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美好时光大多难忘,而在难忘的时光里,大多是童年做的与众不同的事情。那些特别的事情,形成特别的记忆,成为童年里特别的声响。
在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本书时,我带着孩子们朗读书中《窃读记》这一篇。这原来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篇课文,后来删除了。但我仍旧对这篇课文的“窃读”描写留有深刻的印象,无论是躲在大人旁边悄悄读,还是下雨天盼雨大一些,这样可以在书店久留继续读,这些场面描写和感受,是读书人彼此惺惺相惜、可以感同身受的一种感受。
我借用文章的第一段来教孩子们“反衬”的手法。原文的第一段是这样的:“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忽忽地从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孩子们仿写道“出校门往右拐,迎着夏季的微风,闻着凤凰木的清香,我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路,目的地可不是小店,也不是超市,而是紧邻的丁当达书店”。
除了“反衬”的写法,孩子们在文中找到了大量描写“窃读”的心理描写。尤其是这两句:“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样的句子,这样的感受,人人在“窃读”(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读书)都会有这种心头滋味。
我问孩子们,你们有没有过这种经历:一本好看的书读到精彩处,但是夜已深,需要睡觉了。可整个人毫无睡意,心里心心念念的还是书中的内容,根本不想睡觉。那时候心里会不会盘算起各种小九九,比如拿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窃读”等。也或者是,自己读的书暂时未被家长同意,所以只能偷偷的读。“窃读”的经历大家有吗?我微笑道。话音刚落,孩子们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对爱阅读的人来说,这种事情估计常有。
我建议孩子们写自己的《窃读记》这篇文章时,请使用大量的心理描写,以烘托表现出这种既惧怕又快乐的窃读之味。
孩子们的写作因为是出于自身的真实经历,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那种悬着一颗心,像做贼似的偷偷读书,生怕被发现,或遭到了一声呵斥或被直接关灯,或被没收手电筒等,或者书籍被没收,尽管可能遭遇种种“艰险”。但没有什么可以拦阻孩子们迫切读完一本书的心愿。书中的情节就像一个抓手在不停挠痒痒,使得爱书之人为一本书的精彩描写而“铤而走险”去窃读。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经历,所获得的犒赏,有可能是两个黑眼圈,也有可能是读完书后的酣畅淋漓。总之,爱书之人觉得这是“值得的”。
后来《窃读记》的作文又发展出了《窃吃记》、《窃玩记》,既然和吃、玩有关,那么孩子们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兴趣写下去。老师建议——在写《窃读记》的时候,突出心理描写;在写《窃吃记》时,突出动作描写;在写《窃玩记》时,可以适当突出神态描写。这样,这个系列作文就有不同的特色突出。
也许,大凡别人叫你不要做一件什么事情,你偏偏去做,偷偷的做。这种“惊险”的窃读、窃吃、窃玩经历,让人回味无穷,在孩子们笔下一波三折,精彩呈现。
孩子们写的这组《窃读记》、《窃吃记》、《窃玩记》的作文系列,后来刊登在《知心姐姐》杂志上,受编辑好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