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扫盲啦!教你看懂珠宝鉴定证书上的英文代码
(2014-09-12 14:12:28)
标签:
鉴定证书时尚珠宝涨知识靖明珠宝 |
分类: 珠宝杂谈 |
随着新科技的应用在宝石的美化上,宝石的优化处理
(Enhancements)已经是宝石学里一门不断变化的学问,同时也是现今从业人员贩卖珠宝与消费者消费时不得不面对的辨识挑战。
在宝石学里优化处理的英文是Enhancement,泛指除了宝石必要之抛光塑型外所有用来改变宝石原来颜色、干净度、坚固性、特殊现象及外观等等的手段。现今的宝石可以是同时经过一种以上的优化处理 (蓝色拓帕时就是采用辐射及加热两种处理手段改色)来改变宝石的本质或原貌。
无论是国际或国内在地鉴证机构所开立的鉴证报告书多使用英文书写,对于特定专业术语所代表的意义始终困扰着消费者!以下将一般鉴证书上常见对宝石优化处理的陈述用语及其代码表列简述如下,以帮助消费者在采购珠宝饰品时,对于自己所购买的珠宝有完全的认知。
在众多的宝石优化处理术里,有些处理术是可以恒久改变宝石的本质,有些则是暂时性的改变,而那些暂时性的改变会因为时间而回复改变前的样貌。因此认识各种处理术及处后结果变得很重要。
在国际的珠宝鉴证书上以英文字母"N″(Not Enhanced)表示宝石没有经过任何优化处理或者用来表示现阶段特定宝石没有被发现施以任何一种优化处理(例:榴石)。对于特定宝石通常都施以优化处理,但是处理过后的证据不明显以致于不易证明,通常会认定这类宝石是经过优化处理,而以英文字"E″(Normally Enhanced)表示。
除了上述两个常见英文代码代表特定意义外,对于明确可以证明特定宝石经过何种优化处理,会有专业语词及代码表示 ,以下以英文字母先后顺序排列解说:
B—— (Bleaching 漂白) 或 B货 ("B jade″或"impregnation jadeite jade″)
以光或热再加上特定化学药剂对某些宝石施以漂白处理以达到改变宝石色深的目的,最常施以漂白处理的宝石是珍珠。
B货是专门用来形容经过漂白处理的翡翠硬玉。有的是漂白处理后再加以灌注处理,灌注处理是将腊、树脂或塑料等外来物质注入翡翠硬玉破口、缝隙中用来强化翡翠硬玉的坚固性。在鉴证报告书上会用"B jade″或"impregnation jadeite jade″形容。
C——(Coating 覆膜)
(The coating prevents determination of the color of the base material)
当我们说宝石的覆膜处理时,指的是在宝石的表面涂上有色物质〈譬如:指甲油〉以改变宝石原来的颜色。举例来说一个颜色很淡的绿色绿柱石〈Beryl〉加以覆膜处理使其颜色呈中等色深足以冒充价昂的祖母绿。对这种绿柱石我们称为"Color coated beryl″,或者当你看见报告书上注明"the coating prevents determination of the color of the base material″这段文字都表示是覆膜处理。
D——(Dyeing 染色)
(evidence of color and clarity enhancement is present);而对于经过染色的玉则以(dyed jadeite jade)表示。
基本上染色处理是将有色物质透过浸泡或灌注方式渗入宝石的裂缝中,如此不但改变宝石原来的颜色也可以改善宝石的"视觉净度″。如果一个宝石经过染色处理,鉴定报告书上会以如下的文字说明" evidence of color and clarity enhancement is present″;而对于经过染色的玉则以"dyed jadeite jade″表示。在台湾的珠宝市场对于染色的玉石〈翡翠〉则以C货统称。
F——(Filling;Fracture Filling;Filled Diamond;破洞填充 Cavity Filling)
(Foreign material is present in surface cavities 或Clarity Enhancement)
最常被施以填充处理的宝石当属钻石〈Diamond〉、红宝〈Ruby〉及祖母绿〈Emerald〉,填充处理是从触及宝石表面的裂缝〈Fracture〉或雷射洞灌注与被填充宝石折光率相近之玻璃、树脂等物质以使经过填充后的裂缝较填充前不明显,以达到提升宝石"视觉净度″的目的,使被填充宝石看起来较填充前干净以达到容易销售的目的。
举凡"填充钻石″〈Filled Diamond〉,"Clarity enhancement″都是表示宝石经过填充处理。除了上述钻石及祖母绿外,填充处理也偶见发生在电气石〈Tourmaline〉、紫水晶〈Amethyst〉、以及丹泉石〈Tanzanite〉。
破洞填充不同于裂缝填充在于破洞完全在宝石表面且破口较大,施以破洞填充主要因素之一在增加宝石的重量以卖得高价,而最常见的破口填充宝石当属红宝石。在鉴证报告书的备注栏上记载"Foreign material is present in surface cavities″就是破口填充的意思。
Fh——(Flux Healing助溶剂裂缝愈合)
加热处理时会有助溶剂的残留物质残留在宝石的裂缝中将裂缝充填。有些鉴证机构在自家鉴证报告书会注明自己的专有英文代码所代表的意思,举例GRS所开立的鉴证书用H(a)表示热处理可见微量残留物质,H(b)表示热处理可见少量残留物质,以此类推。
H——(Heating 加热处理)
(Evidence of heat treatment is present)
热处理是将宝石经过控温加热及降温诱发宝石内的致色元素以改善宝石的透明度、颜色、特殊现象〈星石现象等〉或者除去、改变某些内含物以达到改善视觉净度的目的。目前珠宝市场里普遍经过热处理的宝石有蓝宝石、黄宝石、红宝石、海水蓝宝〈Aquamarine〉、紫水晶、黄水晶、玉以及琥珀等等。
热处理如此广泛的被使用是因为可以使宝石更美丽更吸引人,然而因为热处理的稳定性很好,所以宝石可以永保处理过后的结果而不变,已经普遍被珠宝业界及消费者接受。当宝石被侦测出是经过热处理者,在其鉴证报告书中应载明下列文字"经过热处理″(Evidence of heat treatment is present)。但是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经过热处理的琥珀,会用英文"Sun Spangles″来表示,因为琥珀特有内含物sun spangles〈这是一种形似圆盘状的破裂物〉是因为加热再急速冷却造成内部爆裂而形成的。
I——(Impregnation灌注处理)
灌注处理用在翡翠硬玉上会以B货形容。如果是将腊、树脂或塑料等外来物质注入其它宝石的破口、缝隙中以改变宝石的结构及外观,我们称这处理术为灌注处理。此方式使用在孔隙结构松软的土耳其石〈Turquoise〉已行有经年了,有时也使用在蛋白石〈Opal〉上。
L——(Lasering雷射处理)
雷射处理通常用来改变宝石内含物,钻石常见使用雷射处理淡化深色碳元素内含物。
O——(Oiling 浸油或泡油处理)
宝石本身因为裂缝过多影响视觉外观,施以泡油处理让无色油脂沁入宝石裂缝,使得宝石看起来比较干净。最常见使用泡油处理的宝石是祖母绿。有些国际鉴定单位并不会明确以Oiling表示,而会以Minor Treatment等含糊字眼替代。
R——(Irradiation 辐射处理)
辐射处理通常伴随着加热处理改变宝石的颜色,最常见使用此处理方式的宝石首推蓝色拓帕石。
U——Bulk Diffusion
(Diffusion- treat Nature Ruby or Sapphire) 或是(Diffusion-treat Synthetic Ruby or Sapphire)
在台湾的业界普遍以"二度烧″来称呼扩散处理,商业上被大量处以扩散处理的宝石当属刚玉〈Corundum〉种类之下的红、蓝宝石。扩散处理是将造成颜色的化学元素〈红宝石是铬和铁、蓝宝石是钛和铁〉与已经切磨好的"无色″刚玉裸石一起经由控温加热,使得上述化学元素得以渗入无色刚玉的表层而成为红色或蓝色。如此原本毫无商业价值的无色刚玉摇身一变成为价值昂贵的"红″或"蓝″宝石了。
扩散处理不同于热处理在于其颜色形成的化学元素是外加的,以至于颜色仅渗入宝石表层约0.05mm浅。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仅使用在"天然″刚玉,更同时也使用在合成石上。鉴证报告书对于经过扩散处理的红、蓝宝石的记载是"扩散处理″(Diffusion- treat Nature Ruby or Sapphire) 或是(Diffusion-treat Synthetic Ruby or Sapphire)。
公元两千年前后这种俗称二度烧的处理技术又更进一步,新的扩散处理叫做深层扩散处理,英文名称是Bulk Diffusion。
W——(Waxing上腊处理)
翡翠硬玉是最常使用上腊处理的宝石之一,上腊的目的是填平宝石表面自然生成的细小毛细孔以达到改善外观的视觉效果。
另外一个专门应用在琥珀的处理术是再制 〈Reconstruction〉,再制的过程是将各种体积较小的同种物质或近似物质一起经加热、加压的过程,制成一个新的且较大的制成品。鉴定报告书以" reconstruction amber″加上说明。
处理术的日新月异,无论是珠宝从业人员或消费者都有必要知道最新的处理术及对宝石的影响以保护自身的消费。个别的鉴定机构有自己的代码代表特定处理方式,通常在鉴证书上会备注说明,消费者只要多一份用心就可以保障自己。
在宝石学里优化处理的英文是Enhancement,泛指除了宝石必要之抛光塑型外所有用来改变宝石原来颜色、干净度、坚固性、特殊现象及外观等等的手段。现今的宝石可以是同时经过一种以上的优化处理 (蓝色拓帕时就是采用辐射及加热两种处理手段改色)来改变宝石的本质或原貌。
无论是国际或国内在地鉴证机构所开立的鉴证报告书多使用英文书写,对于特定专业术语所代表的意义始终困扰着消费者!以下将一般鉴证书上常见对宝石优化处理的陈述用语及其代码表列简述如下,以帮助消费者在采购珠宝饰品时,对于自己所购买的珠宝有完全的认知。
在众多的宝石优化处理术里,有些处理术是可以恒久改变宝石的本质,有些则是暂时性的改变,而那些暂时性的改变会因为时间而回复改变前的样貌。因此认识各种处理术及处后结果变得很重要。
在国际的珠宝鉴证书上以英文字母"N″(Not Enhanced)表示宝石没有经过任何优化处理或者用来表示现阶段特定宝石没有被发现施以任何一种优化处理(例:榴石)。对于特定宝石通常都施以优化处理,但是处理过后的证据不明显以致于不易证明,通常会认定这类宝石是经过优化处理,而以英文字"E″(Normally Enhanced)表示。
除了上述两个常见英文代码代表特定意义外,对于明确可以证明特定宝石经过何种优化处理,会有专业语词及代码表示 ,以下以英文字母先后顺序排列解说:
B—— (Bleaching 漂白) 或 B货 ("B jade″或"impregnation jadeite jade″)
以光或热再加上特定化学药剂对某些宝石施以漂白处理以达到改变宝石色深的目的,最常施以漂白处理的宝石是珍珠。
B货是专门用来形容经过漂白处理的翡翠硬玉。有的是漂白处理后再加以灌注处理,灌注处理是将腊、树脂或塑料等外来物质注入翡翠硬玉破口、缝隙中用来强化翡翠硬玉的坚固性。在鉴证报告书上会用"B jade″或"impregnation jadeite jade″形容。
C——(Coating 覆膜)
(The coating prevents determination of the color of the base material)
当我们说宝石的覆膜处理时,指的是在宝石的表面涂上有色物质〈譬如:指甲油〉以改变宝石原来的颜色。举例来说一个颜色很淡的绿色绿柱石〈Beryl〉加以覆膜处理使其颜色呈中等色深足以冒充价昂的祖母绿。对这种绿柱石我们称为"Color coated beryl″,或者当你看见报告书上注明"the coating prevents determination of the color of the base material″这段文字都表示是覆膜处理。
D——(Dyeing 染色)
(evidence of color and clarity enhancement is present);而对于经过染色的玉则以(dyed jadeite jade)表示。
基本上染色处理是将有色物质透过浸泡或灌注方式渗入宝石的裂缝中,如此不但改变宝石原来的颜色也可以改善宝石的"视觉净度″。如果一个宝石经过染色处理,鉴定报告书上会以如下的文字说明" evidence of color and clarity enhancement is present″;而对于经过染色的玉则以"dyed jadeite jade″表示。在台湾的珠宝市场对于染色的玉石〈翡翠〉则以C货统称。
F——(Filling;Fracture Filling;Filled Diamond;破洞填充 Cavity Filling)
(Foreign material is present in surface cavities 或Clarity Enhancement)
最常被施以填充处理的宝石当属钻石〈Diamond〉、红宝〈Ruby〉及祖母绿〈Emerald〉,填充处理是从触及宝石表面的裂缝〈Fracture〉或雷射洞灌注与被填充宝石折光率相近之玻璃、树脂等物质以使经过填充后的裂缝较填充前不明显,以达到提升宝石"视觉净度″的目的,使被填充宝石看起来较填充前干净以达到容易销售的目的。
举凡"填充钻石″〈Filled Diamond〉,"Clarity enhancement″都是表示宝石经过填充处理。除了上述钻石及祖母绿外,填充处理也偶见发生在电气石〈Tourmaline〉、紫水晶〈Amethyst〉、以及丹泉石〈Tanzanite〉。
破洞填充不同于裂缝填充在于破洞完全在宝石表面且破口较大,施以破洞填充主要因素之一在增加宝石的重量以卖得高价,而最常见的破口填充宝石当属红宝石。在鉴证报告书的备注栏上记载"Foreign material is present in surface cavities″就是破口填充的意思。
Fh——(Flux Healing助溶剂裂缝愈合)
加热处理时会有助溶剂的残留物质残留在宝石的裂缝中将裂缝充填。有些鉴证机构在自家鉴证报告书会注明自己的专有英文代码所代表的意思,举例GRS所开立的鉴证书用H(a)表示热处理可见微量残留物质,H(b)表示热处理可见少量残留物质,以此类推。
H——(Heating 加热处理)
(Evidence of heat treatment is present)
热处理是将宝石经过控温加热及降温诱发宝石内的致色元素以改善宝石的透明度、颜色、特殊现象〈星石现象等〉或者除去、改变某些内含物以达到改善视觉净度的目的。目前珠宝市场里普遍经过热处理的宝石有蓝宝石、黄宝石、红宝石、海水蓝宝〈Aquamarine〉、紫水晶、黄水晶、玉以及琥珀等等。
热处理如此广泛的被使用是因为可以使宝石更美丽更吸引人,然而因为热处理的稳定性很好,所以宝石可以永保处理过后的结果而不变,已经普遍被珠宝业界及消费者接受。当宝石被侦测出是经过热处理者,在其鉴证报告书中应载明下列文字"经过热处理″(Evidence of heat treatment is present)。但是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经过热处理的琥珀,会用英文"Sun Spangles″来表示,因为琥珀特有内含物sun spangles〈这是一种形似圆盘状的破裂物〉是因为加热再急速冷却造成内部爆裂而形成的。
I——(Impregnation灌注处理)
灌注处理用在翡翠硬玉上会以B货形容。如果是将腊、树脂或塑料等外来物质注入其它宝石的破口、缝隙中以改变宝石的结构及外观,我们称这处理术为灌注处理。此方式使用在孔隙结构松软的土耳其石〈Turquoise〉已行有经年了,有时也使用在蛋白石〈Opal〉上。
L——(Lasering雷射处理)
雷射处理通常用来改变宝石内含物,钻石常见使用雷射处理淡化深色碳元素内含物。
O——(Oiling 浸油或泡油处理)
宝石本身因为裂缝过多影响视觉外观,施以泡油处理让无色油脂沁入宝石裂缝,使得宝石看起来比较干净。最常见使用泡油处理的宝石是祖母绿。有些国际鉴定单位并不会明确以Oiling表示,而会以Minor Treatment等含糊字眼替代。
R——(Irradiation 辐射处理)
辐射处理通常伴随着加热处理改变宝石的颜色,最常见使用此处理方式的宝石首推蓝色拓帕石。
U——Bulk Diffusion
(Diffusion- treat Nature Ruby or Sapphire) 或是(Diffusion-treat Synthetic Ruby or Sapphire)
在台湾的业界普遍以"二度烧″来称呼扩散处理,商业上被大量处以扩散处理的宝石当属刚玉〈Corundum〉种类之下的红、蓝宝石。扩散处理是将造成颜色的化学元素〈红宝石是铬和铁、蓝宝石是钛和铁〉与已经切磨好的"无色″刚玉裸石一起经由控温加热,使得上述化学元素得以渗入无色刚玉的表层而成为红色或蓝色。如此原本毫无商业价值的无色刚玉摇身一变成为价值昂贵的"红″或"蓝″宝石了。
扩散处理不同于热处理在于其颜色形成的化学元素是外加的,以至于颜色仅渗入宝石表层约0.05mm浅。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仅使用在"天然″刚玉,更同时也使用在合成石上。鉴证报告书对于经过扩散处理的红、蓝宝石的记载是"扩散处理″(Diffusion- treat Nature Ruby or Sapphire) 或是(Diffusion-treat Synthetic Ruby or Sapphire)。
公元两千年前后这种俗称二度烧的处理技术又更进一步,新的扩散处理叫做深层扩散处理,英文名称是Bulk Diffusion。
W——(Waxing上腊处理)
翡翠硬玉是最常使用上腊处理的宝石之一,上腊的目的是填平宝石表面自然生成的细小毛细孔以达到改善外观的视觉效果。
另外一个专门应用在琥珀的处理术是再制 〈Reconstruction〉,再制的过程是将各种体积较小的同种物质或近似物质一起经加热、加压的过程,制成一个新的且较大的制成品。鉴定报告书以" reconstruction amber″加上说明。
处理术的日新月异,无论是珠宝从业人员或消费者都有必要知道最新的处理术及对宝石的影响以保护自身的消费。个别的鉴定机构有自己的代码代表特定处理方式,通常在鉴证书上会备注说明,消费者只要多一份用心就可以保障自己。
前一篇:小心!你的朋友随时都会出卖你
后一篇:201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