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隶书作品除取法高古外,也有艺术性,入选全国书法展

标签:
收藏图片文化育儿杂谈 |
当代书法大赛,看到一幅由一位少年儿童所创作的书法获奖作品时,一位书法老师说,我不敢相信它是由一位少年儿童所写,如此老辣、用笔干净又古朴,并且时刻透露着书法艺术性的多个特点。对那些能入展的作品,所要求的是作者既要有十分扎实的学古能力,也要在创作作品时,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二者完美结合起来,才能让作品富于一定的艺术性魅力。因此,很多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往往都是遵循这样的规律要求去创作的,例如有的人为什么会经常入展?原因就在这里。
/images/upload/image/20250225/20250225171921_73029.jpg
上面我们看到的这幅隶书作品,就是书法大赛上的一幅入展作品,从整体风格上来看,这幅隶书作品的取法是多样化的,既有《张迁碑》、《鲜于璜碑》、《石门颂》等风格,也有十分强烈的个性特点。笔法上雄强有力,厚重饱满,对古人碑帖上的风格进行了有效地取舍,弱化了飘逸,加大了沉着雄浑之气,使得自己的作品艺术性风格大大增强,从而赢得了评委们的喜爱,最终入选了全国书法展。
这幅作品主要从三个方法做到了学古与创新,
1,在取法上实现了多样化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书法一定要遵从古人的方法,通过与古人的对话,让自己在临摹实践中,掌握古人对笔法、字形、章法等方面的要求,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只去学习《张迁碑》只能让书法单一化,虽然它是雄浑一呼,但缺少了飘逸之气,因此,有的书法家便在此基础上,还把具有飘逸风格的《石门颂》作为一个努力方法,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让自己的创作作品笔法与字法更加丰富起来。
/images/upload/image/20250225/20250225164209_19367.jpg
2,强调风格上的厚重与飘逸相互融合。从古人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厚重的、雄强的、飘逸的等不同风格,但当代书法家在创作作品时,不是把古人的作品风格照搬照抄过来,而是相互融合化地进行创新,这也是当下书法创作的主要方向,这幅作品就是把雄强厚重的风格,与飘逸风格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让人看后觉得,这种风格上的创新融合,要远远比单一的把字形进行融合难度要大得多。例如“舆”字,作者上半部分用了厚重风格,下半部分采用了飘逸之风,但整体显得自然和谐,这种做法就非常成功。
3,,在字形上进行有效融合,并且呈现出艺术性的对比性。从这幅作品来看,整体上字形呈方匾形,但作者在创作时,并没有使得每个字形都呈现出方匾形的状态,而是把字形的艺术性进行了集中考虑,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字方匾,有的字形却是长方形的,有的人向右摆动,有的字向左摆动等等,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去做?那就是为了书法的艺术性而考虑的,不能让每个字都统一起来,而是以艺术性为主的做法才是作者的创作思想。
/images/upload/image/20250225/20250225164103_12602.jpg
但是,对于这位书法的创新之作,也有许多书法爱好者则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说,这怎么能叫书法呢?又怎么能入选书法大赛呢?也有人认为,如果评委把这类作品提交入展,是想把当代书法引向何处?书法应当是以传统为主,而不是以丑和怪作为主流,着实不应该。当然,也有人觉得,书法是有个性的,应当提倡百花齐放,这类作品也是百花之中的另一个风景。