片末几句与过片几句——
这里两用点染手法。“去去”——走了又走,越走越远,这是点出正意,但“去去”比较模糊抽象,因此再连用三样景物加以渲染——“千里烟波”、“霭沉沉”、“楚天阔”,从而把“去去”化为具体的情景,通过这些渲染生动地状写渺茫的前途和黯淡的情怀。过片,先点出离别
首句“江南好”点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赞颂之意和向往之情。三、四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前三联构成多重渲染,以静动相映的画面“染”出一个清新、恬淡而幽静的“秋暝”意境,末联才“点”出诗的主旨——“王孙自可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碧云、黄叶、绿波、翠烟、青山、斜阳,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是“染”的写法。而“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离别之情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这里,点时加染,染中有点,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结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江枫”句以江枫萧瑟与渔火幽暗之景渲染乡愁旅思,染中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