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和种树同出一理:读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思考 |
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不管是种树还是育人,人们都希望有好的结果。郭橐驼种树,无不活,且树木繁茂,早结实、多结实,是如何做到的?
有问郭橐驼植树的方法,他回答说:“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具体来说就是:“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我们在教育中,如何体现“其天者全而其性得”,如何顺应学生天性来实施教育。
1、教育者自身先要顺应天性
作品开篇就说“郭橐驼”之名是由于“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而得名。郭橐驼闻之,对这个不雅的绰号,态度非常坦然。他说:“甚善。名我固当。”于是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这就是顺应天性的具体表现。郭橐驼对此顺其自然,泰然处之,不恼不怨。有了这种性情,植树时才会“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同理,教育者先得端正态度,对教育工作持坦然心态,对教育评价结果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应波澜不惊,沉着应对;教育者不应把情绪带入课堂,直接影响教育效果;面对学生的缺点,应客观对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切忌一味批评,应以宽容之心相对,海纳百川。有了理解与支持,问题才能更好解决。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持郭橐驼之心。
2、教育之本欲舒
“本”为根本。树之本为根,人之本为性(人性)。
素质教育是个性教育,是对人才个性的认同、尊重,是对个性的因势利导。人的个性像树的根那样得到舒展,那么人的个性便能全面体现出来。教育在发展人的潜能的同时,也就在体现人的个性。
今天的教育是束手束脚的,从小就“乖”、“听话”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学生,总喜欢制定一些条条框框来束缚人。当人的思维、情感被禁锢起来,人的个性也就被磨灭了,都成为大同化的人,只有标准,只有统一,没有了创新,没有了个性。
标准只是一个衡量的参照,而不是制约发展的绳索。
我们应该大胆一些,放开学生的手脚,舒展他们的个性,顺应人的天性,让他们自由地吸取养份,自由生长。用郭橐驼的话来说,只要“不害其长”便能使之“硕而茂”;只要“不抑耗其实”,便能使之“蚤而蕃”。
有时,我们的眼睛只看向欧美一些国家,总以为他们的教育理念很前卫(发展个性,鼓励创新)。其实,我们看看前辈,不难发现古人早就有张扬个性的理念。
3、爱忧有度
郭橐驼是植树能手,必然爱树。但他很有尺度。他说:“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种好树之后,就“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如果“爱之过殷,忧之过勤,旦视而暮抚”,“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这样,“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而我们的教育者,无论是实施家教的父母,还是实施学校教育的教师,都是爱之甚切,忧之甚深。总是把学生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既怕冷着,又怕热着。可怜天下父母心,同样也可怜天下教师心。但过多的爱反而溺死了学生。“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其实我们也应该向郭橐驼学习。
我们只要“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即可。柳宗元曾说:“善言天爵者,不必在道德忠信,明与志而已矣。”“明”为明确方向,“志”为意志坚定。有了这两点,人就可以“尽力于所及”,而使自己“备四德”,又何必要别人喋喋不休地向他灌输那些教条呢?
我们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对于那些“好烦其令”的“长人者”,郭橐驼是这样认为的:“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实在烦人。烦人的结果是“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如果教育者也像“长人者”,同样不会受到学生欢迎。教育者若凡事过问,结果身心疲惫,又让学生反感,正所谓“吃力不讨好”。把学生管死、教死的教育绝对是失败的。所以,教育也应该无为而无不为,也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夸美纽斯通过“引证自然”的方式提出“自然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不性急地自然生长。一株树不可能在马上就长大,或结果实。所以,园丁并不需要时刻去照料。要知道欲速则不达,更不可揠苗助长,一口吃不成大胖子。什么都要学,并且都要学好,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需“旦视而暮抚”,做好应该做的之后,就应该“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翻译: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的富豪人家,从事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人,都争着迎接他,雇佣他。观察橐驼种的树,即使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匀,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抛弃了它们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恨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记录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警戒。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的富豪人家,从事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人,都争着迎接他,雇佣他。观察橐驼种的树,即使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匀,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抛弃了它们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恨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记录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警戒。
1、教育者自身先要顺应天性
作品开篇就说“郭橐驼”之名是由于“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而得名。郭橐驼闻之,对这个不雅的绰号,态度非常坦然。他说:“甚善。名我固当。”于是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这就是顺应天性的具体表现。郭橐驼对此顺其自然,泰然处之,不恼不怨。有了这种性情,植树时才会“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同理,教育者先得端正态度,对教育工作持坦然心态,对教育评价结果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应波澜不惊,沉着应对;教育者不应把情绪带入课堂,直接影响教育效果;面对学生的缺点,应客观对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切忌一味批评,应以宽容之心相对,海纳百川。有了理解与支持,问题才能更好解决。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持郭橐驼之心。
2、教育之本欲舒
“本”为根本。树之本为根,人之本为性(人性)。
素质教育是个性教育,是对人才个性的认同、尊重,是对个性的因势利导。人的个性像树的根那样得到舒展,那么人的个性便能全面体现出来。教育在发展人的潜能的同时,也就在体现人的个性。
今天的教育是束手束脚的,从小就“乖”、“听话”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学生,总喜欢制定一些条条框框来束缚人。当人的思维、情感被禁锢起来,人的个性也就被磨灭了,都成为大同化的人,只有标准,只有统一,没有了创新,没有了个性。
标准只是一个衡量的参照,而不是制约发展的绳索。
我们应该大胆一些,放开学生的手脚,舒展他们的个性,顺应人的天性,让他们自由地吸取养份,自由生长。用郭橐驼的话来说,只要“不害其长”便能使之“硕而茂”;只要“不抑耗其实”,便能使之“蚤而蕃”。
有时,我们的眼睛只看向欧美一些国家,总以为他们的教育理念很前卫(发展个性,鼓励创新)。其实,我们看看前辈,不难发现古人早就有张扬个性的理念。
3、爱忧有度
郭橐驼是植树能手,必然爱树。但他很有尺度。他说:“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种好树之后,就“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而我们的教育者,无论是实施家教的父母,还是实施学校教育的教师,都是爱之甚切,忧之甚深。总是把学生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既怕冷着,又怕热着。可怜天下父母心,同样也可怜天下教师心。但过多的爱反而溺死了学生。“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其实我们也应该向郭橐驼学习。
我们只要“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即可。柳宗元曾说:“善言天爵者,不必在道德忠信,明与志而已矣。”“明”为明确方向,“志”为意志坚定。有了这两点,人就可以“尽力于所及”,而使自己“备四德”,又何必要别人喋喋不休地向他灌输那些教条呢?
我们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对于那些“好烦其令”的“长人者”,郭橐驼是这样认为的:“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实在烦人。烦人的结果是“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如果教育者也像“长人者”,同样不会受到学生欢迎。教育者若凡事过问,结果身心疲惫,又让学生反感,正所谓“吃力不讨好”。把学生管死、教死的教育绝对是失败的。所以,教育也应该无为而无不为,也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夸美纽斯通过“引证自然”的方式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