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匾额楹联简释之三——观鱼处
(2014-09-22 22:02:57)
标签:
文化教育 |
三、观鱼处
观鱼处,一名“濠上观”,俗称“钓鱼台”,实质就是原来的“自胜轩”。
濠上观,显然取名于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问答。
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倏(shū)鱼”, 一种白色的小鱼。这番辩论以鱼之乐为话题展开,既富有哲思的智慧,又表达了对自由、快乐的向往,这一名字体现了苏舜钦达观的心胸。
钓鱼台,取自于庄子濮水垂钓的典故。原文如下: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tú)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以龟作比,宁自由地活在泥水之中,而不愿把枯骨供在精美的盒子里,这种不为功名利禄所奴役,追求自然、天性的生命状态,不正是苏舜钦所体悟而具有的吗?
为何题“自胜”之名呢?苏舜钦在其《沧浪亭记》中说道: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自是以为胜焉!那是说,一个人受到委屈、挫折后,应借助大自然陶冶情操,战胜自己荣辱得失等世俗情欲。故“自胜”即战胜自我。
苏舜钦在《沧浪观鱼》一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心情。
瑟瑟清波见戏麟,浮沉追逐巧相亲。
我嗟不及群鱼乐,虚作人间半世人。
观鱼处的匾额:静吟
这两个字取自苏舜钦的《沧浪静吟》诗。
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沈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醇醪不满缸。
“矼”,读“gāng”,即石桥。“二子”,当指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三闾”,即三闾大夫屈原。第三联是说有骨气的高士都为气节而献出了生命。“醪”,读(láo),混合有渣滓的浊酒。这两句是说,相比于那些坚守气节的人来说,我却能饱食终日,还能喝点浊酒,岂不是非常难得的事吗?显然,这首诗表达了安于冲旷的生活中实则含着深深的悲愤之情。如此看来,求得真静是不容易的。
亭上对联之一
共知心如水,
安见我非鱼?
“心如水”出自《汉书郑崇传》:“上责崇曰:‘君门如市人,何以欲禁切主上?’崇对曰:‘臣门如市.臣心如水。愿得考复。’”郑崇是汉哀帝时的尚书仆射,因敢于直言进谏而闻名天下;有人向皇上报告,每到逢年过节,郑崇家门口进进出出的人就很多。哀帝很生气.于是就命人把郑崇召来.责问他。这里显然表示了诗人为官的廉洁。
下联出自濠梁之辩,表示自己在此观鱼也颇有当年庄子与惠子的情趣。
亭上对联之二
亭临流水地斯趣,
室有幽兰人亦清。
上联是写景,亭前一湾碧水,由封溪流入,从南园曲折而至,颇具山水之趣。
下联是用兰花比喻品德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