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情绪的内核都是恐惧
2022-08-08 11:25:48
愤怒背后的恐惧往往有着明确的指向事件,但是由恐惧衍生出的其他负面情绪,恐惧的目标就不是很具体,比如焦虑和抑郁。焦虑指向未来,隐约担忧;抑郁指向过去,懊悔难过。它们的恐惧对象是抽象的,很多时候无法用具体的言语表述。
人的情绪就是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没有了这层底层操作系统,人也就会失去人的本性。但是这层底层系统的形成是进化的产物,是当初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而诞生的。时代在变迁,环境在变化,但情绪系统并未进行较大的演化,因此它们在现如今的环境中往往会造成误判,让机体做出错误的决定,即让我们体验到不必要的痛苦,比如抑郁、焦虑。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观点,越容易愤怒的人,越是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人,内在的核心自我越是虚弱。这类个体很容易过度解读别人,也很容易因为一件事而渲染到整个人。
我有个来访者,在南方一所普通本科学校上学,老家是甘肃农村的,他有着很严重的易怒情结。经常会因为室友、同学的不经意举动而产生愤怒,和同学发生冲突。经过咨询、分析,我知道了,最本质的原因是这位来访者自卑、不自信,总觉得同学会看不起他,同学对他这位甘肃农村来的同学有地域歧视。按照我们上文的观点,这种自我解读的看不起、轻视,乃至歧视会让机体认为这是一种危险信息,因此他会发出愤怒的情绪表征。那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状态呢?这里可以提供以下两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明了这种过度解读,过度反应,甚至错误解读,错误反应的机制,看见它,它的效果就会大大减弱,好比你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哭,是很难哭出来的一样。我们的情绪反应系统是远古时代进化出来帮助我们获得生存优势的存在,恐惧是要让机体做出反应,应对危险。可是现如今,它很容易过度反应、错误解读,比如,当众发言时会紧张、出汗,可实际的情况是,哪怕我们演讲失败了,我们的生命也不会受到威胁。服务员给我们递东西的时候,没有双手奉上,也不见的是不尊重我们;同学说了一句脏话,也不一定他就是个“不良青年”,故意在诋毁我们。总之在解读情绪的时候,我们需要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一句话、一件事而上升到整个人的评价层面,进而引起负面情绪。这一点需要先去用理性控制,逐渐积累经验,等新积累的经验多了,就会下意识地这样做。
二、认知疗法,改变情绪的关键是改变认知认知疗法,又叫情绪ABC疗法。
情绪ABC疗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ABC分别是诱发事件、信念解释、情绪后果三个单词的首字母。情绪的产生遵循:A→B→C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引起情绪后果C的不是诱发事件A,而是对该事件的信念解释B。比如,小李因为小王在公司走廊里没有问候自己,头也没有抬,而认为小王作为公司的新人不问候自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因此很生气。上述事件中,对于小李“我”来说,诱发事件A就:是小王没有问候我;信念解释B就是:没有问候我,就是不尊重我;情绪后果C就是:我很生气。但同样的,小张因为小王在走廊里没有问候自己,头也没有抬。认为小王最近太忙了,走路急匆匆的,就主动打电话问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即小张因为小王没有问候自己,最后表现出了对小王的理解和同情。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到用情绪ABC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摒弃掉一些自己不合理信念解释,调整自己的认知,这里给大家补充2种不合理的信念解释,1、绝对化,这种信念背后的潜台词通常都是应该、必须,如小王应该问候我,必须这样做,否则我就生气、愤怒;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比如小王没有问候我,证明他的素质欠缺。另外就是对事不对人的思维,问题是问题,人是人。切记不要以偏概全地对一个动态发展的人下判断、贴标签,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这也是引起自己负面情绪,引起冲突的主要原因。
负面情绪的内核都是恐惧
愤怒背后的恐惧往往有着明确的指向事件,但是由恐惧衍生出的其他负面情绪,恐惧的目标就不是很具体,比如焦虑和抑郁。焦虑指向未来,隐约担忧;抑郁指向过去,懊悔难过。它们的恐惧对象是抽象的,很多时候无法用具体的言语表述。
人的情绪就是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没有了这层底层操作系统,人也就会失去人的本性。但是这层底层系统的形成是进化的产物,是当初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而诞生的。时代在变迁,环境在变化,但情绪系统并未进行较大的演化,因此它们在现如今的环境中往往会造成误判,让机体做出错误的决定,即让我们体验到不必要的痛苦,比如抑郁、焦虑。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观点,越容易愤怒的人,越是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人,内在的核心自我越是虚弱。这类个体很容易过度解读别人,也很容易因为一件事而渲染到整个人。
我有个来访者,在南方一所普通本科学校上学,老家是甘肃农村的,他有着很严重的易怒情结。经常会因为室友、同学的不经意举动而产生愤怒,和同学发生冲突。经过咨询、分析,我知道了,最本质的原因是这位来访者自卑、不自信,总觉得同学会看不起他,同学对他这位甘肃农村来的同学有地域歧视。按照我们上文的观点,这种自我解读的看不起、轻视,乃至歧视会让机体认为这是一种危险信息,因此他会发出愤怒的情绪表征。那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状态呢?这里可以提供以下两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明了这种过度解读,过度反应,甚至错误解读,错误反应的机制,看见它,它的效果就会大大减弱,好比你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哭,是很难哭出来的一样。我们的情绪反应系统是远古时代进化出来帮助我们获得生存优势的存在,恐惧是要让机体做出反应,应对危险。可是现如今,它很容易过度反应、错误解读,比如,当众发言时会紧张、出汗,可实际的情况是,哪怕我们演讲失败了,我们的生命也不会受到威胁。服务员给我们递东西的时候,没有双手奉上,也不见的是不尊重我们;同学说了一句脏话,也不一定他就是个“不良青年”,故意在诋毁我们。总之在解读情绪的时候,我们需要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一句话、一件事而上升到整个人的评价层面,进而引起负面情绪。这一点需要先去用理性控制,逐渐积累经验,等新积累的经验多了,就会下意识地这样做。
二、认知疗法,改变情绪的关键是改变认知认知疗法,又叫情绪ABC疗法。
情绪ABC疗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ABC分别是诱发事件、信念解释、情绪后果三个单词的首字母。情绪的产生遵循:A→B→C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引起情绪后果C的不是诱发事件A,而是对该事件的信念解释B。比如,小李因为小王在公司走廊里没有问候自己,头也没有抬,而认为小王作为公司的新人不问候自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因此很生气。上述事件中,对于小李“我”来说,诱发事件A就:是小王没有问候我;信念解释B就是:没有问候我,就是不尊重我;情绪后果C就是:我很生气。但同样的,小张因为小王在走廊里没有问候自己,头也没有抬。认为小王最近太忙了,走路急匆匆的,就主动打电话问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即小张因为小王没有问候自己,最后表现出了对小王的理解和同情。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到用情绪ABC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摒弃掉一些自己不合理信念解释,调整自己的认知,这里给大家补充2种不合理的信念解释,1、绝对化,这种信念背后的潜台词通常都是应该、必须,如小王应该问候我,必须这样做,否则我就生气、愤怒;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比如小王没有问候我,证明他的素质欠缺。另外就是对事不对人的思维,问题是问题,人是人。切记不要以偏概全地对一个动态发展的人下判断、贴标签,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这也是引起自己负面情绪,引起冲突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