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一,市教科院的黄爱华老师到学校做了一场关于《思考力就是竞争力》的讲座。在讲座中,黄老师强调了关于培养学生深度思考,这是在培养学生现在与将来的竞争力。
在这样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时代,在这样人心容易焦灼的时代,在大量的非教学活动充斥校园掺和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培养一个人去深度思考,何其不易。不管是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都难度重重。
但正如黑暗中的一束光,卓越的深度思考会穿越重重的困难,将希望带到眼前,引领和促进人的真正发展。
黄老师讲了一段自己和朋友的对话,他和特级教师朱国荣一起在江苏扬州讲学,得知朱的女儿考取北京大学。于是有了下面的这段对话,引起大家对深度思考的关注。
黄:你的女儿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
朱:特别爱问为什么,她的问题经常让老师招架不住。
黄:她的问题从哪里来的?
朱:在我们的启发指引下,由浅问慢慢到深问。
黄:老师不能给答案的时候,孩子怎么办?
朱:她会自己去研究,形成了研究的宽度和深度。
话至此,我们了解到,刨根问底和追根溯源,带来一个孩子、一个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深层学习,促进个人的深层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思考力决定了竞争力。
接着,黄老师又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令人印象深刻。
一位年轻人找私教进行健身,一年里她一共遇到过6位教练,每位教练在给她上课之初都会询问她究竟想要怎样的身材,她的回答都是“维密的身材”。于是,前5位教练给出的策略都是与其他女性健身者相差无几的健身策略 :先减脂后塑形。
只有最后一位教练没有当即给出健身方案。
直到第二天,这位教练才跟她说:“我回去看了维密秀,仔细研究了维密的身材。我发现,她们并不仅仅是瘦,不是那种纸片人的瘦。相反,她们的身材非常立体,背部、肩部和腰部的曲线十分明显,有三个显著要素,分别是紧致、曲线感和力量感。所以,维密身材的本质就是紧致、曲线感与力量感的完美融合。如果要想拥有维密的身材,那就需要在完成减脂之后,着重完成这四处肌群的强化训练。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深度思考与有理有据的细致建议下,年轻人有了清晰的方向和明确的动力,并在其中受益。
深度思考,就是这样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力度不一样,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不一样。
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走入深度思考,黄老师建议老师的课堂教学提问要慎重,要精简,要有效。对于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并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力避琐碎的提问,探求高质量的提问。
英国教育家泰德雷格博士统计过,一个教师一生要提问100万个。这是英国教师的统计数据。若是在中国,数据估计还要翻倍增长。就在这100万个问题中,属于“教学管理”、“简单回忆”、“旧知回忆”的三类问题占80%以上,真正的“启发性提问”不足20%。
所以,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要加以考量。
备课时,要寻找发现文本的核心要素,提出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用那些具有统整性质的问题来整合教学,“牵住一个牛鼻子”进行教学,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入系统而深入的思考。课堂上要杜绝零散问题的堆积,以及漫无边际的琐碎提问。
热闹,是思考的大敌。提问过后,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琢磨质疑、组织语言、设计解决方法的时间。马上问,马上答,有可能回答仓促,有可能角度不全,有可能思考不够,还有可能造成浮躁心理。莫急,快快听,细细想,慢慢说。
也就是在静默沉思中,学生才能和文本真正接触,深入其间后再表达才真正有效。教师能够接受、欣赏、维持这样的课堂节奏,获益的就是学生了。朱光潜先生说的“慢慢走,欣赏啊”不知是否意即于此。
课堂教学不要贪多求全,好比沙漠打井,认准一个点,抓住一个或两个问题,深挖下去,才有可能找到水源。
对于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深挖一个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设计统整性问题:精妙文字的品评,言语表达的练习,写作方法的迁移等等,也可以是某一情境下的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
设计一个有质量的教学问题,考量着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功夫与着力。深入方能浅出。教师还是要反复研读文本,找到核心教学要素,以此进行有效教学。朴朴实实教语文,不多不少来提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可试一番,精简问题,研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相长,师生受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