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王乐芬老师导读《想赢的男孩》一书

(2017-06-01 12:47:58)
标签:

教育

文化

校园

分类: 培训学习

各位伙伴们,晚上好,我是王乐芬。此刻我正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出差的路上,但是跟大家相聚在这第八期,我觉得特别特别有意义。

我们不妨先把话题扯远一点儿,先跟大家聊聊我为什么选《想赢的男孩》这本书。这本书在2003年获得“朱迪·洛佩兹儿童文学奖”的银奖。国际大奖的背景,其实也就决定了,这是一本很有品质的书,是啊,叔本华说,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不要去读坏书。选对书很重要。

很有趣,上一期秀娟老师带大家共读的是《今天我想慢吞吞》。孩子们在快和慢上作了非常有趣而深刻的探讨。是的,快未必就是好,慢,也有独特的曼妙。那这一期我们的这本书叫《想赢的男孩》,它一定会引发我们对于输和赢的思索。

听王乐芬老师导读《想赢的男孩》一书

 如果有懂英文的老师,一定会发现这本书的原名叫《loser》。loser这个词本来的意义,是失败者,失意者,输家,或者用我们现在的话叫“屌丝”。那么为什么翻译到我们中国,编辑却把书名改成《想赢的男孩》呢?如果我们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失败者、失意者、输家”这些英文名字似乎更加意味深长,而且它本身就形成了一个话题。但是中国的阅读语境,对于这一类书名是没有好感的。谁愿意花那么多的精力去阅读失败者呢?可以说,这是一种中国本土化的改造。虽然丢了原题目的一点点意味,但并没有失去本意,反而显得更加亲切一些,温暖一些,也亮色一些。所以这就是书名上那个小小的英文单词的来由。

这些天,我也看到群里很多老师带着孩子,跟这本书初见面的时候做了许多很有趣的分享、猜测。老师们跟孩子们在聊在猜:想赢的男孩儿是谁?封面上这个男孩儿给你怎样的印象?那他有没有赢?我要为老师们的警觉、敏感点赞!

是啊,想赢那他最后赢了吗?想是一种期盼,赢是一种结果,是不是他一直期待着赢,但始终没有赢过呢,就让我们从封面开始随时跟书对话。因为我们不光是带着孩子阅读一个故事,更要培养他们阅读的眼光和阅读力,这很重要。

我们不妨去追问输和赢的关系。人们天生都是喜欢赢的,不管哪个人。因为赢总是跟掌声、兴奋、满足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输呢,却往往会感到挫败失落,甚至自卑自厌。但是,难道输和赢不是一体两面的吗?没有输哪来的赢?输和赢就像水和波,怎么才能把他们分离出来呢?而且,我们再想想,赢的会一直赢下去吗,输的就意味着一直输吗?

其实,输和赢是会转换的,这并不是一个奇迹,有大量大量的例子,咱们群里的都是四年级的老师。那么假如用人教版教材的老师,一定会刚刚带孩子学过一篇课文《全神贯注》。也许有的老师会跟孩子分享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儿他五岁上学,成绩越来越差,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罚站和同学们的嘲笑。九岁的时候他被迫转学。后来,他报考巴黎美术学院考了两年,都失败了,第三年,一个考官干脆在他的名字边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属浪费。”就这样他被大学永远拒之门外。但是,这个男孩儿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心爱的雕塑事业。后来他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像诗人但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就是雕刻巨匠——罗丹。

像这样的例子真的太多了,是啊,一段时间的输,一个很长时间的输。难道人生就是输了吗?如果一个人总是输,他就不能愉快地生活了吗?

比如。刚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班的部分孩子就问我:老师,那个辛可夫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他是一个低能儿吗?所以,这本书我觉得它非常特别。它关注的恰恰是一个总是输的孩子——唐诺德·辛可夫。他跟小时候的罗丹,有得一比,甚至更胜。你们看书中从头到尾,作者都几乎没有让辛可夫真正的扬眉吐气地赢过一次。

但是这本书真的是挑战阅读力的,它有难度。我建议大家至少读两遍。书中的大概情节和人物,我相信孩子们都能读得懂,但是我也相信。阅读这本书,一定会在很多地方。读的有些迷糊拿不准。这不怪孩子。因为我觉得造成这样一种阅读障碍是有原因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孩子们很少这样清楚地去注意一个像辛可夫这样的孩子。绝大部分的孩子初读这本书都认为自己比辛可夫要强。因为辛可夫身上似乎集中了所有的劣势。你看没上学前,辛可夫就总是输。不管是赛跑还是打嗝还是砸石头称体重,他统统都没有赢。上学以后,他输得就更明显了,学习上,他写字惨不忍睹,就得过地理大考唯一的优;运动上他踢足球是“盲脚客”,球队得冠军的那一次还是因为球撞到他的头才弹进了球门;四年级户外运动日他被人叫为废物,所以五年级的时候他被所有的对拒绝了;音乐上,他吹横笛会跑调,在军乐队练队形会把鼻子撞出血;他想交朋友。但邻居安德鲁也好,他自己选的那个。海克特·宾恩,最终都拒绝了他的友情。他还傻里傻气地不能够控制自己的大笑,甚至影响课堂。四五年级了,还要妈妈用小星星来奖励他。他想战胜自己对地下室火炉怪的害怕,又失败了。

第二,  这是很典型的现代形态的小说,它用的方法是:让故事讲述它自

,作者的观点极少暴露。它跟古典形态的小说不一样,辛可夫的一切故事都是自己在那里呈现不是被说,而是自说。就像舞台一样,在台上活动着的全部是戏剧中的人物,是他们自己的一种对话、纠结、编织故事。舞台上并没有站着一个类似于在小说中公开的出现,或隐形存在的,一个说者。假如再说得简单一点,也就是说在这本书中作者他是隐退的。他的叙述是一个很客观的一个角度。他并不直接告诉你我他怎么评判这个故事怎么评判里边的人。他只是把笔触深入到辛可夫的世界中去,用一种白描的精准而又细致的方式去刻画辛克夫和他周围的人的那些言行举止,但他基本上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让故事有了许多的不确定性,给四年级的孩子开拓了很多弹性的,但是可能可能他们还不一定抓得牢的那些模糊的空间和理解。

我们班那些心地柔软的孩子们说,作者怎么把所有的不好都集中在了辛可夫的身上,一个人总应该有一两方面擅长的吧,可辛可夫却没有。所以,要让孩子们深入地去体会一个处处失败的辛可夫的处境,是需要跟辛可夫的心灵世界打通一个通道的。

我们简单举个例子吧,比如第三章《想赢》中间有一段话:

谁能用石头砸中电线杆?
谁能吃下最多的纸杯蛋糕?
谁能最晚还不睡觉?
谁的体重最重?
谁打嗝打得最大声?
谁长得最高?
谁是第一……第一……第一?
谁?
谁?
谁?
打嗝、长个儿、投掷、跑步——每件事情都是一项竞赛,到处都有赢家。
我赢了!
我赢了!
我赢了!
在人行道上、在后院里、在巷子里、在游乐场里……到处都有赢家。
除了辛可夫以外。
辛可夫从来没赢过。
但是辛可夫没注意到这点,其他幼犬也没有注意到。
还没有。

 

这段话可太精彩了,大家不妨去读一读这段话。你看这一连串的密不透风的短语短句子真是太精准了,短短的一段话,把幼儿世界那种自觉和不自觉的比赛、小炫耀,把那小孩儿的那种总想赢。总想引人注目的那种迫切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输、赢在小孩的世界里就已经如影随形。

到处都有赢家,但是请注意。除了辛可夫之外,辛可夫从来没赢过。这貌似隐忍的描述,其实隐隐给全文奠定了基调。辛可夫总是输,他天生就跟别人有差距,不管是哪一方面。尤其是最后两句“但是辛可夫没注意到这点,其他幼犬也没有注意到,还没有。”假如你多读两遍,敏感的孩子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带有怜悯的一种预示。他只是现在还没有被发现,可他终究会被发现的。他在还不能清晰地感知别人的一个幼年时代,一直输一直输,但他还能够模模糊糊的马马虎虎地混着。不引起别人的注意。但总有一天他会被发现的。

像这样精彩绝伦的句子。这本书里太多了,我自己在读一二两遍的时候,我的书上真的是密密麻麻画满了线。我还把一些特别特别精彩的句子打到了我的笔记本上,太棒了,我觉得这些句子。但是我们的孩子往往是性急的。他总希望一路跳跃着去寻找那些奇妙的情节。可是,要是用这样的方式去阅读这本书,如果他碰到这些句子语段,不停下来沉静地咀嚼几遍的话。他就很难准确地感受到辛可夫的世界到底在发生什么,他也很难抓住作者的那种笔触里的情绪。是赞美还是平静,是夸赞还是怜悯。

当这本很有质感、也有挑战的书,进入我们的共读范畴,我们可以带着孩子读什么?怎么读?我想起王安忆老师的一个观点,她说:一部好的作品,拎起来可以是一句话。王老师在解读大文豪雨果的《悲惨世界》的时候,她就把这部巨著概括为一句话:这是一个人也就是冉·阿让的苦行苦修,这个人的修行不是在宗教场所,而是在世俗的人间,这个俗世,雨果就把它命名为悲惨世界。《想赢的男孩》,我们能不能也用一句话来把整个故事表述出来呢?我觉得那就是:男孩辛可夫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成长了。

我建议大家。深入地指导孩子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来给孩子搭几个平台。


一、自我监控:让目光在文字内部流连

按理说,一个人如果一直处在失败的状态,他生活的调子,应该是灰暗的。但是辛可夫不,尽管他遭遇了各种各样的输,但是他很少有负面的情绪。他自带阳光,它就像一个阳光瓶子,总是吸走生活中的各种阴暗。当然他的这种个性有天性的成分,更有他的家强大的包容和光源。那么我们怎么带孩子深入地走进这本书,走进这样一个他们很少留意似乎样样都输的孩子呢?

这本书,我建议孩子细细地读。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一种操作简便的阅读策略——自我监控。即将升入五年级的孩子,一览无余的阅读是给不了他们多少东西的。我们建议孩子拿一支铅笔在书上做些小记号。

听王乐芬老师导读《想赢的男孩》一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特别有意味的地方,画些线;特别赞叹的地方,打个星号;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出乎自己意料的地方,打个叹号;特别有感受的地方,还可以加点批注,一两个关键词,一个小句子,都可以。这本书是值得这样用心地去阅读的。这样读你才能打开一扇名叫辛可夫的门,真正地走到辛可夫的心坎儿里去。

听王乐芬老师导读《想赢的男孩》一书

你看,这是二十二十一面书上我的读书笔记,我们都看到发生在操场上的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我们也很清楚地读到。这个四年级的红发男生他其实是在戏弄辛可夫。他本来想用辛可夫的大吵大闹来取悦自己。可是辛可夫却以为他真的认错了自己的帽子,他甚至愿意割舍自己心爱的长颈鹿帽子。这份傻气,天真、可爱,我们可以从辛可夫的情绪变化里读得清清楚楚。

大笑,大乐——骄傲——呆呆——难过——那么开朗那么愉快……

他大笑大乐,然后很骄傲,再是呆呆地难过。然后他决定把帽子送给那个四年级男生的时候,那么开朗那么愉快。当我们看到辛可夫在细细的文字中间的那种情绪的变化,他的那份天真,可爱,善良,稚嫩一定会让你感到心里非常温暖。而那个红发男生的霸道和恶意,也一定会让人心生恼怒,从而产生更多的思索。

像这样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的习惯真的是要从三四年级开始要慢慢地引导他们去培养。当然这种习惯也因人而异,假如孩子觉得特别不习惯,会损伤自己的阅读乐趣的话,也可以放慢脚步。但是我认为我们终归还是要培养孩子的阅读眼光和发现意识的。让他们逐渐学会流连在文字的内部。也就是秀娟老师前一次说的“深耕”阅读。阅读好书,浏览十本不如精读一本。增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并不在于读的数量而在质量。

听王乐芬老师导读《想赢的男孩》一书

 读完一遍,孩子们有很多想法,他们发现了很多精妙的句子。他们对某些场景故事有很深刻的印象,他们还对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说像这个孩子他就说有些地方好像太深奥了,其实这确实是我们一部分孩子的心声,确实有的句子蛮难的。我们还会邀请家长一起读,请家长也来谈一谈自己对这本书的一些看法。

 

二、发现和推论:用心发现书中人物

辛可夫毫无疑问是这本书的超级主角。这个在书中显得平庸,甚至有缺陷的小孩儿。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却发现他好像一颗立体的水晶,他有很多个面在闪闪发光。就像是书封面上的那句话“谁都有一颗想赢的心,但不是谁都输得起。”而辛可夫,他就是一个输德起的孩子。“输得起”这三个字就像一束阳光,照亮了这本书中那么多那么多的故事。

    那么,辛可夫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是我们可孩子们面临的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鼓励孩子充分调动他们的眼力和智慧,去用心发现故事中的那些线索,来得出他们自己的推论。然后通过课堂,还有阅读单来分享他们的重要发现,厘清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地阅读。让孩子围绕着“辛可夫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去发现辛可夫,让孩子做了半堂课左右的探讨。然后孩子们就有越来越多的观点,他们发现辛可夫实在太丰富了——他很笨拙,他也很傻气,可是他也是顽皮的,比如说妈妈不让她戴着那个长颈鹿帽子,他偏要带是吧。他很善良,他很乐观,他大方,他充满了好奇,他愿意主动去接近别人等等等等。

 这些发现,当然需要孩子提出他们的依据,也就是发现文中的线索,你的推论是基于什么样的线索做出的判断呢,让孩子们这样反复去练习,发现和推论这样一个策略,当然在课堂上分享完以后,我们请孩子们做了一张小小的阅读单。我对阅读单的态度是要把它做得有意思,不要进行大量大量的练习,让孩子做得很累。但是要能够刺激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做这个事很好玩。

听王乐芬老师导读《想赢的男孩》一书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班级里的一种设计,老师们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自己的精彩的想法,不同的班会有不同的形式的阅读单。但建议大家就是尽量简洁,然后让孩子觉得我很喜欢这样做,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听王乐芬老师导读《想赢的男孩》一书

当然了,在用心发现辛可夫的同时。我们还会碰到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也还有很多很多的特色,辛可夫的故事里面,是不能缺少其他的角色的。所以我们也可以鼓励孩子为其他的人,选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人,来给他做一张角色名片。玩一玩角色猜猜猜或者人物猜猜猜的游戏。这是我们很久以前就开始玩的事情了,我记得在百班千人第二期……

你看。这只是我给孩子们提供的一个小小的参考,但是我们孩子自己在做的时候,他完全可以打破我的这样一些编排方式。有的孩子设计了书中人物的囧人囧事、相貌大爆料、经典语录,还有的设计了对人物的印象快递、好评差评、魅力指数,等等等等。然后让大家猜猜。他的这张角色名片是谁。那么让孩子在一种玩中完成了对人物的一种关注和分析。

 

 重读和整理:发现书中重要的安排

有了前两个层面低打底阅读和各种讨论游戏,这本书啊,其实已经基本上被孩子疏通结束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班级,比如说,有的老师觉得我刚刚开始做这种形式的阅读,那你到此为止也可以。但是我鼓励大家继续向腹地挺进。我们可以去关注故事的内部结构和编排形式。

小人物的故事不少,可为什么这一本去获得国际大奖呢?似乎一无是处的辛可夫成为一只阳光瓶子,他强大的内心来自何方?辛可夫一直在输,可为什么我们却觉得他越来越可爱,越来越可近。作者又是怎么去编织这个故事的?让它变得那么动人心魄。

我觉得这些问题学生是不会想的,但是老师却不防想一想。正如歌德说的“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却是一个秘密。”带着文学鉴赏的眼光,我们重新去发现这本书,我们就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秘密将展露出来。

1.主线的跌宕起伏:目录就是眼睛:

 

你看这本书,一共有三十章。

听王乐芬老师导读《想赢的男孩》一书

第一眼去看目录也好,还是读完了重新翻这个目录也好。你会发现目录其实就代表着辛可夫的成长心路。一眼扫去,一到九章中很多字眼分别是带给人温暖和光亮的,像“长大”呀,光明辽阔。“新朋友”,“冠军们”,都充斥了一种洋洋的喜气,一种无限的希望。但是从第十章到二十二章,我们能看到故事的基调在下降,逐渐逐渐的沉郁。很多次跳进我们的眼帘,“惨不忍睹”,“被发现了”,“无处可去”,“婴硬而多刺的东西”,“永远的边疆”。但是,末尾几章又有一种曙光再现星光永恒的感觉,“他自己”,他发现了一个怎样的自己?“星星都还在那儿”,那么光亮那么重要的东西一直都还在。全书最后以“辛可夫”来完结全文,似乎更有力量。

我们看到整本书的节奏是明亮——低回——然后再回到坚持、守望。是的,这就是作品的内部的脉络。如果说这个书名是这本书的心灵之窗的话,那个目录就是辛可夫的成长的心路。当孩子们刚刚拿到书的时候去关注书名看目录去猜测。然后到阅读中回头看看,去感受故事的那种内部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2.人物群和情节链的重要安排:

第二个我们还可以去发现书中还有很多的人物群和情节链的重要安排。

真实的生活总是有阳光,有风雨,有美丽有丑陋的,有欢笑,有泪水。小说的世界,正是作者用了现实的材料。创造出来的跟现实世界相仿的一个独立的世界,怎么才能够让辛可夫成为一个乐观坚强的阳光瓶子呢?作者必须精心安排那些重要的情节,重要的人物。他要给辛可夫去创造条件,让他去找到成长的力量,完成内心的强大。

所以,在对这本书又一次的阅读中,我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书中的这些重要的安排往往是成组,或者说成群出现的。我们梳理一下吧,作者大致安排了一些很重要的人物群体和情结链。

如辛可夫的重要家人,他的爸爸妈妈。还有他的妹妹波利,给了辛可夫多少的温暖和爱和包容。我们甚至可以断言:没有这样的重要的家人,辛可夫一定不会是这样的辛可夫。

我们还看到作者给辛可夫安排了重要的老师,孩子们发现一共有四位老师出现在他的小学阶段。当然,这四位老师有的是很有意思的,像那个有趣的米克斯小姐,还有他的四年级老师,孩子们印象非常非常深刻。但是也有一些确实让人感觉到给辛可夫带来很大的打击,比如说二年级的那位老师。但是这也是事实啊,不可能你碰到的每个老师都是你生命中的贵人。

再比如,孩子们还发现,作者给辛可夫安排了许多重要的同学或者说伙伴。但是我们也很遗憾地发现,他的那些同学,那些伙伴。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正成为他的朋友。不管是安德鲁还是海克特还是盖瑞宾恩,他们给了辛可夫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沮丧、打击,只是辛可夫没有把它放在心上而已。

除了这些,书中还安排了很多重要的他人。比如那个古怪的老婆婆,恰恰是在她那里,辛可夫心中那种“硬而多刺”的东西终于消失了。再比如那个才几岁大的小女孩克劳蒂亚。

当然,书中还安排了许多重要的情节链。像重要的几次比赛,重要的经历等等等等。这些重要的人和事,有的是给予辛可夫强大的正能量。有的却是另一股力。有取笑有侮辱也有全然地拒绝,但这恰恰是真实的生活。一颗心的成长与成熟是离不开这些多方面牵扯的正负能量的。所以我们完全在可以在课堂上跟孩子们一起去探讨作者安排了哪些重要的情节,重要的人物,让辛可夫找到成长的力量。

 

四、联结自我经验:廿年又见辛可夫

我们还可以打通阅读和写作的通道,联结想象和经验的世界,在这本书中好像辛可夫是没有真正的赢,注意我说的只是好像。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输和赢。哪怕全书最高潮的寻找克劳蒂亚吧,辛可夫在漆黑的雪夜找克劳蒂亚到凌晨一二点。但实际上克劳蒂亚早在八点就被找回家了。所以最后他的寻找其实已经变成了大家手忙脚乱的,人仰马翻地去寻找辛可夫。所以表面上看这一次寻找似乎还不算是赢。但是,这样一个一直在书中不气馁的成长起来的孩子。他的未来可能会是怎么样的呢?

书的前言说:“辛可夫会赢吗?总有一天他会的。总有一天你也会,我们的人生路,从小学的起跑线算起也还有很长很长。”虽然这好像是一碗鸡汤,但是我们要果断地干了它,我们想想罗丹吧,想想那个五岁还不会说话的王阳明吧,想想做出来一支又一支糟糕的小板凳的科学家吧,想想十三岁连三百字都背不出来被小偷大骂的曾国藩吧,辛可夫,也许成不了这些大人物,但是他照样可以用乐观和坚强活得有趣、丰富、阳光灿烂,这难道不是生命形态的另一种赢吗?

那么,假如二十年以后我们再见到辛可夫,他可能会是什么样?他会从事什么工作?会建设出怎样的生活?假如他儿时出现过的那些重要的伙伴,重要的他人也出现在二十年后他的故事里,他们又可能会是什么样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玩的事情,我们可以跟孩子们玩一玩“又见辛可夫”这种创意的想象。这是很挑战脑力和阅读力的。因为他们不能够重新造一个全新的辛可夫,他们一定要联结这个故事,让未来的辛可夫具有小时候的某些特质。同时,他还要调动自己的对社会的认知和想象,让辛可夫继续成长。

 

五、儿童哲思的唤醒:”“之思

如果放眼去看我们周边的世界。输、赢,赢、输,他们真的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孩子们也许会发现有一些输赢,它是小小的。比如一次扳手腕一次考试。有一些是大一点儿的,比如一次活动的评奖,一个重要机会的获得或淘汰。

有一些可能是长长的。比如多年学习以后有没有迈进心仪的大学的门槛儿。还有一些也许是隐秘的,它不那么直接,但它确实存在着。比如一个人整个儿的生活样态,他生命色调的明亮或是灰暗。输和赢真的是水和波,无法分离,你可以和别人比输赢,也可以和自己比,今天的你比昨天更努力,明天的你比今天更快乐,这不也是更深意义上的输赢吗?

 

我们班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共读这本书,很多家长都有很多的感受。来看看我们班一个叫蔡弘添孩子的妈妈的朋友圈吧。

听王乐芬老师导读《想赢的男孩》一书     听王乐芬老师导读《想赢的男孩》一书     听王乐芬老师导读《想赢的男孩》一书

她的朋友圈是我在514号的时候无意中看到的,然后也看到我们班有很多家长有很多的感慨,我特别欣赏他们家一家三口,他妈妈是中学的数学老师,他爸爸是公安局的一位警察。孩子呢,他自身学习成绩其实在班级里是很一般,但是他有一股倔强劲,有一股拼劲儿,前一阵子刚刚取得篮球冠军,我们班是篮球团体冠军。其实前一阵子,我们班有收获了很多很多的冠军。整个运动季几乎包揽了所有的那个第一名。所以当他们一家三口在探讨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本书真的是深入到了他们的生命的地步。

我们也不妨问问自己,不妨问我们的孩子:什么是输,什么又是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人生是我们自己的,输和赢,其实就看你怎么看。

今天晚上就这样和大家分享我们对于这本书的一些小小的看法。然后希望老师们有更多的精彩的做法,精彩的讨论。让我们一起在对这一本《想赢的男孩》的探讨中。走向阅读的更深刻的彼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