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对书法大赛获奖影响有多大?资深书法家揭秘最高奖背后的取法逻辑

标签:
收藏图片文化育儿杂谈 |
在书法艺术领域,兰亭奖被公认为书法界的至高荣誉,坊间甚至流传 “得过兰亭奖,便可凭此奖项立足一生” 的说法。正因如此,每逢兰亭奖书法大赛举办,众多书法家纷纷踊跃参赛,期望能在这一权威赛事中崭露头角。然而,这些在大赛中脱颖而出的获奖作品,是否都能赢得书法爱好者的青睐呢?答案显然并非如此简单。
上面这幅在兰亭奖上的获奖作品,写的是一幅隶书作品,许多书法爱好者看后,这幅作品字形很丑,根本没有经典隶书作品的美感,它怎么能获得书法最高奖。面对这个问题,一位书法家说到,这幅隶书作品之所以获奖,其实就在于作者的取法,没有从经典隶书入手,而是从东汉那些隶书转换时期的作品取法,并且在笔力等方面有所成就,因此,它的获奖,就赢得了评委们的好评,入展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我们知道,东汉时期是书法最为强盛的时代,那个时候既有写得很美的隶书,如《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等,它们的字形非常好看,也有那些书体转换时期的作品,由隶书向楷书、魏碑、草书等过渡时期的作品,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的时代。那么,那些书法家们为什么要选择过渡时期的作品作为学习和临摹对象呢?
这位书法家说,当代书法大赛都讲究作品的创新,而创新时,人们都选择那些过渡时期的作品较为容易一些,如果按照欧阳询的楷书来创新的话,难度是很大的,正如张旭光曾经所说的,如果按照规范作品来创新的话,其实是非常有难度的,还不如直接从那些过渡时期的作品中直接取法,这样一来,作品既有了出处,也有创新之处。当年,有许多书法名家都是在那些非规范作品中取法而来,例如曾翔就是专门研究民间书法才有了今天他的风格。
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书法大赛上评委为什么要把那些奇特的字形选拔为入展或获奖作品呢?其实,这是书法大赛上一个非常隐秘的观点,许多书法评委对此也不外传,其主要原因就是书法大赛的评选规则上,作品既要有出处,还要有创新。也就是说,参赛作品中要有两个要求:一个是作品一定要取法古人的经典作品,哪怕是有些字形不好看的,也算是取法合理的;二是作品的创新之处,这些非规范作品最是容易创新的,因此它们也成为书法家们创新书法的取法之处。
对于这幅兰亭奖作品来说,在书法爱好者中间也引发了一些关注和热议。一部分人说,传统书法还是要写成传统的字形,那些过渡时期的作品只能是一个对待,看来中书协的导向是有问题的。也有人认为,既然是兰亭最高奖,就要把那些非常经典的作品提拔出来,让书法得到继续传承,而这样的作品怎么去传承?当然也有人觉得,书法是要创新的,如果没有创新,怎么进步?对于这些说法,大家还有哪些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