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级示范!十三届国展隶书,把每个字都写活了

标签:
收藏图片文化育儿杂谈 |
作为中国书法领域最高规格的展览之一,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国展)历来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风向标。第十三届国展隶书作品在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之间实现了突破性平衡,既彰显了汉隶的正大气象,又通过多元技法与形式革新,赋予汉字以鲜活的生命力。
https://www.jyzzh.com/images/upload/image/20250522/20250522112314_18579.jpg
本届国展隶书作品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对传统经典的系统性与创造性转化。
从取法路径看,作品主要聚焦于汉碑、简牍、摩崖与清隶四大脉络的融合。汉碑作为根基,以《石门颂》《张迁碑》《礼器碑》等为典范,其雄浑古拙的结体与波磔分明的笔法为作品奠定了正大气象。
例如,《石门颂》的线条与《张迁碑》的方劲骨架,分别成为22%与18%入展作品的取法对象。简牍的介入则为隶书注入率性自然的意趣,通过横向舒展的笔触打破静态框架,占比达9%。
https://www.jyzzh.com/images/upload/image/20250522/20250522112347_32729.jpg
此外,清隶的复兴(占比19%)体现对邓石如、金农等书家笔墨的重新诠释,将金石气与书写性结合,形成兼具古意与时代感的风格。
本届展览中“碑简融合”与“篆隶互参”成为显著趋势。部分作品通过篆籀笔法强化线质,或将简牍的轴线摆动融入汉碑结构,既保留法度,又拓展了隶书的动态表现力。
中锋行笔的稳定性与线条的沉厚感成为重要倾向。通过“逆势挫动”的涩行技法,线条在苍劲中兼具流动感,例如部分作品以《石门颂》为基,通过绞转笔法增强线质,使笔画既具金石味又显书写性。
https://www.jyzzh.com/images/upload/image/20250522/20250522112330_53161.jpg
评审委员会对用字准确性提出严格要求,近四成终评作品因文字“硬伤”被淘汰。一些作品构形混淆,暴露出作者对汉字演变史与构字理据的认知不足。提示创作者需强化古文字学修养,避免因常识性错误削弱作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