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情感不成熟的家庭中长大,是一段令人感到孤独的经历。这些父母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他们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给孩子提供食物和安全,他们外貌正常,举止也正常。但实际上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情感联结。
当你和他们相处的时候,你可能会有以下这样的感觉(不一定全都具备,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感受)。
1、不敢肯定自己的感受,为自己不高兴而感到愧疚。
由于父母只关注了孩子的生理需求,而无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会逐渐感到困惑:“我应该觉得快乐,我的生活那么好,为什么还会感到难过?”
有“一定要照顾好父母”的念头。你甚至可能由于太疲于解决和父母之间的问题而无暇去发展自己的亲密关系。
有一种孤独感。你可能说不出哪里出了问题,但是小时候,你总有一种内心的空洞感。这种孤独感不单单女性会有,男性也会有。
同时,你可能觉得自己的父母有如下的特质。和他们交流起来很困难,或者根本无法交流。你感觉永远都是自己在单方面试图和父母沟通,而他们总是对你的话题不感兴趣。他们只希望别人关注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千方百计地吸引他人的注意。他们很少直接谈论自己的感受,相反,他们会使用情绪感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婴儿和幼童会通过情绪感染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大吵大闹来吸引照顾者的注意。而当一些情感不成熟的父母沮丧时,他们也会用“让家庭里的其他成员也感到很沮丧的方式”去表达,于是孩子会觉得他们有责任去让父母感到开心。但由于父母并没有试图去面对自己的沮丧,而是选择逃避,所以孩子实际上并没有办法解决父母的问题。他们很难被取悦/接近。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会指望别人可以读懂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需求。他们把这当作一种理所当然,而不会感到愉悦。他们想要他人表现出关心自己身上问题的样子,但是当他人给出建议时,他们又会拒绝。
他们强调“角色”,他们的自尊建立在别人的服从上。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会说:“因为我是父母,所以我可以……。因为你是孩子,所以你必须……。”如果你有一丁点不符合他们心目中角色设定的举动,他们可能会通过冷暴力、恐吓等方式迫使你回到你作为一个孩子的位置上。他们希望和你产生纠缠的黏结,而不是情绪上真正的亲密感。当人们产生亲密时,他们是保有自己的个人边界的,他们会尊重甚至欣赏彼此的不同。而在一段黏结关系中,情感不成熟的人会过分依赖。他们的安全感来源于这段关系中对方扮演的角色给自己带来的熟悉感。一旦对方试图做出改变或者和他们不同,他们就会变得过分焦虑。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四种类型
吉布森博士在书中列举了四种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她指出,虽然情感不成熟的分类不同,但是他们也有共性的问题,比如“他们都会利用自己的孩子来让自己感觉更舒服,结果导致父母-孩子关系的倒置,并让自己的孩子过分介入成人间的问题中;或者他们都会令孩子在亲子关系中感到不安,只是不同类型的父母会通过不同方式来让孩子感到不安”。
1.情绪型父母
情绪型父母的情绪是极为不稳定而且难以预测的。他们依赖别人来安抚自己的过分焦虑。他们会把一点点沮丧放大到世界末日的地步。在他们看来,别人不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就是抛弃了自己的人。当他们崩溃的时候,他们会让孩子也跟着自己经历激烈的绝望和愤恨。极端的情绪型父母可能是精神障碍患者,他们可能有双相情感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或者边缘型人格障碍。与情绪型父母相处时,孩子会感到自己仿佛在钢丝上行走,小心翼翼地照顾着父母的情绪。
2.驱动型父母
驱动型父母总是会追求完美。如果孩子不够成功,驱动型的父母会感到孩子令自己蒙羞,所以,虽然他们会因为忙于自己的工作而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情绪,但是他们很乐于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掌控孩子的生活。他们会选择性地夸奖孩子,迫使孩子走上他们所设想的成功道路,而不管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无法从驱动型父母那里获得“无条件的支持”,无法感到安全地按照自己心意探索和获取成就。生活在驱动型的父母身边,孩子会觉得自己时不时被挑错,并感到父母似乎认为成功胜过一切,包括孩子自己。
3.消极型父母
当事情变得太过棘手时,消极型父母会收回自己的情感并逃避问题。消极型父母可能是爱孩子的,但是他们无法成为孩子的依靠。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并不仅仅在于和孩子玩乐,还在于要保护孩子。当家庭遭遇危机、孩子因此受伤时,消极型父母往往视而不见,并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比如,当父亲虐待孩子,孩子跑去找母亲哭诉,希望她施以援手时,消极型母亲可能会说:“你爸爸只是偶尔会脾气差。”极端的消极型父母发现在别处他们能活得更开心,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抛下原来的家庭和孩子。
4.拒绝型父母
似乎有一堵墙在拒绝型父母周围。他们更乐于自己待着,并回避与人进行的情感上的交流,如果对方坚持要获得情感上的回应,拒绝型的父母会变得愤怒甚至有暴力举动。生活在拒绝型父母身边的孩子会感到,如果自己不存在,父母也会过得很好;他们觉得自己仿佛是家里累赘,并养成了轻易放弃的习惯。
不同类型的孩子,不同的应对方式
1.外物掌控者和自我掌控者面对情感不成熟父母的情感剥夺,孩子主要有两种应对方式:外物掌控与自我掌控。是哪种类型更多取决于人本身的性格,而非主观上的选择;同时,生理构造也影响了应对方式,比如自我掌控者的神经系统中负责警戒的部分可能会更发达,而这种差异在人的婴儿时期就已经存在。
(1)外物掌控者的应对。外物掌控的小孩在受到伤害的时候,会从外界找原因。当他们内心产生激烈的不适情绪时,会用冲动行为把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比如逃学、打架等。表面上看起来,外物掌控的小孩只是有行为问题,但背后是情感困境造成的:因为外物掌控的小孩试图用制造麻烦来转移注意力,回避内心的痛苦,并用羞辱和责怪他人的方式来减缓自己内心的羞耻感。不过,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尽管看起来很愤怒,但其实很乐于处理外物掌控小孩制造的麻烦,因为这样他们就无暇去面对自己真正的问题。
(2)自我掌控者的应对。自我掌控的小孩更倾向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认为被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伤害是自己先犯了错,并且认为要想改变父母,得先改变自己身上的问题。自我掌控的小孩是高度敏感的,他们往往压抑负面情绪,因为自我掌控的小孩会为自己需要向他人求助而感到羞愧。这种隐藏需求的举动也导致了父母对自我掌控小孩的忽视。
吉布森博士在书中写道,一个人不会是完全的外物掌控者或者自我掌控者,人们介于两端之间,她希望人们可以找到一种平衡:自我掌控者学会向外界寻求帮助,而外物掌控者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来控制行为。
2.治愈型幻想与角色型自我。除了外物掌控和自我掌控两种基本的应对方式外,有些孩子会形成治愈型幻想与角色型自我。治愈型幻想指的是当孩子们遭受来自父母的伤害时,他们会幻想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终有一天将得到满足,比如认为长大后会遇到一个无私的人,那个人会真的爱自己;或者自己长大后会成为医生,能治愈一切伤痛。尽管这些幻想并不现实,但它给了孩子希望,支持着孩子在痛苦中保持乐观。角色型自我指的是当孩子感到父母并不认可真实的自己时,他们便扮演角色来满足父母的需求。比如有些父母并不会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于是孩子便担负起照顾者的角色,来倾听和安抚父母的苦闷。虽然治愈型幻想与角色型自我都能帮助孩子暂时应对家庭失调,但它们并不能真的解决孩子无法表达真实自我的问题。
3.重复构建出类似自己家庭的关系。在父母情感不成熟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小孩,在成人阶段也往往陷入不健康的亲密关系里。一方面是因为对人的大脑而言,熟悉意味着安全。他们知道在和父母相似的关系里会遭遇什么、如何应对。另一方面,当孩子还小时,“我的父母并不成熟/存在问题”的念头太过可怕,于是他们逐渐学会对问题视而不见,在长大后,他们也会对他人身上同样的问题视而不见。他们太习惯和情感不成熟的人相处,以至于不会识别谁是情感成熟的人,也不知道可以和谁去健康建立亲密关系。他们还会在潜意识里寻找与父母有类似问题的人,期待这一次自己会有能力改变对方。
《不成熟的父母》节选1
在父母情感不成熟的家庭中长大,是一段令人感到孤独的经历。这些父母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他们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给孩子提供食物和安全,他们外貌正常,举止也正常。但实际上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情感联结。
当你和他们相处的时候,你可能会有以下这样的感觉(不一定全都具备,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感受)。
1、不敢肯定自己的感受,为自己不高兴而感到愧疚。
由于父母只关注了孩子的生理需求,而无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会逐渐感到困惑:“我应该觉得快乐,我的生活那么好,为什么还会感到难过?”
有“一定要照顾好父母”的念头。你甚至可能由于太疲于解决和父母之间的问题而无暇去发展自己的亲密关系。
有一种孤独感。你可能说不出哪里出了问题,但是小时候,你总有一种内心的空洞感。这种孤独感不单单女性会有,男性也会有。
同时,你可能觉得自己的父母有如下的特质。和他们交流起来很困难,或者根本无法交流。你感觉永远都是自己在单方面试图和父母沟通,而他们总是对你的话题不感兴趣。他们只希望别人关注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千方百计地吸引他人的注意。他们很少直接谈论自己的感受,相反,他们会使用情绪感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婴儿和幼童会通过情绪感染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大吵大闹来吸引照顾者的注意。而当一些情感不成熟的父母沮丧时,他们也会用“让家庭里的其他成员也感到很沮丧的方式”去表达,于是孩子会觉得他们有责任去让父母感到开心。但由于父母并没有试图去面对自己的沮丧,而是选择逃避,所以孩子实际上并没有办法解决父母的问题。他们很难被取悦/接近。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会指望别人可以读懂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需求。他们把这当作一种理所当然,而不会感到愉悦。他们想要他人表现出关心自己身上问题的样子,但是当他人给出建议时,他们又会拒绝。
他们强调“角色”,他们的自尊建立在别人的服从上。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会说:“因为我是父母,所以我可以……。因为你是孩子,所以你必须……。”如果你有一丁点不符合他们心目中角色设定的举动,他们可能会通过冷暴力、恐吓等方式迫使你回到你作为一个孩子的位置上。他们希望和你产生纠缠的黏结,而不是情绪上真正的亲密感。当人们产生亲密时,他们是保有自己的个人边界的,他们会尊重甚至欣赏彼此的不同。而在一段黏结关系中,情感不成熟的人会过分依赖。他们的安全感来源于这段关系中对方扮演的角色给自己带来的熟悉感。一旦对方试图做出改变或者和他们不同,他们就会变得过分焦虑。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四种类型
吉布森博士在书中列举了四种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她指出,虽然情感不成熟的分类不同,但是他们也有共性的问题,比如“他们都会利用自己的孩子来让自己感觉更舒服,结果导致父母-孩子关系的倒置,并让自己的孩子过分介入成人间的问题中;或者他们都会令孩子在亲子关系中感到不安,只是不同类型的父母会通过不同方式来让孩子感到不安”。
1.情绪型父母
情绪型父母的情绪是极为不稳定而且难以预测的。他们依赖别人来安抚自己的过分焦虑。他们会把一点点沮丧放大到世界末日的地步。在他们看来,别人不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就是抛弃了自己的人。当他们崩溃的时候,他们会让孩子也跟着自己经历激烈的绝望和愤恨。极端的情绪型父母可能是精神障碍患者,他们可能有双相情感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或者边缘型人格障碍。与情绪型父母相处时,孩子会感到自己仿佛在钢丝上行走,小心翼翼地照顾着父母的情绪。
2.驱动型父母
驱动型父母总是会追求完美。如果孩子不够成功,驱动型的父母会感到孩子令自己蒙羞,所以,虽然他们会因为忙于自己的工作而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情绪,但是他们很乐于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掌控孩子的生活。他们会选择性地夸奖孩子,迫使孩子走上他们所设想的成功道路,而不管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无法从驱动型父母那里获得“无条件的支持”,无法感到安全地按照自己心意探索和获取成就。生活在驱动型的父母身边,孩子会觉得自己时不时被挑错,并感到父母似乎认为成功胜过一切,包括孩子自己。
3.消极型父母
当事情变得太过棘手时,消极型父母会收回自己的情感并逃避问题。消极型父母可能是爱孩子的,但是他们无法成为孩子的依靠。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并不仅仅在于和孩子玩乐,还在于要保护孩子。当家庭遭遇危机、孩子因此受伤时,消极型父母往往视而不见,并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比如,当父亲虐待孩子,孩子跑去找母亲哭诉,希望她施以援手时,消极型母亲可能会说:“你爸爸只是偶尔会脾气差。”极端的消极型父母发现在别处他们能活得更开心,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抛下原来的家庭和孩子。
4.拒绝型父母
似乎有一堵墙在拒绝型父母周围。他们更乐于自己待着,并回避与人进行的情感上的交流,如果对方坚持要获得情感上的回应,拒绝型的父母会变得愤怒甚至有暴力举动。生活在拒绝型父母身边的孩子会感到,如果自己不存在,父母也会过得很好;他们觉得自己仿佛是家里累赘,并养成了轻易放弃的习惯。
不同类型的孩子,不同的应对方式
1.外物掌控者和自我掌控者面对情感不成熟父母的情感剥夺,孩子主要有两种应对方式:外物掌控与自我掌控。是哪种类型更多取决于人本身的性格,而非主观上的选择;同时,生理构造也影响了应对方式,比如自我掌控者的神经系统中负责警戒的部分可能会更发达,而这种差异在人的婴儿时期就已经存在。
(1)外物掌控者的应对。外物掌控的小孩在受到伤害的时候,会从外界找原因。当他们内心产生激烈的不适情绪时,会用冲动行为把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比如逃学、打架等。表面上看起来,外物掌控的小孩只是有行为问题,但背后是情感困境造成的:因为外物掌控的小孩试图用制造麻烦来转移注意力,回避内心的痛苦,并用羞辱和责怪他人的方式来减缓自己内心的羞耻感。不过,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尽管看起来很愤怒,但其实很乐于处理外物掌控小孩制造的麻烦,因为这样他们就无暇去面对自己真正的问题。
(2)自我掌控者的应对。自我掌控的小孩更倾向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认为被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伤害是自己先犯了错,并且认为要想改变父母,得先改变自己身上的问题。自我掌控的小孩是高度敏感的,他们往往压抑负面情绪,因为自我掌控的小孩会为自己需要向他人求助而感到羞愧。这种隐藏需求的举动也导致了父母对自我掌控小孩的忽视。
吉布森博士在书中写道,一个人不会是完全的外物掌控者或者自我掌控者,人们介于两端之间,她希望人们可以找到一种平衡:自我掌控者学会向外界寻求帮助,而外物掌控者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来控制行为。
2.治愈型幻想与角色型自我。除了外物掌控和自我掌控两种基本的应对方式外,有些孩子会形成治愈型幻想与角色型自我。治愈型幻想指的是当孩子们遭受来自父母的伤害时,他们会幻想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终有一天将得到满足,比如认为长大后会遇到一个无私的人,那个人会真的爱自己;或者自己长大后会成为医生,能治愈一切伤痛。尽管这些幻想并不现实,但它给了孩子希望,支持着孩子在痛苦中保持乐观。角色型自我指的是当孩子感到父母并不认可真实的自己时,他们便扮演角色来满足父母的需求。比如有些父母并不会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于是孩子便担负起照顾者的角色,来倾听和安抚父母的苦闷。虽然治愈型幻想与角色型自我都能帮助孩子暂时应对家庭失调,但它们并不能真的解决孩子无法表达真实自我的问题。
3.重复构建出类似自己家庭的关系。在父母情感不成熟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小孩,在成人阶段也往往陷入不健康的亲密关系里。一方面是因为对人的大脑而言,熟悉意味着安全。他们知道在和父母相似的关系里会遭遇什么、如何应对。另一方面,当孩子还小时,“我的父母并不成熟/存在问题”的念头太过可怕,于是他们逐渐学会对问题视而不见,在长大后,他们也会对他人身上同样的问题视而不见。他们太习惯和情感不成熟的人相处,以至于不会识别谁是情感成熟的人,也不知道可以和谁去健康建立亲密关系。他们还会在潜意识里寻找与父母有类似问题的人,期待这一次自己会有能力改变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